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广州分院分党组书记陈广浩: 发挥大科学装置“科技航母”关键作用,支撑大湾区加快打造原始创新高地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刘黎霞 广州报道
2023-03-06 19:59

南财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记者刘黎霞  广州报道 

“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被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中央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作为科技创新源头的基础研究,更是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过去五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1%提高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创新支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1倍。

在提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到,要“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这区别于过往“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提法。

如何理解基础研究之于科技自立自强的意义?如何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粤港澳大湾区该如何利用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下沉的机遇?南财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记者就此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广州分院分党组书记、院长陈广浩。

陈广浩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表述非常鲜明,“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提法将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提到了新高度;从“创新主体”到“科技创新主体”,说明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位置上升到新高度,正成为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不可或缺的一环。

广东近年来围绕基础研究加速谋篇布局,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广东路径”。陈广浩表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下沉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一方面广东要加强顶层设计,将大湾区内的大装置、大平台串珠成链,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可在体制机制方面深化改革进行探索,为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作出全国示范。 

“科技自立自强”提到新高度

南方财经:政府工作报告中哪些新提法让你印象深刻?

陈广浩:政府工作报告,呈现了过去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成绩,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务实建议与奋斗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作为科技工作者,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对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表述,提到要“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要“依靠创新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有效应对外部打压遏制”,这些表述都非常鲜明,提到新高度。

2022年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年,即使这么难,国家在科技的投入仍保持增长。去年全社会研发经费(RND)已达到3万亿,研发强度从2.1%提高到2.5%以上。我留意到,2023年国家对科学技术支出没有减少,继续保持2%的增长。只有科技自立自强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帮助我们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这是中央的主基调。 

南方财经: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1倍,如何评价这五年来基础研究的成绩?

陈广浩: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这是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从改革开放多年的经验看,贸易差距可以追得上,但技术创新的差距追赶起来还是很漫长的,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也是花钱买不来的。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基础研究。虽然我们的基础研究起步比较晚,但是再晚也得做,否则永远只能处在产业链低端。

我们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看到,过去五年我国在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取得很大进步,载人航天、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通讯、大飞机、人工智能在报告中都提到,这是过去五年国家加大对基础研究投入的成效,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大的成果。 

推动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协同创新 

南方财经: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是什么?如何看待新型举国体制来开展基础研究的必要性?

陈广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提高整体科技创新效能的重要举措之一。从“两弹一星”到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集中攻关,历史表明,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涉及多种资源的协调、多条线路的协同和多个团队的创新,往往需要政府和科技部门的有效组织和引导。

以打造大科学装置等重大基础设施为例,中国科学院在粤港澳大湾区做了很多前瞻性布局,积极谋划、参与推进了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和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这其中既有重大科学基础设施、高水平研发机构,还有前沿科技产业项目,力度空前。

大科学装置直接促进大批原始创新成果及核心关键技术的产生,但当初这样的布局并非拍脑袋决定,而是要倾注举国之力,经过长时间、多方面反复科学论证才做出的决策。

南方财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讲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也提到“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如何理解对企业定位这个表述上的变化?对于如何进一步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有什么建议?

陈广浩:“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说法已经提了很多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加上了“科技”,使得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角色、使命任务、科研活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创新主体”到“科技创新主体”,这说明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位置上升到新高度,正成为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不可或缺的一环。企业不仅是一个技术创新主体,要解决技术问题,还是科学研究的主体。

对于如何进一步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我的建议是以协同创新等为抓手,健全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联合创新机制,让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核心技术攻关来。举一个例子,中国科学院做深潜项目,潜到海底10公里,20多个研究所共同参与攻坚,这个过程并不是中国科学院孤军奋战,而是带着通讯、导航、材料无数的企业一起做。比如承压海底1万米下的材料壳,怎么做出来?这些科学难题是研究所与企业一起攻关来解决的。 

用好大科学装置打造原始创新高地 

南财:广东目前已有8个大科学装置,其中7个是来自中科院在十三五、十四五的布局。事实上,广东也提出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广东路径”,在如何利用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下沉”机遇,有哪些建议?

陈广浩:大科学装置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科技航母”的关键作用,直接促进大批原始创新成果及核心关键技术的产生,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地方来说,还有其他正面效应,一是对全球高端基础研究人才的“磁吸效应”,二是通过源头创新为地区的产业升级与集聚提供支撑。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下沉,肯定能给广东带来巨大机遇,但我也一直强调,力量不要太分散,集中力量才能做大事。在顶层设计方面,广东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将大装置、大平台等串珠成链,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在体制机制方面,广东要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路。很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具有特殊性,建设运营主体可能并不属于广东,但科学家却长期在广东工作生活,广东要营造更加包容开放的科研环境,最大限度为科研机构、科学家“松绑”,激发科学家在广东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南财:“十四五”期间,中央将继续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有何特色或重点方向?

陈广浩:粤港澳大湾区与北京、上海不同,科创中心尤其突出“国际”二字,因此在探索发展过程中,必然需要以开放的姿态,逐步按国际科技研究的规律来做事,接轨国际规则,这是体制机制的重要优化方向,也是重点突破的方向。港澳都具有很强的科创能力,如高校在一些领域的科研水平全球领先,同时作为高度开放的城市,它们也有极强的国际化优势,可与广东互补共赢。

实际上,早在粤港澳大湾区升级为国家战略前,中国科学院就在广州、深圳等地与香港、澳门的几个大学都有合作,彼时只是单点合作,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实质阶段后,中国科学院与港澳的合作迎来进一步深化。2019年1月,中科院香港创新研究院建设正式启动,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和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分别在香港科学园建设“医疗科技创新平台”和“人工智能及机械人科技创新平台”。

这些探索将有助于发挥港澳在科创方面的独特作用,吸引国际创新要素集聚粤港澳大湾区。不过,目前三地在创新协同上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障碍急需加速破解,以畅通三地之间的创新要素流动。

(作者:刘黎霞 编辑:李振)

刘黎霞

记者

常驻广州,关注大湾区宏观经济动态,聚焦科技、创投及区域产业,欢迎交流分享,微信:oldlob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