《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加快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1低碳李德尚玉 2023-02-07 20:50

《纲要》是在当前国内外新的发展要求和发展背景下,为加快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项具有基础性作用的政策举措。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北京报道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提出的第一项重点任务是从增强质量发展创新动能、树立质量发展绿色导向和强化质量发展利民惠民三个方向以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其中,树立质量发展绿色导向倡导通过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及建立健全统一绿色产品、“双碳”、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修复相关标准体系和机制两个层面,推动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发展绿色供应链以及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引导从工业生产到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绿色发展。

多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纲要》是在当前国内外新的发展要求和发展背景下,为加快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项具有基础性作用的政策举措,因为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目标和任务,《纲要》也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纲要》立足于“质量”二字,提升质量、发展技术,有助于在成本优势之上,为中国的清洁能源领域带来新的竞争优势。在宏观层面指明了中国在清洁能源和气候领域未来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引导从生产到生活的绿色发展

《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质量整体水平进一步全面提高,中国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满意度明显增强,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质量强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到2035年,质量强国建设基础更加牢固,先进质量文化蔚然成风,质量和品牌综合实力达到更高水平。

“从我国乃至全球创新发展大势来看,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持续推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都是必然要求,也更加关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与此同时,进入新发展阶段,数字化和绿色化也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既是要求,也是潜力。促进绿色发展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创新发展、消费升级和增进人民福祉等,都具有全局意义和关键作用。

王青表示,绿色发展不仅是某一个领域、某一个环节和某一个区域的事情,必须要在全链条、全域、全周期和全场景推动,需要从上下游整个产业链,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部环节同时发力、协同发力。例如,生产环节本身是低碳的,但如果消费市场缺乏绿色、适度、简约的消费理念支撑,没有绿色消费的促进激励政策,就不一定会有足够规模的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力。绿色供应链、零碳供应链也需要有先进技术作为发展动力,统计和核算体系作为前提,生态环境市场作为激励,这会引发整个社会生产、流通、消费体系的变革,所以在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都要相互配套、相互促进。

在2022年底发布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基础上,《纲要》提出“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纲要》指出,要建立绿色产品消费促进制度,推广绿色生活方式。

“在需求侧推动绿色产品消费,推动国内市场的发展。考虑到国内消费者的平均收入水平,以及全球性的经济下行压力,需求侧的促进制度需要经过审慎的设计,特别是要保证绿色产品的价格可负担,且具备吸引力。”标普全球能源转型与碳市场高级分析师殷雨薇表示。

伦敦大学学院基建可持续转型学院教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CCUS专委会副主任梁希认为,建立绿色产品消费促进制度,或加速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碳普惠体系建设和相关机制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数据联通是碳普惠发展的重要挑战,需要尽快将分散在各数字平台的绿色减排数据合并到一个获得全社会认可的公开公正的碳账户平台,实现各省市、各企业间的数据互通,从而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与不可重复性,以及平台的长期稳定运行。此外,量化消费端低碳行为的减排效益也是碳普惠发展的挑战,需要从国家层面发布一套统一的标准化的科学计算方法。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建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高质量既是发展目标,也是实现途径,同时也是一种抵御外界诸多不确定性加强自我韧性的重要衡量标准。《纲要》强调了绿色低碳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树立质量发展的绿色导向,以绿色低碳转型为重要抓手,强化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经济和社会的韧性。

“《纲要》整体上突出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其中一大特点是务实和落地,体系也十分完整,对我国转型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盟浪可持续数字科技(深圳)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院长李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我国工业现代化的发展就是从质量起步的,注重产品质量、生产质量,引进国际的质量标准等措施,促进了当时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形成了民族品牌。没有质量,就无法甄别,就无法形成真正的品牌。

李文表示,《纲要》目标非常清晰,到2025年,质量整体水平进一步全面提高,并且把今年到2025年这三年的规划目标指标化,具体又把这些目标分解为绿色GDP、经济结构消费结构更加优化,一、二、三产业质量的竞争力等。

加快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在“树立质量发展绿色导向”方面,《纲要》指出,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资源效率对标提升行动,加快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

“高耗能产业的转型,与我们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制度环境紧密相关。”王青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如果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我们谈高耗能产业转型可能缺乏一定的经济基础,发展的迫切性远远大于转型的迫切性。但目前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居民大宗消费已经度过了“从无到有”的增长最快的阶段。

以汽车消费为例,当前汽车销量中增换购需求占比已经超过首次购买的占比,在存量调整过程中,新能源汽车就处于替代燃油车、提升汽车消费体验、顺应时代发展大势的大背景之下,因此近年来保持了翻番的增长。所以,绿色发展也会给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新的潜力空间,提供创新发展的新赛道。

对此,中国环境科学学会CCUS专委会副主任梁希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加快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引导科研机构和投资机构将目光投向低碳、零碳技术外的负碳技术领域,这或将推动如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空气直接碳捕集(DAC)等负碳技术实现突破性发展。目前,负碳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是关键技术仍待突破、整体投资成本较高、商业模式尚不成熟、已运行项目的应用场景单一等,如果未来能够实现负碳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进而大大降低投资成本,实现在高耗能行业的大规模应用,将会加快相关行业的低碳转型,甚至能够实现碳排放断崖式下降。

殷雨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纲要》强调了要加快低碳转型,推动零碳负碳科技的应用与发展,目前高耗能产业还处在疫情冲击后的恢复期,而像碳捕捉碳移除这样的前沿技术成本依然昂贵。未来期待看到具体的政策措施来支持相关产业,扶植这些前沿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并最终实现规模经济。

建立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标准体系

《纲要》指出,全面推行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建造,健全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供应链。优化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标准,实现资源绿色、高效再利用。

“《纲要》对供应链的上中下游企业提出了‘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同时也为碳管理、碳标签、碳核算、碳认证、碳评、碳汇等行业和独立第三方机构带来了发展契机。”梁希表示,尤其将推动国内“产品碳标签”相关标准体系的建设与规范化发展,约束相关的第三方机构的规范发展,与国际相关标准的衔接与互认,提高国内绿色低碳产品和项目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和信誉,推动绿色供应链高质量发展,提前应对潜在的国际贸易“绿色”壁垒。

殷雨薇认为,《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碳排放计量、监测、评估体系,并且要确保与国际互认。这对于出口导向、高排放的行业有着重要意义。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碳排放的计量和报告将会成为国际贸易中的硬性要求,而高碳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也会渐趋薄弱。

值得注意的是,《纲要》还指出,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推动建立国际互认的碳计量基标准、碳监测及效果评估机制。建立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标准体系。

“建立生态修复标准体系值得关注,特别是对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发展意义重大。”在殷雨薇看来,目前国际上有很多基于生态系统修复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而中国也是活跃的市场参与者。然而,这类项目目前还面临着一些争议,比如是否有效推动了碳减排,项目数据是否透明可信等。

“未来如果一个全国性的体系可以顺利建成,对于国内项目开发者来说有了标准化的参考,也可以改善当下的市场环境。”殷雨薇说。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是我们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一个有益的补充,全国碳市场包括了强制的市场和自愿的市场。生态环境部正在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组织修订《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统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作者:李德尚玉 编辑:李博)

李德尚玉

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