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稳健的货币政策是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货币政策不仅要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贸易政策有机统一,而且还应该加大以结构优化为导向的改革开放举措,打通政策的堵点和痛点。
孙立坚(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围绕今年发展的预期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过去五年来,我国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灵活把握政策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用好降准、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弹性增强、保持基本稳定。完全化解了本世纪初形成的14486亿元金融改革历史成本。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精准处置一批大型企业集团风险,平稳化解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大型金融机构健康发展,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的主旋律,将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稳经济的目标之所以依然重要,主要在于当前国内外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存在,俄乌冲突带来的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依然影响着世界合作分工携手共进的步伐。受此影响,随着资金循环受全球经济下行与国际政治不确定性的阻滞,市场活力的恢复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再加上供给冲击、需求不足等因素产生的叠加效应,更是容易影响大家对未来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若仅仅依循传统的三大工具(存款准备金调控,同业拆借市场干预,贴现率调整)或许效果有限,而且也会面临一定程度的流动性泛滥或流动性陷阱带来的挑战。所以,近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对于下一步货币政策思路,央行行长易纲表示,一方面,货币信贷的总量要适度,节奏要平稳,要巩固实际贷款利率下降的成果;另一方面,还要适度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作用,继续对普惠小微、绿色金融、科技创新等领域保持有力的支持力度。
下面笔者将围绕三个方面来阐述在三方面因素冲击面前,稳健的货币政策是高质量发展的保障的理由,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孙立坚。资料图
三大因素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首先,因为当前发达国家普遍处在高位的物价水平上,而我国资源与技术仍部分依靠海外供应。这种情况下,欧美国家的高物价很容易通过进口渠道推高我国生产成本,从而影响一部分相关企业的利润或消费者对相应产品的购买力。再加上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风险也进一步影响到国际供应链的稳定运行,从而产生全球范围内广泛而普遍的通胀后果。显然,这个现象不是旺盛的需求推动的,此时我们若采取传统的紧缩货币政策来防范通胀,那么很有可能就会适得其反,把经济带入更加难以解脱的滞胀状态。
其次,发达国家近期很有可能出现货币政策同步进入加息的轨道,而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若盲目跟进这样的做法以确保自己的币值稳定,就可能会产生加速经济下行风险的高代价。虽然欧美也有经济硬着陆的风险,但它们市场的成熟度比我们要高,分散风险的方式比我们多,从而社会压力要比新兴市场国家轻。相反地,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则要更多地考虑防范和应对资本流出(国民储蓄骤减)、汇率大幅贬值等系统性风险。所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意义重大。
第三,当前全球经济同步下行的时间拖得过长,其原因也可能是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一种长周期的低谷,而这不是可以靠传统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控加以解决的,因为它的形成很可能是一种结构性问题造成的,比如人口结构失衡、低息杠杆投资所形成的产能过剩和由此产生的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厌倦感以及疫情影响超出市场预期等问题。若仅靠货币政策的支持(调节价格的功能)来应对,而不能及时找到解决这类问题治本的良药,那么很有可能经济在市场选择不作为的情况下会经历更大压力。
所以,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成本上升、需求后退、预期疲软的全球经济面临的三大冲击,中国央行定出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基调是有道理的。
稳健货币政策的特点在于多元性、灵活性和结构性
近年来,欧美国家都出现了过度依赖超宽松的货币政策来解决2008年金融海啸造成的金融市场流动性消失、价格破坏和债务危机的连锁反应,虽然依靠新型货币政策工具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金融海啸暴露出来的结构失衡(产业空心化、服务业金融化;贫富悬殊加剧、阶层固化形成的利益冲突加大、国家巨额财政赤字靠货币化支撑等)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反而增加了高通胀的后遗症。即使现在欧美发达经济体再用货币政策取得了抗衡通胀的一定效果,但它们经济硬着陆的风险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也许会变得更加突出,而且内部矛盾也很有可能向外溢出。
所以,我们除了要避免和削弱包括美联储加息在内的上述三大冲击对我国币值稳定造成的挑战之外,还要把西方发达国家这套货币政策工具带来的后遗症当作一面镜子,尤其在未来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下,我们要摸索出一套中国特色的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创新方法,以避免内外结构失衡的问题影响营商环境和社会稳定。事实上,目前配合其他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贸易政策和改革举措,中国央行已经做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创新,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能进一步看出,未来央行货币政策的运用可能会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稳健和总量匹配经济发展需求的定位。
首先,央行会利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精准性和对系统性风险进行监管的双支柱,加大力度提供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的流动性保障,尤其会解决新赛道中,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同时,另一方面又会关注影响营商环境的物价水平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趋势以及左右资本流动和金融稳定的汇率变化,发挥货币信贷政策的稳健性功能。
其次,央行货币政策会确保政策工具的实施带来金融机构的杠杆效应,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和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方面会发挥货币信贷的支持作用,从而确保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从而在没有大水漫灌的情况下达到高质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效果。
第三,央行会充分评价汇率、利率和物价的变化及其缘由,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工具来确保人民币汇率稳定的主导权。同时,也会结合利率和物价的相对水平的变化趋势,分析实际利率的变化是否会增加企业和个人的融资负担或减少消费者的投资回报,乃至资本流动的方向,以确保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和适度性,发挥经济下行时分散风险和提升经济活力走出低谷的功能。
进一步优化货币政策
第一,在三大冲击的压力下,货币政策的连贯性对市场预期的稳定依然十分重要。尽管当前的形势严峻而又多变,但我们还是要确保货币政策基调和方向的透明度,如稳货币、宽信贷、强监管的组合拳要深入人心,从而最大程度形成市场的共识,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第二,货币政策不仅要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贸易政策有机统一,而且还应该加大结构优化为导向的改革开放举措,打通政策的堵点和痛点,从而降低单一货币政策可能会产生的副作用,如债务过度积累、资产价格失真的问题。
第三,货币政策要注意实施的时间窗口选择。因为当前欧美国家的经济基本面和发展阶段和我国很不相同,但是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会通过贸易渠道和外商投资渠道影响到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和实施效果,所以,要尽量避开同一个时间窗口,和发达国家不同的货币政策方向所带来的最终政策效果失灵的问题,避免因此导致市场对货币政策的信赖度降低,以及可能造成今后货币政策不得不超过应有的合理程度,从而产生不必要的阻碍经济健康发展的后遗症。
(编辑:洪晓文)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