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两会专访|纳金科技董事长雷震:新材料是珠海打造“4+3”支柱产业集群的关键基石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玮、实习生李璇 广州报道
“新材料没有直接出现在珠海‘4+3’产业规划内,但‘4+3’产业每个又都离不开新材料。”近日,珠海市政协委员、珠海市纳金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纳金科技”)董事长雷震直面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关于新材料在珠海整体产业布局中的“角色”问题,“珠海新的产业政策更聚焦,但新材料作为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仍然是推动全市产业发展的核心。”
会场内外,围绕珠海“产业第一”政策大家进行了讨论。纳金科技作为柔性电子材料领域的“隐形冠军”,如何看待新材料产业在珠海新产业布局中的角色?核心材料不强、科技成果产业化不足等行业“顽疾”有无解法?聚焦这些热点议题,雷震接受了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下称:南方财经)的专访。
新材料是珠海“4+3”产业发展的基石
南方财经:此前新材料产业被珠海列为5大战略性产业集群之一,2022年4月珠海出台新的产业政策将发展重心调整为“4+3”产业。如何理解新材料产业在珠海新的产业布局中扮演的角色?
雷震:首先,材料是一个基础性、先导性、带动性产业,它是很多其他领域、其他产业的基础。虽然“4+3”产业里没有直接提到新材料,但“4+3”里的每一个又都是新材料、每一个都离不开新材料。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里涉及的半导体材料就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链里主营电解液隔膜材料、电极材料等的企业也是新材料企业。
其次,再拓展一点看,“4+3”产业政策着重培育的是一个产业、一个产业链,它不是单单支持某一个企业,而是要做强整个产业链。所以我认为和“4+3”产业链条相关的行业、企业,都是珠海产业政策重点支持的领域和方向,其中新材料毫无疑问在这7大支柱产业中都扮演着核心角色,处于关键位置。
南方财经:以纳金科技为例,纳金科技在新材料领域取得的突破,为下游制造环节解决了哪些关键问题?
雷震:纳金科技拥有中国最早的纳米银线的核心发明专利,并率先实现产业化,贯通从材料、工艺到下游应用元器件的完整纳米银产业链。目前拥有这项专利并且能实现产业化的企业,全世界不超过10家,我们是中国本土拥有完全自主产权的唯一一家。
纳米银材料的应用方向有很多,目前在柔性电子材料领域,我们实现了基于纳米银线的中小微尺寸柔性触控元器件的低成本高效稳定量产,并将其导入智能家电、消费电子、智能穿戴设备、新能源汽车等行业。
更具体来看,现阶段智能终端要同时满足大屏幕、操作便捷且便携等需求,设备就需要能够卷曲折叠,这就是柔性薄膜传感器的应用场景。未来毫无疑问是一个人工智能的时代,柔性透明导电材料作为传感器,能够充当人的“眼耳鼻舌手”,实现人机交互,将成为智能时代电子产品的核心材料。
南方财经:纳金科技在珠海成立8年以来,你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新材料产业链、产业生态、产业集群演化有何感受?
雷震:广东的制造产业链规模大、门类全,里面又不乏龙头企业,比如深圳的通信消费电子产业、广州的汽车工业等都各具特色。珠海近年也不断强化支持产业发展,尤其现在提出“产业第一”、提出“4+3”产业规划,我想也是清晰明确地指明了珠海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为制造业上游,新材料产业的分布和演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各城市的制造工业特征,比如在深圳,通信消费电子领域的配套供应链企业可能相对集中,广州可能与汽车工业配套的供应链企业比较集中,珠海也将持续吸引与“4+3”产业相匹配的供应链,特别是与之匹配的新材料企业。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壮大发展,需要通过更主动的政策引导和培育,推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等城市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充分挖掘粤港澳三地各自的特点,发挥好资源禀赋优势以及“一国两制”的政策优势,增强大湾区协同效应,以持续增强大湾区的整体竞争力,也更有利于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打通。
加强顶层设计破解新材料“大而不强”
南方财经:目前,珠海乃至全国新材料产业都存在核心材料不强,制约下游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核心材料不强主要受哪些因素制约?
雷震:第一个因素是在前端科研领域,材料历来重研究轻应用,产业化发展不足。目前,在工信部列出的35项被“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中,27项与核心材料密切相关。但其实2006年以来,中国材料领域的论文数就位居世界第一了,此后10年我们的论文数量又翻了一倍,遥遥领先于第二名。但还是被“卡脖子”,为什么?就是论文研究成果产业化难。
目前,高校、科研院所晋升、职称评定等仍以论文数量为主要考核标准,导致前端普遍重研究轻应用。而且材料领域越前沿的研究越好发文章,但前沿技术一般距离量产都很远,对产业化和制造业的赋能可能要到很多年后才得到体现,导致研究成果的转化率也较低。
第二个因素是由于新材料产业专业性强、发展周期长,导致新材料企业获得投融资的难度也更高。专业性强提高了新材料企业的投资门槛,很多投资机构不了解材料研发,就不敢轻易投资。发展周期长也拉长了新材料企业的投资回报周期,“10年磨一剑”的发展规律甚至可能比很多投资基金的存续期都长。两个因素相叠加,导致新材料产业获得投融资的难度较高,愿意做新材料的企业就少,能生存下来、能发展壮大的企业就更少。
第三个因素是新材料产业链上下游的衔接合作较难。新材料企业要解决的不仅是材料研发的问题,还有材料应用的问题。首先,新材料的产业化应用需要同时满足低成本、大规模、可重复稳定量产等条件,才具备产业价值和经济价值。其次,上游材料变化可能带来下游制造工艺变化,为了满足下游应用需求,上游新材料企业还需要解决材料器件化问题,这个链条相对是比较长的,需要上下游紧密合作,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这个也很难。
综合以上3点,决定了新材料,特别是核心领域的新材料一直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
南方财经:这些也是全国新材料产业面临的共性问题。未来珠海可以尝试从哪些方面着手,进一步打开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空间?
雷震: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产业政策。新材料产业发展是长周期的,又关系到很多领域的关键技术,一定需要从政策引导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应该抓住澳珠极点和“横琴政策+珠海空间”的发展新机遇,加快完善有利于推动新材料产业进步的政策和法规体系,制定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投资指南,建立相关的技术标准体系。
二是强化政府引导,对新材料产业化予以细化扶持。细化新材料产业化的步骤,划分为新材料突破、ESG全工艺实现、新型元器件稳定量产应用三个阶段,分步制定对应的扶持政策。同时,重点扶持能紧密结合服务珠海“4+3”产业的新材料领域,其中对于实现国产替代的企业要加大资金奖励和支持。
三是针对融资难的问题,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加大对本地新材料产业的扶持力度。发挥好珠海几家优势国资平台投资基金的产业引导和助推加速作用,对本地“4+3”支柱产业集群上游的新材料企业予以重点支持,防止出现“投资碎片化”和“高新企业出走”。
四是加大力度打通产业链,加强支撑体系建设,加强上下游结合。刚刚说到新材料的应用导入难,其实很多下游大客户对新材料是有需求的,但是供给与需求没有匹配上。可以探索推动珠海制造业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与本地技术优势的新材料企业“结对子”,开展新材料协同应用试点示范,搭建协同应用平台,推动本地新材料创新产品在本地制造业龙头企业中先行先试。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郑玮 编辑:李振)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