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观察|广州“求索”城市能级再跃升:五个场景透视高质量发展竞争力

大湾区观察南方财经全媒体梁施婷 2023-03-01 20:53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梁施婷 广州报道 

上周末,广州举行了一次事关未来的座谈,就编制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进行深入研讨。广州是国内最早率先开展战略规划编制的大城市之一,过去的两次战略规划引领了广州实现跨越式发展。

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不仅是关乎广州的内部战略,更是参与全球城市竞争的战略。在过去8天,“广州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上至政府服务、下至企业生产,对广州经济进行一次全面“扫描”。

在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广州战略布局会发生何种变化?未来,广州产业进一步提质升级有何秘诀?广州在新一轮竞争中的底气如何?广州如何高水平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绿色生态之间的关系?在采访调研多个企业、重大项目后,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试图从一些具体场景中寻找答案,洞察广州高质量发展的信心与方向。

“留下来就不想走”

在天河区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企业业务的叫号声持续不断,2月以来,天河企业注册迎来“井喷”。

“去年,天河区企业的开业量是82524户,排广州市第一,也是天河企业增量连续十年领跑。尤其是,今年一过完春节后的两周,这一数据迎来‘报复性反弹’,企业注册量直线上升。”天河区政数局登记注册一科科长李毅明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因为的确是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复苏了,我们已经明显感觉到了,量大到我们需加班加点处理。”

“我们公司是2011年成立的,主要从事产业投资、企业服务,经常会来这里办事,因此我对天河区投资、营商环境的变化有明显感受。”广州天合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谭倩想起公司成立之初,当时既要找场地又要带齐全部证照来回跑,耗时至少7个工作日。而现在,上午通过一网通平台提交申请,最快下午就能收到申请通过的短信。

这仅是广州凭借营商环境吸引企业的一个缩影。优质的发展硬环境、公正、透明、优质服务的营商软实力,成就这片投资兴业热土“留下就不肯走”的核心魅力。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末,广州实有各类经营主体315.55万户,比2021年末净增长约12万户,营商环境稳企暖企援企安企作用持续显现。

这主要得益于广州持续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作为首批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之一,广州实施营商环境1.0到5.0改革,持续擦亮营商环境“金字招牌”。

《2022年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报告》显示,在对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开展的营商环境评价中,广州与深圳位列第一档。

而营商环境没有最优,只有更优。

今年,广州营商环境到了查漏补缺的6.0时代,这也是进入到要啃“硬骨头”的改革深水区。广州明确将推出一批含金量高、经营主体获得感强的改革举措,真正把优化营商环境融入抓项目、兴产业、促招商全过程。

据了解,今年广州将加快推动《广州市民营经济促进条例》立法,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今年,广州也将开启“服务企业效能年”行动,加大“链主企业”、“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等重点企业的精准服务力度。

“在这里把广货卖向全球”

在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龙门吊下,五颜六色的集装箱林立,往来穿梭的运输车将各种优质产品运往紧邻项目园区停靠的中欧班列上。从这里发车的“广货”,半个月后将抵达万里以外的欧洲,国际班列的“广州速度”令人惊叹。

据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了解,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自2021年5月25日开行首列中越班列,7月1日开行首列中欧班列以来,运行线路已全覆盖中欧(俄)、中亚、东盟,通达10国17城。

在广州的南大门,南沙港货如轮转长盛不衰。随着南沙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综合保税区等重要开放平台建设,越来越多的“广货”经由这里加速走向全球。

而在广州花都区,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正在加紧建设,连接T1、T2航站楼的东四指廊预计于今年底建成投产。

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建设指挥部前期工作部副部长卢光兆表示,扩建后的白云国际机场将与6条高铁、2条城际和地铁18号、22号线联动,真正成为空铁一体化的综合枢纽,实现机场30分钟直达中心城区、1小时通达珠三角城市、3小时联通泛珠三角城市,将成为国内跑道最多、航站楼建筑面积最大的单体机场。

届时,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货邮吞吐能力将分别达到1.2亿人次、380万吨,较目前增长50%、52%,成为辐射全球的国际航空枢纽,成为助推广东、广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几大交通枢纽热闹的场景中,释放着广州作为世界级的超大城市的“勃勃雄心”,通过海陆空各大枢纽链接世界。

据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了解,广州目前共规划15个特大型、大型物流枢纽,以交通枢纽“起步”如今广州也寻求向发展枢纽的本质革新。

广东银瑞集团、新西兰AFC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云食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夏阳已经来广州发展18年,未来计划将总部迁至广州发展,助力广州打造比肩德国科隆的“国际食品会展之都”。

