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界的“诺亚方舟”:已保存54万份种质资源,腾讯将助力信息化建设

21Tech白杨 2023-03-01 15:05

“种质库2.0”的目标是推动资源遗传信息和实物整合,并实现高效共享。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白杨 北京报道 

今年以来,随着《流浪地球2》《三体》等影视剧的热映,一股科幻潮也席卷而来。很多人开始讨论建设诺亚方舟,以在关键时刻保留人类火种,延续人类文明。

事实上很多人不知道,与此相关的工作早已展开。位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国家作物种质库,就负责全国作物种质资源的长期战略保存,也被誉为种子的“诺亚方舟”。

资料显示,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前身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麦类资源库。原麦类资源库始建于1943年,该库是一座常温库,没有制冷设备,保存小麦等种质资源1万余份。

而在随后的数十年发展过程中,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历经了常温保存、低温保存、智能保存三个阶段,保存容量不断增长,保存方式不断完善,保存技术也不断提升。

据了解,到2022年底,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资源总量已突破54万份,每年向科研、育种和生产提供有效利用10余万份,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的作物育种和农业科技创新。

不过,我国虽是种质资源大国,但还不是种质资源强国。如果把作物种质资源的保存和资源实物共享比作“种质库1.0”的话,那么推动资源遗传信息和实物整合,并实现高效共享则是“种质库2.0”。

2月2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与腾讯公司达成合作,双方将共同发起“国家作物种质库2.0项目”。据悉,双方将围绕种质资源的数字化信息保护利用,展开全方位合作。其中,腾讯公司将捐赠2000万元,用于支持国家种质库信息化建设工作,同时将围绕腾讯科技馆和数字种业工具开发等事项展开合作。

记者了解到,腾讯的这笔捐赠款项将在3年内分期分批捐赠完毕,用于支持“种质库2.0项目”的三方面工作:一是建设和完善种质库2.0数据集成与分析系统;二是提升作物种质资源鉴定能力条件;三是建设可视化交互式信息展示系统。

通过这三方面的工作,国家种质库将建成面向育种家的数字种质资源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加速育种数字化工具,以及可共享种质资源的全基因组基因型鉴定信息,以此来破解从资源到育种的卡点痛点。

另外,除了“种质库2.0项目”外,腾讯研究院与腾讯AI Lab还将和国家种质库积极探索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落地应用,在种子活力监测、质量检测、发芽率识别等任务中,利用目标检测与识别等视觉技术为种质监测提供全方面的技术支持。

(作者:白杨 编辑:张伟贤)

白杨

IT版记者

关注科技互联网领域报道。微信:by_xiansheng(加好友请备注姓名、公司及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