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提振信心引导预期,推动经济运行明显好转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3-03-07 05:00

从GDP增长5%左右这一目标来看,明显高于2022年3%的增长率,而且提高的幅度是显著的,实现这样的目标就标志着经济运行出现了整体好转。

张永军。资料图

张永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3月5日上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全面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特别是2022年的政府工作,对2023年的工作提出了建议。学习政府工作报告之后,笔者主要就经济发展方面的内容,谈一下自己的初步体会。

发展目标提振信心引导预期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应该说所提出的目标是能够提振市场信心的。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5%左右这一目标来看,首先,这样的目标明显高于2022年3%的增长率,而且提高的幅度是显著的,实现这样的目标就标志着经济运行出现了整体好转。也许有人认为,2022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数较低,实现5%左右的目标不存在多大问题。但应注意的是,2023年我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在某些方面甚至说是更加严峻了。

根据国际机构的预测,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将明显放缓,主要发达经济体甚至面临经济衰退的风险。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月份发布的预测报告,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从2022年的3.4%下降到2023年的2.9%,下降0.5个百分点;其中美国GDP增长率将从2.1%下降到1.4%,下降0.7个百分点;欧元区GDP增长率将从3.5%下降到0.7%,下降2.8个百分点;英国GDP增长率将从4.1%下降到负0.7%,下降4.8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2023年英国经济将出现衰退。实际上,根据一些研究机构的预测,2023年美国和欧元区经济也存在衰退的风险,这对我国出口、利用外资等方面都将产生较大影响。当然,提出这样的目标,也是考虑到实现2035年远期目标的需要。根据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2035年我国GDP在202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这就要求我国GDP年均增长4.73%,今年将年度增长目标确定在5%左右也是有必要的。

从就业方面的指标看,预期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从过去几年的情况看,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目标为900万-1100万人,今年的预期目标显然要高于过去的目标,预期目标显然是提高了。提出这样的目标,也是考虑到扩大我国居民就业的需要。据有关部门估计,2023年我国将有1158万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促进就业的任务或将更加繁重。

预期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3%左右,从近些年的情况看似乎不难实现。但考虑到今年我国将实行扩大内需的诸多举措,尤其是居民消费将有显著增加,这相应会对居民消费价格产生一定的上涨压力,因此将CPI涨幅控制在3%左右,也是需要付出许多努力的,这方面的要求应该说比2022年更高了。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这不仅是一个反映经济增长的目标,还对经济发展质量提出了要求。实现居民收入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大体相当,就意味着居民能够较好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从对外经贸方面看,今年进出口促稳提质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2022年四季度我国出口增速明显减速,在2022年12月份当月还出现了轻微下降。如前所述,今年世界经济将明显减速,主要发达经济体将面临经济衰退风险,而我国对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出口在我国出口总额中占有较大比重,因此今年的出口形势将面临更大下行压力。而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要提高质量都反映了更高的要求。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这一目标要求我们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同时降低排放强度,也就要求在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方面取得进展,这是适应“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更是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各项政策合力促进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简要阐述了各项经济政策的内容,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

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主要体现在扩大赤字规模、专项债额度以及提升实施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减税降费更加注重精准性,着重于提高实施的效果,有利于稳定宏观税负。2023年财政预算赤字规模增加5100亿元,赤字率为3%,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既保证了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必要的支出强度,同时并未过于提高赤字率,为未来财政政策留下空间,也有利于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2023年专项债规模较上年增加1500亿元,总规模按照3.8万亿元安排,扩大专项债规模有利于扩大基建投资并带动社会投资,稳定总需求;如安排得当,形成有效生产能力后也有利于优化供给结构,提高经济效率。同时,今年专项债的使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进一步扩大用作项目资本金的范围,有利于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尽快落地,靠前发力。

关于减税降费方面的政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意味着这方面的政策将发生明显变化。2020年以来,为应对疫情的影响,特别是为了保护市场主体,我国连续推出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政策举措,有效减轻了企业的压力,但这些政策也导致宏观税负持续下行,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从2015年高点时的22.1%下降至2023年的16.8%,在数年时间内下降了5.3个百分点,已经没有多少下降的空间了。总体来看,今年的财政预算安排有利于保证必要的支出强度,进而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对冲外需减弱造成的影响;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利于更好服务于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战略。

如何理解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在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曾经指出,2023年的货币政策要坚持“总量要够,结构要准”,比较清晰地表述了货币政策精准有力的内涵。“总量要够”既包括更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也包括保持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这可能意味着今年货币政策的力度不小于2022年。“结构要准”意味着要继续落实好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就是要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效果好的可以酌情加力;对一些具有明确阶段性要求的政策,要及时评估,可以按时有序退出,也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延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明确要求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在这方面,尽快补上我国产业方面的短板尤其具有紧迫性。总体来看,我国产业体系是比较完整的。按照联合国的产业分类,中国以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我国在一些重要产业上存在较为明显的短板,如我国在先进集成电路制造方面确实存在较大缺口,高峰年份的2021年我国进口集成电路达到6355亿个,金额为27934.8亿元人民币,占我国进口总额的19.5%。我国在高端材料和装备方面也存在着短板。这些产业短板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我国经济的顺畅循环和安全发展,因此必须从全产业链的角度审视我国核心零部件、高端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方面的瓶颈,解决“卡脖子”环节的技术问题,提升整体制造能力。

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在当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增强产业链的韧性,必须尽快解决我国高技术产品供应面临的问题,关键是要增强我国在相关领域的技术水平。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要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为此,要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

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保障民生首先在于实现广大居民的就业,当前形势下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根据当前青年就业矛盾突出的问题,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总之,政府工作报告按照党的二十大做出的战略部署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提出了2023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各项政策,并提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建议。我们相信,在各方合力之下,2023年一定能够实现经济运行明显好转的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将取得新成绩,继续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前进。

(编辑:洪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