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加强基础研究,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推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优化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日前,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肖捷作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其中,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备受关注。
这次改革目标是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科学技术部的战略规划、体制改革、资源统筹、综合协调等宏观管理职责,推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优化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此,此次改革还将属于不同行业的科技管理职能,由科学技术部剥离划转到相关行业部门,比如农业农村部、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工信部、人社部等,强化了科学技术部的职能聚焦。
重组后的科学技术部,将不再参与具体科研项目评审和管理,主要负责指导监督科研管理专业机构的运行管理,加强对科研项目实施情况的督促检查和科研成果的评估问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仍由科学技术部管理,还保留了国家实验室建设、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管理等职能,意味着继续统一管理基础研究和基础设施。
与新组建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强化监管权的统一集中相反,科学技术部则是去掉部分职能,更加聚焦于科技创新职责,更加专注于统筹科技力量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攻坚克难,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在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也关系到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近年以来,我国面临严峻的国际科技竞争和外部遏制打压形势,一些核心关键技术被“卡脖子”,因此,必须进一步理顺科技领导和管理体制,更好统筹科技力量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攻坚克难,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进入大科学时代后,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研究成本不断提高,参与主体越来越多,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国家的组织管理和协同能力成为科技创新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科研活动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和创新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大。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科学研究工作与经济发展的深度协同与融通还不到位,产学研合作仍不紧密,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高效运行还存在阻碍,直接影响了创新效率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因此,必须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好制度、政策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等,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因此,此次机构改革,以及强化科学技术部职能聚焦,是在坚持问题导向的基础上,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体现。
对于后发国家,要实现创新追赶以及科技自立自强,就要通过制度与机制变革,合理配置有限的创新资源,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宏观上而言,要建立高效协同的创新治理体系,统筹国家创新资源配置,统筹国家创新体系空间布局等;具体而言,重大专项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建立高度权威的跨部门协调机构,在资源配置中建立跨领域、跨部门、跨区域统筹机制。
此次机构改革,服务于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和体制保障,形成创新各主体、各环节、各方面相互支撑、高效互动的新格局,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早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