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记者 孙诗卉 上海报道,
全国人大代表、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主持工作)周燕芳近日接受了南财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专访,就今年的建议做了相关介绍。
作为来自保险一线的人大代表,周燕芳此次的建言主要从保险的角度出发,围绕我国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和商业健康险发展等相关领域,她指出,一、未来保险公司应当在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二、保险公司在投资兴办医疗机构上具有优势;三、养老社区、长护险发展需要更多政策支持。
推动商业保险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与支出与日俱增。2022年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为2120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8.6%。
一面是我国人民对健康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一面是我国健康险市场的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多因素的影响下,周燕芳认为,健康保险在作为支付方给予客户损失补偿以外,应当服务客户本质的健康需求,从以“治已病”为中心向“治未病”为中心转变。
目前各大险企均在健康管理服务上进行探索,其中最主要的尝试是在线诊疗及家庭医生服务,通过线上全科医生为保险客户提供健康咨询、就医绿通、日常购药以及慢病管理服务,相关数据显示,目前覆盖客户数已超过1亿。
周燕芳认为,健康管理需要建立“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全闭环,而打通多环节的医药险闭环则需要不同角色方的加入。商业保险公司作为主动的服务方,同时又是重要的支付方,具有作为建立闭环的主导作用。
然而,目前健康管理服务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与挑战,比如健康管理服务如何真正参与到风险管理环节?如何提升投保人获得感?如何建立健康管理服务标准,保证长期稳定服务?另外,根据规定,健康管理服务占净保险费的比例不超过20%,这也制约了可纳入保费定价中的健康管理服务类型。
针对这些问题,周燕芳建议:
1.拓宽可结合健康管理服务的保险产品范围。允许长期人身保险产品纳入健康管理服务。建议将可结合健康管理的产品范围扩大到养老保险、寿险等险种,可以扩大健康管理服务投入3-4倍。
2.提高保险产品中健康管理服务的定价比例。保险公司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包含在保险产品责任条款中的,其分摊成本不得超过净保险费的20%,从金额上限制了健康管理服务的内容和服务形式。提高这一比例,可以为健康管理服务与长期险的进一步融合打开新的空间。
3.规范商业保险与健康管理结合的服务标准和服务方式。为避免服务成为保险行业下一个销售误导和引发投诉的热点,建议由行业协会牵头,进一步明确各类健康管理服务的服务标准和规范运行细则,并定期对健康管理服务开展质量评估,必要的内容予以行业备案等手段,对健康管理服务进行有效的管理。
4.建立保险业健康管理平台,促进行业交流发展。保险与健康的融合创新是一种外向型的跨界创新,需要围绕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协作和整合。由协会组织牵头,集合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医疗健康企业之力建立保险业健康管理平台,多方跨界交流,可大大促进行业的发展创新。
支持险企投资办医
社会办医一直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需求,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支持社会资本办医。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的意见》,立足社会办医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出台拓展社会办医空间、扩大用地供给、完善医疗保险支持政策等系列支持措施。
周燕芳指出,保险公司投资办医具有优势,以兴办康复医院这类以康复为特色的医院为例,首先,解决了支付问题,商业保险公司兴办的医院可以直接对接商保支付;其次,以功能恢复为目的的医疗,既有助于延续客户的健康生活又对险企理赔端进行了控费,实现双赢;第三,康复领域还可以向消费性服务延伸,例如疼痛管理、运动康复等;此外,保险资金具有期限长、规模大、稳定性高等特点,与医疗投资具有高度匹配性。除了康复医疗领域,周燕芳认为,险企还可以尝试在脑科、骨科等专科领域进行探索。
然而,周燕芳也提到,险企办医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区域医疗卫生规划不透明;政府对非公立医疗机构政策支持不到位;险企受到公司架构管理层级限制等。
针对这些问题,周燕芳建议,加大区域医疗规划信息公开力度;放宽保险企业兴办的康复、护理等短缺专科医疗机构的医疗准入限制,加快医保审批流程;应急事件中给予非公立医疗机构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补贴;加大对新建的薄弱专科医疗机构的减税降费力度;加大非公立医疗机构人才扶持力度;放宽保险企业办医的公司层级限制。
养老社区、长护险发展需要更多政策支持
面对我国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各大险企近年来纷纷加大在养老领域的布局,其中养老社区作为重点布局项目,据不完全统计,险企投资落地养老社区超70个,总投资规模超1000亿元。
然而这些养老社区是否适用我国针对社区提供养老、托育、家政等服务的机构给予相应的税费优惠政策尚不明确,周燕芳表示,为降低养老社区建设和营运成本,增加养老服务消费和养老社区投资,加速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时支持长期持有型的养老社区的持续经营和发展,建议长期持有型养老社区适用相关税费优惠政策。
长期护理保险同样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战略举措,目前我国长护险以政策性长护险为主,自2016年启动试点以来,全国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地区已经超过80个。参与的商业保险公司达30个。
就当前情况来看,目前长护险的发展并不及预期,周燕芳认为,主要问题在于,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政策性业务,整体利润导向为保本微利。但是风险保障型业务下,保险保障基金和监管费占据了较大份额的经营成本,而且随着试点深化,责任扩展,赔付率逐步提升,实际可用费用被越来越压缩,并不利于保险公司的持续平稳参与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经办。
周燕芳建议,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作为未来的我国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视同基本医保制度,政府财政托底,保障民生。按照《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由国务院确定的国家财政承担最终风险的政策性保险业务不属于保险保障基金的救助范围,不缴纳保险保障基金”,建议参照居民大病保险,将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纳入,降低商业保险公司经办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的成本,助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持续平稳运行。
(作者:孙诗卉 编辑:李致鸿)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