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观察|从1亿到千亿,解剖佛山高明县域振兴成长轨迹

佛山观察吴蓉,赵晓晨 2023-02-18 13:38

GDP过千亿元的县域新面孔——佛山市高明区,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中,蓄势待发。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吴蓉、赵晓晨 实习生谢洁婷、林诗淇、方施惠  佛山报道   自各城市2022年GDP数据陆续发布以来,“万亿俱乐部”城市格局完成新一轮大洗牌,而再往下一级梳理,县域队伍亦有不少新变化。

北京海淀区成为继上海市浦东新区后全国第二个经济总量跨越万亿元的市辖区;苏州昆山市成为全国首个GDP破5000亿元的县级市;重庆市11个区县破千亿,较2021年增加2个。这也折射出县域经济的蓬勃活力。

这其中,佛山市高明区颇为引人注意。高明位于珠三角西翼,凭借着高达59.48%的市域森林覆盖率成为珠三角的“后花园”。“绿水青山”是外界对高明最为集中的评价,却也曾是高明最大的苦恼。

公开资料显示,高明的土地总面积中林地占比达到56.65%,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仅占11.7%。一条宽广的西江将高明与佛山市其他区分隔在东西两岸,山地多平地少的地形地貌让高明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只能发展农业。

1981年恢复建制之时,高明全县没有一条硬底化公路,可支配的财力只有310万元,工业更是一穷二白,工业总产值不足500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不足1亿元。这个昔日的“农业县”,经过40余年的发展,如今已挤进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区、工业百强区前50名,2022年更是以GDP1045.18亿元的成绩跻身全国千亿县。

由此,佛山也成为广东省第一座所辖县(市、区)GDP均超过千亿的城市。

2023年,广东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力图“再造一个新广东”。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指出:“中国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在县域,潜力也在县域。”这一背景下,高明发展如何再突围?

制造业两次飞跃

“高明能从一穷二白的农业县发展成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靠的是制造业,未来高明要争当县域振兴典范,也必须坚持制造业当家不动摇。”高明区区长姜岳新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溢达特纺厂副总经理吴杰之依然记得,自己33年前背着行囊走到溢达特纺厂生活区二楼报到时所看到的样子,“当时沿江路是高明产业最集中的地方,有棉纺厂、塑料厂、淀粉厂等企业,每当上下班时,整条道路人山人海很壮观”。

从时间轴来看,高明的工业化发展历程与珠三角其他城市大致同步,都开始于上个世纪80、90年代,塑料、水泥等产业在高明工业化初期挑起大梁。

1991年,高明第一塑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五年后年产值达到2.5亿元;1992年,高明第二塑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是当时国内专业生产各类PVC、PU系列塑料制品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一度名列中国企业500强。这两家集团将高明塑料品牌推向了全国,奠定了高明塑料的江湖地位。

“产品完全供不应求,不少经销商拿着领导的批条排队都拿不到货。”一位曾是高明塑料二厂的职工谈及这段历史时,言语间满是骄傲。

香港溢达集团也是在那个时候进入高明投资。在其引领下,高明区内的纺织服装企业数量已接近200家,并发展成较为完善的传统优势产业,涵盖纺纱、织造、染整、制衣等环节的庞大产业集群。

见证着溢达在广东发展的同时,吴杰之也目睹了基建与产业的相互催化。

1991年,高明大桥横跨东西,结束了高明过江要依靠船渡的历史,拉近了高明与广州、佛山其他4区等大中小城市的间隔。加上沧江路、高明大道、高明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高明初步建成以建材、塑料、轻纺、食品为骨干的工业结构,工业产值逐年递增。

如果说基建拉动了高明工业化的第一次浪潮,那么园区则是高明工业第二次大飞跃的“推手”,推动产业“从有到优”。

2002年,高明将分散于当时全区9个镇街的25个工业园,整合为一个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沧江工业园,积极承接珠三角先发地区产业转移。