夏阳便是看中了广州的枢纽位置,他正积极推进“中国食品进出口展览交易中心和国际食品大数据中心”项目在3年内落户广州。

事实上,在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aWC)发布的世界城市体系排名中,广州从2000年的第109位快速提升至2020年的第34位,城市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坚持制造业立市”

在广州广汽番禺汽车城西南部,总体规划面积约7500亩的广汽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里,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一辆定制电动汽车仅60秒就能生产下线。

一条条智能汽车生产线背后是,是就近配套的稳定供应链体系,为实现产业聚集效应,打造世界级的“汽车硅谷”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调研期间,广汽埃安副总经理郑纯麒透露:“目前,广汽埃安在广东省内的配套供应商占比65%,作为大湾区链主企业,已形成了126家一级供应商及几百家上游供应链企业或项目省内配套,直接带动年产值贡献达200亿元。”

同样位于广州大学城,中航光电华南产业基地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

作为中航光电成立以来规模和体量最大的投资项目,该基地项目计划投资22.5亿元,是中航光电计划在华南地区设立的集研发、生产、商务服务为一体的地区业务总部,主要面对本地客户,为通讯、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提供互联解决方案。

明星企业蝶变、重大项目落地,无不昭示出广州锚定高质量发展的底气。2023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将“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列为十项重要任务之首。

广州如何成为引领广东甚至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先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为广州支招,广州需要重点做好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

今年,广州提出计划三年内,推动6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在不同行业打造50个左右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加速推动制造业与数字化深度融合。

“推动研发-技术-产品三级跳”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是广州诞生最多“独角兽”企业的地方。

走进位于广州市黄埔区广纳院的展厅,可吸收胶原修复膜、医用DNA纳米机器人、纳米温敏凝胶……纳米科技的各类应用应有尽有,纳米科技正影响着新材料、航空航天、能源环境等方方面面。

究其原因,良好的创新生态是其制胜新赛道的关键。

科技界中,9级科技创新链分三个阶段:实验室阶段、工程化阶段、产业化阶段。4-6级的工程化阶段被称为产业化的“死亡之谷”,成果转化率非常低,成为很多企业的“卡脖子”难题。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探索了一条整合社会化资源的科技成果转化之路——把高校科研院所的1-3级实验室阶段的成果,通过广纳院的科技平台孵化,推动研发-技术-产品三级跳,进而进入产业化阶段,推向市场。

而在白云区,广东省新兴激光等离子体技术研究院则通过构建原始创新、关键技术创新、系统集成创新、工程化研发与转移转化完整创新价值链,努力打造成为融科技创新、人才聚集、服务支撑、产业培育、企业孵化为一体的综合型研究和创新中心。

这样的场景在广州处处可见,这也正是广州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的缩影。

一直以来,广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推动科技创新“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增量”。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田宏在受访时表示,大湾区国创中心致力于打造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节点、高质量发展重大动力源,为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发挥重大战略支撑作用。

当前,广州正通过围绕“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强化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攻关,进一步擦亮“广州制造”“广州创造” 品牌。

“高质量发展要厚植绿色生态本色”

走进中新智慧园,12栋办公小楼坐落在天然生态坡地上,产业空间、生活配套应有尽有。

中新智慧园是中新双方深化知识城科技创新、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合作的重点项目之一,成为知识城拓展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生物医药及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合作的新引擎。

近年来,智汇集团也在增加产业空间供给、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城市产城人融合方面发力,通过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规划打造、产业资源整合、增值运营服务提供等。

以棠下·智汇PARK为例,该园区是天河区标杆性产业创意园区之一,先后获评“广州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广东省跨境电商产业园区(成长型)”“广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荣誉称号。依托类似园区,广州在一片城区中孵化出一批创新载体、都市工业园区。

如今,纵观广州城市的中轴线现代化高楼林立,海珠湿地成为稀缺的城央绿色空间,这也是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地处超大城市中轴线上的国家湿地公园,还拥有极具岭南特色的垛基果林生态系统,保留了传承千年的高畦深沟传统农业文化。

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袁兴中教授介绍,广州的高质量发展要厚植绿色生态“本色”。过去十年来,海珠湿地在湿地保护和修复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获得国内外的高度评价和认可。这是广州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长期保持的底线。

袁兴中教授解释,“过去几年,围绕垛基果林湿地修复,包括标准的制定、技术规程的发布、深入的科学研究,以及在垛基果林湿地的修复重建过程当中,海珠湿地有效将生态保护、利用和自然教育有机结合,并形成一系列创新模式向国内外输出。”

据了解,海珠区在谋划带动周边地块绿色经济发展,环海珠湿地高质量发展带逐渐形成。未来,海珠湿地将明智利用湿地经济,持续发挥国际重要湿地生态资源优势,助力数字生态、会展文旅、高端服务和现代商贸产业聚集。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梁施婷 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