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两会专访|珠海市政协委员林鸿:产业5.0新空间应对标硅谷,挖掘珠海“招才引智”差异化优势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南方财经全媒体郑玮 广州报道
2023-02-10 09:35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玮 广州报道

“广深等一线城市的人才虹吸效应是客观存在的,珠海应着重挖掘自身差异化优势,从持续放大人文环境优势、利用好产业5.0新空间提供极致化的人才发展配套服务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增强人才吸附力。”近日,珠海市政协委员、珠海市蜜蜂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珠海市臻印象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鸿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珠海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交了一份关注产业人才问题的提案。

随着2023年珠海“两会时间”开启,就业难、招工难等话题成为会场内外关注焦点。2023年珠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今年珠海要全面落实“产业第一”战略,大力发展产业,为年轻人、产业工人、新市民拓展就业空间和职业成长空间。

在打造“4+3”支柱产业集群的新征程上,珠海是否建立起了足够坚实的人才基础?面对新就业形态的不断更迭、新兴产业用工需求的持续变化,珠海应如何应对?在广深两座一线城市的“夹击”之下,珠澳合作又能否为珠海带来新的“解题思路”?围绕这些热点议题,林鸿接受了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下称:南方财经)的专访。

产业发展空间不匹配影响人才留珠

南方财经:你今年的提案重点关注珠海工业产业及传统服务业的用工问题。为什么会关注到这个话题?

林鸿:首先是我们关注到珠海近年明确提出,要把“产业第一”摆在全市工作首位,而且在产业招商落地、兴建产业5.0新空间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目前珠海已有30个5.0产业新空间项目落地建设,开工面积达724万平方米,“边建设边招商”的举措已初见成效。随着产业及其配套服务的快速发展,也对人才引入提出新的要求,企业对于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和一定工作经验的员工具有强大的需求。

另外一方面,因为我们公司既有产业招商业务,也涉足餐饮行业,在公司产业中心开展客户调研时,包括开拓餐饮业务的过程中我们都发现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就是招工难。无论是制造工人还是配套服务业的从业人员,都存在越来越突出的招聘难的问题。所以我今年就提交了一份关于缓解珠海产业5.0新空间及其配套服务业用工难问题的提案。

南方财经:一方面是珠海企业招工难,另一方面是本地高校毕业生留珠率较低,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林鸿:一个原因是本地产业能够提供的就业空间与人才专业方向不匹配。当时在珠海很难找到与所学专业或期望薪资相匹配的工作,同样的工作在珠海与其他一线城市相对比,所面临的发展机会和薪酬待遇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同时,随着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网约家政服务员、网络主播等平台用工已成为当前重要的新就业形态,其规模的快速增长,对工业产业和传统服务业用工也造成很大影响。

另一个原因,是年轻群体的就业观念变化与产业空间综合配套不足。我认为珠海本身在人文历史、城市环境方面是具备独特优势的,但产业配套、园区配套方面做得还不够好,目前仍存在用工环境质量不高,生活、医疗、教育等配套不足的问题,对于招人、用人、留人存在较大障碍。年轻群体的就业选择更重视用工环境、宿舍环境、餐饮娱乐等整体配套服务,因此我也建议珠海现存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域除了“重建设、重招商”外,还应重视产业园区的整体运营服务。

南方财经:针对就业空间与人才专业匹配度不高的问题,未来珠海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本地产业发展需求更加紧密结合?

林鸿:我建议应鼓励探索珠海7大产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在高校、职校、培训中心、企业等层面实现多方联动。一是结合“4+3”产业发展需求,对珠海本地高校的相关生源开展实习实训工作,为优秀生源提供就业机会。

二是将企业研发融入高校日常教学,以定制化课程体系对学生、教师等进行针对性教学与培训。从而打造从供给端到需求端的人才培养闭环链条,把产业发展需求真正落实在高校的日常课程里,为产业企业输送人才资源。

此外,目前部分企业也开始建立内部人才培养体系,这也是一个非常可取的措施。企业对于一线人才需求的把握是最精准的,对需求变化的风向感知也最灵敏,能够针对性组织资源、资金开展针对性的人才培训,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挖掘差异化优势增强珠海人才吸附力

南方财经:面对来自广州、深圳两座一线城市的人才虹吸效应,未来珠海如何持续增强人才吸附力?

林鸿:首先虹吸效应我认为是客观存在的,目前珠海的城市体量、人口规模及经济总量与广深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挖掘、放大珠海的优势进行差异化竞争。

除了比较突出的高校资源外,珠海还有一个最好的优势是在于我们有很好的人文环境,如果能再通过提供极致化的、便利的、高品质的园区运营和配套服务措施,比如在产业5.0新空间里满足从衣食住行到健康、教育等全方位需求,降低生活成本,从而提高就业者的可支配收入灵活度,人才自然会留下来。

我建议,产业5.0新空间建设应重点对标美国硅谷地区、德国莱茵河地区、日本筑波科学城等国际创新发展集聚区,不断探索新的配套服务模式,引入优势服务型企业,打造多元配套产品,向产业人才提供丰富的差异化配套服务设施。

例如,面向生产技术型人才,在生产性园区建设产业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以零售餐饮、员工宿舍等生活性配套为主,基础医疗、文体休闲为辅的综合服务点。面向研发技术型人才,在办公型园区强化文体休闲功能,丰富开放空间与交往场所建设等。

同时,我认为配套是有多维度的,一是设计,让人看到就想拍照,二是便利,在一定范围内满足各类需求,最后一个就是运营,产业空间的对比归根结底是运营服务的比拼,未来珠海产业5.0新空间建设要避免“重建设、轻运营”的老问题,把运营服务做实,形成搜集需求、整合资源、解决需求、总结解决方案、沉淀服务标准的打法。

南方财经:在产业人才培育、引进方面,珠澳合作能否为珠海带来新的“解题思路”?未来,珠海如何把握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加强珠澳人才交流?

林鸿:珠澳合作是很好的机会。比如在产业空间运营方面,澳门的资产管理、物业管理就做得非常好,我们可以把澳门的人才资源调动起来,借助澳门的人才、资源和经验优势,推动完善产业5.0新空间建设。

珠海对澳门人才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受制于澳门相对单一的产业结构,澳门年轻人的就业选择方向和机会并不多,珠海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和展现个人价值的空间。

近期两地往来的客观环境也持续向好,包括澳车北上等政策施行,以及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等,我们看到珠澳两边的人才流动已经较过去2-3年明显增多。

未来进一步加强珠澳两地人才往来互动,我建议珠海要更加主动而为,多到澳门去宣传、推广珠海的产业发展机遇与空间,寻找合作机会,从而通过我们的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吸引更多的澳门人才来到珠海、来到广东就业和发展。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郑玮 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