在随后的十几年内,海天味业(高明)、佛山照明、中油高富等一批带动力强、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纷纷进驻,带动数百家上下游企业在园区集群发展。中油高富先后吸引了中油佳汇和江苏天诺进驻,海天味业也吸引了华兴玻璃、和旺塑料、南方包装等企业与之相配套。

截至目前,园区共有各类企业近2000家。其中,海天味业成为高明首家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中油高富年产值超过50亿元。

城市吸引力短板突出

不可否认,当前,高明的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居建材、精细化工、金属制品、塑料制品已经成熟,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也已初具规模。但外界谈及高明,更多的仍是传统、劳动密集、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印象,能随口就来的企业或许也只有海天而已。

如何重振曾经的辉煌,是眼下高明亟需回答的问题。

从数据上来看,高明产业“一条腿”走路的现象比较突出。2022年,高明第一产业增加值37.32亿元,同比增长16.3%;第二产业增加值783.85亿元,同比增长3.9%;第三产业增加值224.01亿元,同比增长0.3%。横向对比其他4区,高明尚没有自己的“护城河”。全市GDP排名第四的三水区,其第二产业已经突破千亿,面积最小的禅城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更是7倍于高明。

业内人士分析,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高明传统产业后劲不足、新兴产业尚未成熟,二是产业结构明显失衡,现代服务业不够完善。

这样的环境,也让高明的人才“隐忧”浮出水面。

“七普”数据显示,高明区常住人口为47.20万,相比于10年前只增加了5.2万,十年增幅仅为11.66%。同期,佛山市平均增速为31.98%。而从“五普”到“六普”,佛山五区人口增速分别为:禅城43.25%、南海21.33%、顺德45.49%、高明39.53%、三水41.47%。

增速的锐减折射出高明城市吸引力的不足。“一些技术岗、管理岗的同事都被顺德、南海的一些大企业‘挖’走了。”说起招工,吴杰之的同事李克华不无遗憾。

和招人一起“碰壁”的是招商。“没有人才,难有好企业;没有好企业,难有产业集群;没有产业集群,难以吸引龙头项目。”当地一个产业园的招商经理如是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据悉,该园区定位是面向世界500强,招引一批高端制造业、新材料产业,预计今年年底会有一批物业入市,但由于地方产业配套的不成熟和外部诸多环境的影响,高明目前整体对500强企业吸引力不足,产业园整体招商情况不算太理想。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同样是制约高明全域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当前,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口规模,均存在荷城街道“一家独大”的现象,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滞后。

“马太效应”下,如果不及时调整思路,面对劳动红利逐渐消失、产业转移、“双碳”的大趋势,高明可能“持续掉队”。

事实上,这一趋势也已经显现。全国工业百强区排名榜中,高明区在2017年的排名是第19位,但是到了2020年已经掉至第27位。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名中,高明在2019年上升至第40位后一直没能再往前迈进一步。高明区与顺德区的GDP差距超过3000亿,约相当于呼和浩特市2021年全年的GDP。

依靠“两山理论”破局

“县域振兴一定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需求,突出县域经济个性和异质性,形成产业的分工和互补。”不久之前,在谈及县域振兴的话题时,广东省委党校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述表示,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从更大的视野谋划。

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高明属于典型的“山水城市中工业强、工业城市中生态好”。高明南部边界线上的云勇林场总面积超过3万亩,约等于2814个标准足球场,已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西翼天然的生态屏障。

这一比较优势,让高明更有条件率先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升城市吸引力。

2021年开始,高明区整合区内资源,做活“旅游+”文章,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立足于农业基础,复合型经济也打开新局。万亩稻田、万亩坚果、万亩花卉、千亩粉葛、千亩茶园拓展提质,联丰、温氏生猪产业园建成运营,白羽肉鸡育种研发基地、苗迳畜禽养殖示范区动工建设,农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7.1%。

“十年前,刚来高明的时候,节假日只能去佛山主城区、广州,或者是海边玩。但现在,西江新城建起来了,还有盈香生态园、梯田、露营等等,周末再也不用跑外地消费了。”李克华兴奋地畅想着接下来的悠闲生活。

