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前瞻|金融财税如何助力中小企业“拼经济”?代表委员为企业“活血化淤”建言支招
南财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记者 梁施婷 广州报道
“订单多了,加班都是快乐的。”不少企业发出这样的感叹。今年2月,全国制造业PMI升至52.6%,制造业企业生产恢复加快,市场需求继续改善,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8个位于扩张区间,比上月增加7个,制造业景气面继续扩大。
数据背后,一些结构性的变化也值得关注:不同规模企业在复苏步伐不一,中小企业的PMI改善落后大型企业;外需整体依然处于下降通道,新出口订单指标的复苏仍不确定。
与此同时,广大中小企业发展也面临很多痛点、难点,例如企业“内功”不强,保障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加之近年超预期因素冲击,中小企业更是难上加难。
针对如此情况,不少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建言献策。其中,包括建议纾困惠企政策要围绕恢复和重建企业资金流动性和资金链,以金融、税费政策为主形成组合拳,帮助中小微企业脱困爬坡,畅通毛细血管,赋能高质量发展等。
“保卫企业现金流”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推出了一系列减负、降本、赋能的纾困惠企政策,对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但总体上中小微企业发展仍面临较多困难挑战,“融资难、融资贵”仍是中小微企业发展不可忽视的一大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认为,在当前全国上下全力拼经济的关键时刻,企业急需活血化瘀、恢复元气。资金不仅能让企业发展更上一层楼,有时候还是企业的救命稻草,当前金融体系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存在紧缩趋势,不利于经济的全面恢复。“我国应因时制宜优化企业信贷评级机制,遏制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收缩问题。”
目前,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一般以企业财务数据入手。王桂林对此建议,明确金融机构对企业开展信用评级、授信评审、抵押资产评估时,以2019年及以前的经营数据资料为依据,剔除疫情因素影响,更加真实准确反应企业经营能力和资产状况。
金融机构也要保障企业的造血能力。王桂林还建议,金融机构要根据企业需要对现有贷款存量进行优化重组,重新延长安排周期,降低利率,通过还款减压、付息减压,让企业休养生息,抵押资产评估值一般也不应低于疫情前70%。
在现金流断裂的情况下,企业破产的风险增大。因此,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鲁晓明建议,对受疫情的冲击陷入暂时困难不能支付到期债务、但基本面良好的企业,应给予特殊的保护。
“因为有很多企业在疫情的情况下确实现金遇到了困难,但是公司的基本面是好的,而且可能企业欠的债,只是企业资产的很小一部分。这类企业破产一方面将造成大量的生产设备浪费,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大量员工失去劳动就业机会。”鲁晓明表示。
鲁晓明建议,在破产法上进行变通,对暂时困难企业给予6-12个月左右的临时性保护,这期间债权人应就债权问题事先协商,尽量采取破产以外的其他手段来维护债权,只有在协商不成的情况下才可以提出破产。
此外,鲁晓明也表示,目前破产法并没有限制提起申请破产的债权人范围,导致尽管企业欠债只占资产非常小的比例,但只要不能支付到期债务,债权人就可以申请企业破产。
他建议,应该优化关于申请破产的债权人的规定,明确企业所欠债务达到一定数额或资产的一定比例时,才可以提出破产申请,以实现债权人和债务人利益的有机平衡。
数智化增强企业“内功”
《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近日发布最新报告,在中国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小微企业群体信心显著回暖,84%的经营者表示对今年生意复苏有信心。
今年的财税政策如何呵护中小企业经济复苏?王桂林建议,要进一步提升财税优惠政策的精准性和普惠性。
在财政政策方面,应将启动、激活社会的存量优质资产,与扩大投资基建摆在同等重要位置上,通过专项发债为企业提供流动性启动资金,鼓励企业通过资产变现、重组等方式,重新焕发经济活力。
在税费政策方面,目前的税费优惠更多面向制造业、高科技行业,但实际上商贸、文旅、餐饮服务等行业受疫情的冲击更加严重。王桂林建议,应推动税费减免政策在行业上全方位覆盖,显著、普惠地为中小微企业减税降费。
同时,也要着力减少制度性成本。王桂林认为,可以对于资产交易产生的税费停征3至5年,降低社会资产流动的成本,增强整体经济活力。
此外,也有政协委员建言,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中小企业的“内功”。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佛山市委会主委、佛山市政协副主席、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唐冬生今年全国两会重点关注中小企业的数智化转型难题,并给出解决方案。
目前,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缺少数字化龙头引领和社会化服务支撑。
唐冬生说,数智化转型不仅需要成熟的技术、企业的支持,更关键的是打造良好的转型生态,形成良性循环。要从服务供给侧、企业需求侧等多个层面出发,特别是要为中小企业群体打通堵点。
对此,唐冬生建议,依托龙头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深度互联,形成高效协同的产业链数智化转型体系,同时鼓励产业集群中小企业抱团发展,组建产业集群数智化转型联合体,形成发展合力,打造行业级数智化转型解决方案。
(作者:梁施婷 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