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怎么抓”,有力有序向前推进——三论广东高质量发展头号工程
南方日报评论员
布局决定格局,方法关乎成效。
2月13日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动员大会,科学谋划、统筹部署“百千万工程”,聚焦“怎么抓”明确提出坚持分类施策、突出改革创新、强化政策支持、强化要素保障四个方面的原则要求,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提供了方向指引。
近年来,广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推进“一核一带一区”建设,城乡区域发展格局不断优化,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明显提升。同时也要看到,广东县镇村发展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严重制约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概言之,突出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省委、省政府部署推进“百千万工程”,从空间尺度上对“核”“带”“区”进行深化细化,从互促共进的角度对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的发展进行通盘考虑,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有助于整体提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下功夫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把实施“百千万工程”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让县镇村发展的短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
放眼全省,各县镇村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各不相同,既不能够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模式促发展,也不能够胡子眉毛一把抓、遍洒胡椒面,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不同赛道上实现差异化发展。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县镇村制定实施差别化政策,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引导各县镇村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推动各尽所能、各展其长。珠三角地区及周边的县域,要主动承接人口、产业、服务功能特别是生产制造环节、专业市场等的疏解转移;产业实力较强的县域,要进一步做强主导产业,发展成为先进制造、商贸流通等专业功能显著的区域;生态功能重要的县域,要加强点上开发、面上保护,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筑牢广东生态屏障。
改革创新,方能激活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各地要遵循中央顶层设计,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探索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创新实践,打破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激活县镇村发展活力。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同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深化县镇扩权赋能改革,赋予县更多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赋予部分中心镇县级管理权限,确保放到位、接得住、管得好。
激发县乡镇发展新动能,需要出台更多强农富农惠农政策。一方面,省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产业、商贸、人才、科技、民生保障等配套支持政策,各县(市、区)要结合本地实际具体实施方案,构建“百千万工程”的“1+N+X”政策体系;另一方面,要建立新型帮扶协作机制,深化拓展省内帮扶协作,建立纵向支持、横向帮扶、内部协作相结合的机制,实现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45个县(市)帮扶协作全覆盖,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强化要素支撑保障。当前,广东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依然突出,资源要素由农村向城市净流出局面尚未根本改变,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投入不足。要建立人才入县下乡激励机制,加强人才驿站建设,持续推动千名科技特派员下乡服务;建设县域信用体系,构建普惠金融的公共基础设施;创新为农服务金融产品,引导县域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将更多资金用于支持当地发展,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强化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调控管理,审慎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机制。
唱和如一,宫商协调。广东推进现代化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题中应有之义。全省上下要坚定信心、同心同德、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更有力举措、汇聚更强大力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扎扎实实做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这篇大文章,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倪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