更大的突破或将随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推进而到来。

近年来,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矛盾凸显,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珠三角城市内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亦较为严重。今年2月初,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佛山市调研时强调,佛山要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抓手,立足佛山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事实上,类似的实践在佛山已经开始。去年,顺德区人民政府、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三龙湾)管委会、高明区人民政府启动结对工作,累计已有上百家顺德企业扎根高明发展,总投资超千亿元,总体形成“顺德总部+高明基地”产业协作模式。

协同还出现在高明内部。为了实现产业布局均衡化,高明区去年建立起东部荷城与西部更合、中东部杨和与中西部明城产业有机协作机制,协同打造东部健康食品、纺织服装、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中部新能源、新材料战新产业集群,西部新材料和临空产业集群。

从这两个角度来说,高明2022年迈入千亿县区俱乐部也是佛山区域协调发展的阶段性、初步性成果。

分析人士指出,结合高明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高明破千亿还将对珠江西岸同为山区的城市以提振和示范效应。

高明区域形状狭长,东北隔西江与南海区、三水区相望,南与鹤山市相邻,西南与云浮市新兴县相连,西北与肇庆高要接壤,一直以来都是“广佛肇经济圈”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将东西部资源要素迎来送往的枢纽性作用。其在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经济方面的先行一步,或将在西部县域经济里释放“鲶鱼效应”。

临空经济有望崛起

未来,“机场概念”将继续强化这一效应。

过去五年,高明的GDP数据有两次明显增长,一次是2017年,高明GDP达到850.45亿元,同比增长8.5%;另一次则是2021年,高明GDP达到977.1亿元,同比增长7.0%。其中,仅仅在2017年6月份,高明就签约了总投资超300亿元的23个重点项目,超过了高明在2016年全年招商成果的两倍。

而就在这批项目签约的两个月前,“珠三角新干线机场确定落户佛山高明”的消息传出。两者的关系不言而喻。

根据国际航空运营测算,一个航空项目发展10年后,给当地带来的效益产出比为1∶80,技术转移比为1∶16,就业带动比为1∶12。据推测,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选址高明区,将直接带动高明“十四五”期间重大项目建设超千亿元。

更重要的是,机场的超前辐射能力将高明一跃提升为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关键枢纽。

作为广东省第三大枢纽机场,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是目前粤西片区唯一的枢纽机场,从地理位置来看,机场选址距离佛山市中心城区56km,与白云机场直线距离95km,但距离肇庆主城区才22km。

这意味着,未来高明将成为面向粤西,并辐射至粤港澳大湾区的综合交通枢纽。作为4F级枢纽机场,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预计近期(2035年)旅客吞吐量将达到3000万人次,远期(2050年)达到5000万人次。

此外,“十四五”期间,高明还将迎来广湛高铁、珠江肇高铁、肇顺南城际、佛肇高速等一系列重大交通项目的建设黄金期,实现60分钟可达广州、深圳、珠海等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届时,高明将成为佛肇云新发展轴线和珠江肇轴线上的重要枢纽节点,真正享受到资金、技术、要素流通所带来的发展红利。

相较于全市绝大部分区域开发强度已超过50%的现状,高明区的开发强度不到15%。立足于这一优势,高明区确定全域空港发展思路,并着手打造佛山临空经济区智造产业园,目前,该园区已被列入佛山市重点打造的十大创新引领型特色制造业园区,集聚起万和电气、住友富士电梯、诚德新材料、永航新材料等一批优质企业,智造产业集聚发展势头强劲。

“临空机遇已经来临,但是能否抓住机遇,还要看高明怎么定位,飞机产业链很长,高明可以立足自己的产业基础,大力发展飞机维修下游产业链,比如精密制造、无人机、机器人、航空物流等等。”上述园区招商经理说道。

(作者:吴蓉,赵晓晨 编辑:喻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