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既是系统工程,更是长期任务。
南财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 蔡姝越 上海报道
未成年人是初生的骄阳,肩负着祖国的未来,但稚嫩、纯真的未成年人,也是最需要被社会各界关切呵护的群体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第六条明确指出,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以及其他成年人的共同责任。
在今年全国两会中,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话题亦未缺席,多位代表委员针对这一议题积极建言献策。
针对2023年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关注重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今年有多位代表委员提到了应加大保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工作力度,并呼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重视这一问题。如何预防、解决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短视频的问题,亦被多番提及。此外,进一步深化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建设,帮助涉罪未成年人重回正轨,也成为了今年的未成年人保护议题中的关键一项。
焦点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引发关注
除了关注生理健康,亦需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建设。民进中央在《关于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家校社协同管理体系的提案》中提到,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和精神疾病、情绪障碍发病率持续上升,中小学生抑郁、焦虑、自伤等心理问题频发,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问题。
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抑郁症研究所等共同发布的《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中数据显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成抑郁患者为在校学生,41%曾因抑郁休学。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至20%,接近于成人。农工党在提案中提到,引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包括情绪压力、家庭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
民进中央在提案中分析认为,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主要存在心理健康管理和诊疗体系缺乏协同,二是学校的心理健康管理能力有待提升,三是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社会资源不足三方面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民进中央建议,要加快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机制。每个学校都应建立学生心理问题监测方案和干预预案,同时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育心理学培训,并通过日常联系帮助家长建立家庭心理教育意识。在学生心理问题超出学校及家庭能力范围时,通过转介机制尽快转至专业心理健康机构进行诊疗、帮助康复。
民进中央也建议加强对中小学校心理健康管理的指导和支持,指导中小学认真落实“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对心理高危学生及时干预。学科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标准,加快研发适合中小学生的心理课程及辅助资料。师资方面,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也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和预处置能力列入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
此外,民进中央建议优化中小学生精神卫生资源统筹和诊疗机制。其中包括加大青少年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投入和建设,由教育行政部门及卫生健康部门联合研究建立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学校到专业心理健康机构的转诊以及治疗恢复等一系列标准程序,指导相关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身处在乡村地区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相对更为突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发布的《乡村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乡村儿童的抑郁检出率为25.2%,焦虑检出率为25.7%。其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风险更大,留守儿童抑郁症检出率为28.5%,焦虑检出率为27.7%,均高于非留守儿童。
针对这一现象,全国政协委员、香江控股董事长翟美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相比于城市,农村儿童心理健康服务资源更加匮乏,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情况不容乐观。提高乡村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需要行政部门、专业机构、科研院所等全行业、全社会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加强乡村儿童心理服务,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焦点二:网络游戏、短视频“防沉迷”工作如何开展
多姿多彩的网络世界,对于好奇心强的未成年人而言,如同神秘的潘多拉魔盒。未成年人在通过网络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有不慎沉溺其中的风险。
其中,网络游戏防沉迷,一直是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一道难题。早在2007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便制定了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限制了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和充值行为。2021年8月30日,网游防沉迷系统进一步升级,在原有的基础上,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至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网络游戏服务,升级后的防沉迷规定也被业内称为“830新规”。
值得欣慰的是,“830新规”的出台对未成年人的游戏行为做出了有效的约束和监督。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中指出,游戏行业未成年人保护相关工作成效凸显——未成年人游戏总时长、月活跃用户数、消费流水等数据,同比都有极大幅度减少。
但新规之下,仍有“漏网之孩”试图绕过防沉迷系统,利用家长身份信息上号突破游玩时间限制、游戏内大额充值、通过第三方网购平台租买游戏账号等行为屡禁难止。
针对以上情况,民盟中央在其提交的《关于提高网游行业监管效能 打造健康网游产业的提案》中指出,目前对于对网络游戏的监管还存在法规不健全、权责不清晰、效果不够好等问题。在明确主体责任方面,须厘清政府部门责任,针对网络游戏的文化输出属性、非地域属性、竞技体育属性、营销消费属性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不同管理部门各自的分工、职责与权限,避免多头管理带来的管理混乱与监管漏洞。
除网络游戏外,未成年人在近年来沉迷浏览短视频的现象也引发了社会关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等机构共同发布《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中数据显示,看视频已经超越打游戏和听音乐,排在未成年人网络使用行为的首位,使用短视频类应用软件的未成年人比例高达65.3%。
全国政协委员、沈阳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贾海洋指出,近年来,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型网络产品在大大拓展了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途径的同时,也暴露出内容不适当、容易诱发网络沉迷和危险社交等不和谐因素,亟待改进与规范。
他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对各短视频平台的检查督导,促使监管平台将“青少年模式”列为标准配置,并从社会利益出发,解决“青少年模式”的技术漏洞和内容不足,提升标准,为未成年人提供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除了监管和平台应尽的责任,作为孩子第一监护人的家长也须履行其教育子女的义务。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郭媛媛在接受南财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采访时指出,孩子的行为主要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作为孩子的监护人,父母应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给予孩子更多线下场景的交流与陪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理化所研究员张振涛认为,“如何做父母亲”,是一项系统教育工程。建议各地妇联和教育局联合,考察并引进一些切实有效的学习体系,为广大的为人父母创建一个学习成长的持续有效平台,营造示范带领、总结分享、互帮互助的良好环境。
焦点三:多方呼吁完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建设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日趋多元,未成年人犯罪有所增长,且呈现低龄化趋势。3月1日,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的主题为“深化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的新闻发布会中提到,2018年至2022年,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32.7万人,年均上升7.7%。五年来,共起诉涉严重刑事犯罪未成年人17.9万人。
未成年人成长轨迹的偏航,往往是由于缺乏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对于未成年人的涉罪行为,应当在法律上“零容忍”,但如何帮助涉罪未成年人重回正轨,也是今年全国两会中多位代表委员热切关注的未成年人保护议题。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77条规定指出,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这从立法层面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涉罪未成年人教育帮扶的重视和关爱。”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在接受南财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采访时表示。
他进一步指出,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机制能够有效避免在羁押场所造成“交叉感染”,有利于保护轻微涉罪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同时,能够以非犯罪化、非刑罚化、非监禁化处理,尽可能避免贴上犯罪“标签”给涉罪未成年人带来长远影响。此外,还能够在家庭、社会共同帮教下,形成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格局,有利于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南财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梳理后发现,近年来,全国多地在诉讼过程中,探索并开展了对犯罪情节轻微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观护帮教的机制。如3月2日,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人民检察院对一起涉未成年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拟不起诉进行了不公开听证。2021年,为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少捕慎诉慎押政策,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分别对973名、2132名涉罪未成年人作出不批捕、不起诉决定。
站在一名少年法庭法官的视角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陈海仪则坚持庭前社会调查、庭中教育疏导、庭后回访帮教。她指出,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审判,绝不能一判了之。对于一名少年审判法官来说,将司法审判职能延伸到社会治理领域至关重要。
对于如何完善目前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机制,皮剑龙建议,完善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制度相关立法,明确涉罪未成年人为观护帮教制度的适用对象,确定检察机关为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制度的责任主体,完善社会观护机构和观护人的建立、选拔、考核和监督机制,针对涉罪未成年人不同情况采取多种观护帮教措施,建立风险评估机制,统一观护帮教效果的考察标准。
统筹:王俊
(作者:蔡姝越 编辑:王俊)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