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郭晓洁 广州报道
2月19日,以“广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方位和路径选择”为主题的“读懂广州高质量发展论坛”开幕。本次论坛由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主办,广州市人民政府支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作为执行单位。
“对广州来说,高质量发展已经不再是解决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问题,而是要解决从‘多不多’到‘优不优’的问题,这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关系到未来发展全局。”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刘兴华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广州作为珠三角的核心城市之一,应以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敏锐的战略洞见,与周边其他城市协同构建创新发展生态,特别是对接港澳,吸引更多国际要素资源,共同做大增量市场、做大经济总量。
这其中,紧抓金融供给侧改革机遇,依托南沙自贸区这个重要的制度创新平台,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无疑是广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广州高质量发展要从“多”到“优”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又进一步做了深刻阐述,并且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出重要战略部署。
刘兴华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对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对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总体要求;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都必须贯彻的总要求;高质量发展不是对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总要求。
“如果说发展是要着重解决‘有没有’的问题,那么高质量发展就是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实际上,实现‘好’这个目标,比解决‘有’的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刘兴华表示。
具体到广州,高质量发展具有更加深刻的含义。
据有关数据显示,2022年,广州市GDP达2.88万亿;人均GDP为15.44万元人民币,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2023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广州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增长6%以上,按这一目标广州地区GDP将接近3万亿元。
“作为广州,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已经不再是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问题,而是从‘多不多’到‘优不优’的问题。”刘兴华认为,当前,广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之一,就是要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发挥作用方面率先实现突破,实现数字化时代的超大城市敏捷治理,从而优化配置各种要素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各个方面的创新。
做大增量而非博弈存量
作为一个常住人口将近2000万、GDP将近3万亿的超大城市,广州如何寻找高质量发展的增量空间?
近日,广州市长郭永航在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表示,广州坚定不移推进“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
“发展高端制造业是广州必然的战略选择,但是广州又不必要太在意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这一统计数据。”刘兴华表示,高端制造业需要专业化、高端化的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不仅决定着一个城市本身的产业结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也决定了一个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刘兴华说,“一个城市如此,一个国家也是如此。现在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0%左右,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为15.3%;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8%左右,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将近30%。但是美国的高端制造业加上其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业,构成了强大的全球经济竞争力。”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过程中,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3D打印等技术正在渗透到产业链供应链各个环节,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研发方式、制造方式、贸易方式、产业组织形态。
在刘兴华看来,广州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未来并不具有承载大量制造业企业的城市空间。广州旧村改造在高成本中艰难推进,是为了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实现低效存量土地的盘活再利用,以开拓高质量产业发展空间、增加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进而推动广州的可持续发展,而并不是为了再简单地做制造业的增量,更不是与其他周边城市搞制造业的存量博弈,而是要往高端制造业和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业方向发展。”
“需要面向未来布局拓展广州的产业发展空间。广州要与东莞、佛山等周边城市协同构建创新发展生态,特别是对接港澳,吸引更多国际要素资源,共同做大增量市场,做大经济总量”。刘兴华认为,广州应综合发挥自身的核心优势,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做大做强“含金量”高的产业,这才是高质量发展应有之意。
在刘兴华看来,创新驱动与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广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广州汇聚了珠三角一批最好的大学和国家级科研院所,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在珠三角和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活跃的民营经济也酝酿了众多商业模式的创新,已经具备了产学研用融合创新发展的基础条件。”刘兴华表示,广州应在这个基础上大力提升科技研发和产业化水平,加快形成有利于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融合互促的创新体系,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珠三角乃至全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走在领先地位。
突出制度创新的“引领与带动”作用
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亦使广州焕发千年商都的新活力。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作为大湾区高层次制度开放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已实施四年。在深化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原则的基础上,广州坚持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及外智“五外联动”,抓住深化改革开放的精髓,不断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
“我国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货物进出口和人员往来,而是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制度型开放。广州地处开放最前沿,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上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刘兴华认为,广州要更具全球化视野和战略眼光,与粤港澳大湾区和国际市场形成战略互补,在产业、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的内外联动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
“世界上优秀的湾区城市群中,各城市大多呈现出协同分工的特色。”刘兴华认为,香港作为功能完备的综合型自由港和国际金融中心,其地位和作用一定要继续巩固和发挥,但是香港却受到发展空间、人口总量等因素的制约。香港为未来在保持自身发展特色的同时,以大湾区内地城市作为依托腹地,才能够吸引国际市场上更多更优质的要素资源进入香港;内地城市与香港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加强合作,才能盘活各种要素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
刘兴华表示,粤港澳大湾区顶层规划设计的战略深意,就是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加快发展,并不是同质竞争和存量博弈,而是要协同发展,共同做大增量。
事实上,对于广州而言,南沙自贸区是开放创新的重要平台和新的增长极,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南沙自贸区的重要功能在于探索高水平开放条件下的制度创新,以此带动广州乃至广东的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刘兴华认为,目前,广州正在依托南沙这一重大战略平台建设,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现代金融的角度来看,南沙自贸区本身就是一个促进金融供给侧改革、推进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推动金融创新以支持各方面创新的重要平台。因此要在重大金融平台建设、金融开放创新、特色金融发展方面取得突破。从广州全市来说,要充分运用融资租赁、科技金融、投贷联动、供应链金融等工具,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刘兴华还建议,广州应依托南沙自贸区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建成生产性服务业的总部基地,积极引入经营稳健、资质优良、专业特色的外资金融机构和各类中介机构,完善配套措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中大显身手。
在刘兴华看来,整体而言,广州应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把南沙打造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示范区,吸引和优化配置资金、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资源。刘兴华表示,“南沙已不仅仅是广州的南沙,而是全国的南沙。南沙是集国家级新区、国家级开发区、自贸区为一体的国家战略集中承载地,肩负着更多的责任,也充满了发展希望。广州要协同推进中心城区、南沙新区发展建设,精准赋能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一条高水平对外开放背景下的实现高质量发展道路。”
(作者:郭晓洁 编辑:梁小婵)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