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赛道是一项系统化工程,也是对餐饮标准化的一次倒逼。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叶碧华、实习生李以晴 广州报道
2月13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部署全年“三农”重点工作。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文件在第十九条“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中提到:“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预制菜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根据《2022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报告》,2022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4196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8300亿。疫情之下,预制菜行业在“懒人经济”和居家消费市场推动下迎来发展风口,呈快速发展态势。因其便利性和较高性价比,2023年春节期间更是掀起了“预制菜家宴”的潮流。
据艾媒咨询统计,截至1月26日,2023春节全国预制菜销售额约1307.53亿元,较2022年增长43.6%;京东数据显示,春节期间预制菜成交额同比增长超6倍。随着预制菜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行业有望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提速。
连日来,资本市场上的预制菜板块也接连走强。2月14日预制菜板块较上一交易日上涨0.62%,广州酒家(603043.SH)以7.32%的涨幅领涨,五芳斋(603237.SH)涨幅5.88%,紫燕食品(603057.SH)、湘佳股份(002982.SZ)、天马科技(603668.SH)、温氏股份(300498.SZ)等均有所上涨。2月15日,五芳斋(603237.SH)股价仍保持4.80%的涨幅,海欣食品(002702.SZ)、味知香(605089.SH)等也有所上涨。
“大食物观”下的新增长点
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因为预制菜有连接农田和餐桌的纽带作用。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程钢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谈到:“预制菜最大的初心和能量在于它能够解决大食物观,在此指导之下的就是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问题。”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第三项“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中提到“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分领域制定实施方案”的观点。
记者注意到,早在2015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首次明确提出了“大农业、大食物”的概念。“大食物观”涵盖了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顺应消费者消费结构的变化,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诸多内容,2015年至今,“大食物观”屡次出现在国家重要会议中。
在程钢看来,预制菜通过食品加工的方式,延长保存周期,扩展了农产品销售的时空半径,对农业发展大有脾益。而对于餐桌另一端的消费者来说,预制菜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口味和高效率的诉求,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因此,预制菜在广东也被叫做‘民生菜’。”程钢说。
事实上,预制菜对于餐饮行业来说并不陌生。程钢指出,在餐饮行业中,最早的预制菜其实就是半成品,也就是餐饮企业备餐的前置过程。随着餐饮业规模化发展,连锁餐饮企业不断向产业链前端拓展,建设中央厨房、中央工厂和集中采购配送中心,供应链基础使得部分餐饮企业有入局预制菜产业的底气,具备了预制菜研发条件。
程钢认为,“预制菜是餐饮行业孵化出来的具有美食代表性的一种载体”,而随着预制菜的“变火”,也将助力餐饮的零售化发展。
近两年,多家餐饮食品企业也在加紧抢占预制菜市场,一方面是缓和疫情对企业经营的冲击,寻求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预制菜能够提升餐饮服务的出餐效率,减少损耗。
据了解,早在2018年,百胜中国就开始探索预制菜这一新兴品类。尤其是在2020年疫情暴发后,随着居家餐饮的需求迅速增长,百胜旗下主要品牌肯德基和必胜客也开始发力新零售业务,推出了牛排、鸡米花、蛋挞等系列预制产品。
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百胜中国的新零售产品销量同比增长了50% ,达到了近9亿元。百胜中国相关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集团旗下各品牌继续结合自身情况开发出各自的新零售产品线,不断扩充产品线,涵盖了经典产品、咖啡、小食、中餐等多个品类。
此前,西贝餐饮集团对外公布的2023年货节零售成绩单显示,2022年12月1日-2023年1月18日期间,西贝年货产品整体营业额较2022年增长103.2%。在京东天猫商城上,整体营业额增长121%,面点礼盒同比增长达629%。
而从2019年就开始探索预制菜的海底捞,去年更是成立了“社区营运事业部”,以覆盖堂食之外的顾客用餐需求。“整体来看,预制菜给海底捞的业务拓展带来了极大创新空间,它的形式灵活、成本可控,给一线门店带来的运营压力较小。”据海底捞社区营运总经理张赢透露,今年海底捞社区营运将在电商业务开展进一步布局。在他看来,预制菜顺应了大家的“在家需求”,让日常餐饮有了更多元化场景的满足。
千亿赛道待挖掘
作为预制菜发展头部省份,广东省在NCBD(餐宝典)发布的2021年度和2022年度第一季度的《中国预制菜产业指数省份排行榜》蝉联第一。 据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介绍,截至2022年4月底,广东省预制菜企业数量由2020年5369家增加到2022年近7000家。同年,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还布局了11个产业园区,壮大预制菜产业集群。
谈及广东省为何能够走在全国预制菜发展的前列,程钢表示,广东除了率先提出相关概念之外,核心原因还在于广东餐饮业相当发达,一直处于全国龙头地位。多年来,餐饮业的沉淀让广东省预制菜在量和美食两大方面都具有相当优势,尤其是菜品的研发和丰富度。
除了广东,全国各地也陆续布局预制菜。广西、河南、山东明确将预制菜写进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市场监管局于今年2月初联合发布《关于印发〈长三角预制菜生产许可审查指引〉的通知》,率先制定了一体化的预制菜生产许可审查指引。
但总体来看,我国的预制菜产业起步较晚,行业集中度低。Statista数据显示,我国人均预制菜消费量从2013年的5.4kg增长到2021年的8.9kg,总体呈上升态势,但较成熟市场仍有较大差距。与国际相比,我国的预制菜市场渗透率仅为5%,而美日等国的为60%。这意味着,行业尚有较大增长空间,要对标国际水平,我国预制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预制菜仍面临着行业规范、食品安全、锁鲜、冷链技术等问题,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仍需各方脚踏实地、继续努力。“整体来看,所有入局预制菜的行业,都要面临研发成本高昂、产品品类单一、口味还原难度、生产标准化等难题。但相信随着预制菜被正式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更多资源会注入预制菜行业,预制菜面对的难题将有所突破。”张赢说。
广州酒家相关负责人认为,餐饮企业发展预制菜产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预制菜赛道是一项系统化工程,也是对餐饮标准化的一次倒逼。”但上述广州酒家相关负责人认为,想要在预制菜领域分一杯羹,餐饮行业需要在食品工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技术革新、销售渠道拓展等方面进一步升级,让餐饮与食品实现有机联动。
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2022年,有近五成的中国预制菜消费者认为预制菜口味还原度低,食用体验不及预期,其中认为味道还原不足的占比82.9%,认为口感还原不足的占比73.9%。这表明,预制菜行业需要提升口味的痛点仍有待进一步解决。
同时,预制菜也面临着“从农田到餐桌”最后一步的问题。种类繁多预制菜产品实现了从农田到冰箱的跳跃,最后一步的烹饪如何还原味道并做到简单快捷,需要更多智能烹饪设备的配套加持。
正如《中国水产预制菜研究报告2023》所言,预制菜是一个大的、长周期的产业赛道。预制菜企业的发展主要还是取决于加工能力和冷链配送能力,这是保障预制菜行稳致远的根本能力。
“预制菜被正式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一方面会为预制菜产业带来更多资源,推动产业发展提速,加速预制菜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另一方面,在政府引导下,相信预制菜行业发展会更健康有序、稳扎稳打。”张赢说。
(作者:叶碧华,李以晴 编辑:林曦)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