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正当时:“软硬联通”多点开花,三大平台持续创新突破

南方财经全媒体 柳宁馨,郑玮 广州报道
2023-02-17 21:23
大湾区上演“竞速赛”:71个重点项目“向上突围”,放大产业发展势能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丨拼经济、抓项目!大湾区锚定目标加速跑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柳宁馨,郑玮  广州报道

2月20日起,粤港澳大湾区“软联通”将迎来新突破——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试点正式实施,6类人才来往港澳将更加灵活便利,可申请有效期在1-5年的人才签注。

元宵节之后,内地与港澳全面恢复通关,三地融合发展全面提速。2月6-7日,香港考察团前来广州南沙考察;一周后,广州商务团访问香港;当月14日,广州商务团访问澳门……大湾区各城市互动频繁,交流日益密切。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公布4年来,空间对接、机制衔接、产业互通、科创协同正在大湾区持续“开花结果”。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等跨境通道投入使用,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重大工程加速推进;港澳药械通、澳车北上、跨境理财通落地实施……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长期规划持续进阶。大湾区如何更好地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发挥支撑引领作用?如何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大湾区需要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持续寻找最大公约数。

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迈入2023年,科睿唯安公布最新数据显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材料科学”首次进入ESI前1%,在全球科研机构中排名第1167位。这标志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材料科学科研水平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10家省级实验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不断进阶成为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缩影。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集纳50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分布着25家世界500强企业、超过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以及10所QS世界排名前500的高校,逾200位院士定居粤港澳大湾区展开世界科技前沿领域的重大问题研究。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已连续三年排名全球第二。

粤港澳大湾区正以集群之势在国际科技创新舞台“开疆拓土”。这背后,离不开粤港澳三地之间的科创协同发展。

2022年,东莞共计获得粤港澳及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10万元立项支持,推动3个莞澳合作项目获省、市、澳门三方联合资助。同年,深圳也携手香港发布“联合政策包”,在河套实质推进和落地高端科研项目逾150个,并实施深港澳科技计划项目,累计1.1亿元财政科研资金跨境香港投入科研活动。

“相比于广东,香港在开展生物科技等基础研究、链接国际科研资源、衔接国际规则制度等方面仍然具备比较优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表示,“粤港澳三地协同起来,优势更为明显。”

未来,如何进一步提升大湾区的创新能级?谢来风认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科创走廊顶层规划,加强体制机制衔接以打造一体化科技市场,并推动三地科研资源进一步开放共享,才能真正推动科技创新链条从大湾区中心城市向其它城市辐射延伸,实现整体协同发展。

科技的发展直接撬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2022年6月,许智所在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精密仪器研发团队成功自研一件半导体、医疗、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关键测量设备——台阶仪,实现了国产化台阶仪零的突破,“台阶仪研发拥有‘四个超’——超精细的运动控制,超精密位移传感,超低噪声信号采集以及超高平整度零部件。这四个关键技术,实现了台阶仪的整机开发。”

“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充分应对市场竞争。”许智表示,目前团队自主研发的台阶仪从应用场景层面看,可以替代进口,而且对比同类进口设备,国产化台阶仪可为企业降低近四成成本,未来团队将迭代开发出更加贴合企业的台阶仪,推出更经济的型号,预计售价为进口产品的一半左右,进一步降低用户采购成本。

在科技研发到产业应用的“惊险一跃”中,金融是关键链接者。

2022年,广东以1661起股权投资案例、融资规模1242亿元的两项成绩领跑全国,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半导体、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支柱产业集群领域。

“金融业的开放其实就是规则开放。未来粤港澳大湾区需要进一步考虑的是如何发挥好制度创新高地优势,把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辐射到前海,再通过前海向大湾区其他地方外溢。”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广东决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史欣向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说。

立足三大平台持续制度创新

在受访专家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法律制度的特点,世界上并无可参考的先例,要想持续高质量发展,唯有创新。从改革开放排头兵到融合发展引领者,广东再一次肩负起创新突破的重任。

2022年,《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出台。自此,粤港澳全面合作的三个重大平台——珠海横琴、深圳前海、广州南沙迎来新使命,成为大湾区探索创新、引领发展的“先行者”。

史欣向表示,作为广东对外开放的窗口,三大平台是连接国内、国际市场最好的网络节点,未来需要注重资本、货物和人才的集中,用制度创新集聚人才,带动整个大湾区发展。

三大平台各具特色:横琴是对澳门全面、深度的开放;前海注重对接香港的现代服务业;南沙则注重对接港澳、面向世界,发挥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优势。

“共商共建、产业多元、琴澳一体”是横琴建设的重点。“2024年分线管理实施后,横琴与港澳在规则对接上有很大空间,涉及大力度的规则、法律改革,未来澳门的经济、社会版图将在横琴全方位拓展。”史欣向说。

2022年,横琴合作区内澳资企业达5323户,生活就业的澳门居民达到6909人。2月8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正式公布,建立放权赋能长效机制,最大限度赋予合作区改革发展自主权,这将为横琴发展带来更大自主空间。2023年,横琴将着力实施特色产业牵引工程、要素跨境流动工程、民生深度融合工程,不断推进琴澳一体化。

在前海,现代服务业同样迎来快速发展,而制度创新是发展的内生动力。作为前海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2022年1-9月,前海金融业行业增加值156.16亿元,同比增长12.3%。

不止金融业,前海2023年将加快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香港融入国家发展首选地、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国际化城市新中心。截至目前,全国粤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16家已有8家入驻前海,前海加快打造全国首个涉税服务业集聚区,首批30余家全国知名涉税机构集中签约入驻。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可以为香港的一些专业人士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也带动内地现代服务业水平的提升,同时,通过前海支点建设进一步联通国际经济体系。”谢来风说。

《南沙方案》发布后,三大先行启动区率先破局。在南沙,三大财税政策已经落地,“四链融合”政策体系也已出台,支持香港居民以及企业到南沙发展、支持港澳青年创业就业的政策不断发布。

“南沙用腹地换空间解决香港的住房难、看病贵、养老成本高等民生问题,同时依托于广州科研、产业的腹地支撑,可以大力发展自己的产业。”史欣向说。

大湾区要进一步发展,规则衔接要有先后顺序,在三地寻找最大公约数,横琴解决澳门空间制约,前海解决香港服务业延伸,南沙解决香港民生问题。“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要从三赢的方面考虑,从规则对接、制度融合、人心融合,到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整个过程要循序渐进。”史欣向说。

(作者:柳宁馨,郑玮 编辑:李振)

柳宁馨

南方财经粤港澳大湾区中心记者/研究员

南方财经粤港澳大湾区中心记者/研究员。长期关注大湾区宏观经济动态,聚焦外贸、区域产业及教育。邮箱:liuningxin@sfccn.com,微信:ningxin429412,欢迎交流分享。

郑玮

记者/研究员

南方财经粤港澳大湾区中心记者/研究员。长期关注大湾区宏观经济动态,聚焦法治、财税、统计、人口流动的动态和趋势。邮箱:zhengwei@sfccn.com,欢迎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