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向高质量|广东发展“平衡术”:县域振兴“纲举目张”,产业有序转移促城乡区域协调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刘黎霞 广州报道
2023-03-10 20:50

南财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记者刘黎霞  广州报道 

80后“新农人”陈奭荣是今年新晋全国人大代表。第一次参会,他提交了一份关于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活跃着一批“新农人”。他们从农村走向城市求学,又放弃大城市的工作与生活返乡创业,投身乡村振兴建设,为县域发展鼓与呼。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五年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60.2%提高到65.2%;我国完善城市特别是县城功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分类放宽或取消城镇落户限制,十年1.4亿农村人口在城镇落户。 

五年来,像陈奭荣这样的“小镇创业家”、“新农人”被媒体大篇幅报道过,但县域留人、乡村振兴、产业有序转移等问题依然有待解决。陈奭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感慨,“希望引导年轻人多了解、多关心基层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增强他们对县域发展的信心。”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县域”一词出现13次,相关表述35处。在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当天,广东召开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动员大会,后又召开全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会议,再次吹响推动县域振兴的号角。

加快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广东将县域经济“补短板、强弱项、挖潜力”列为重点,力图“再造一个新广东”。然而,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激活县域这块“潜力板”,如何让产业有序转移进来,让产业把年轻人留下来,这是百千万工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经济大省广东正尝试给出新答案。 

“百千万工程”激发县域振兴潜力 

继广东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后,2月13日,广东省举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动员大会,破解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为“再造一个新广东”提供新动能。 

广东经济规模34年来持续居于全国第一的位置,但同时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也较为突出。一组数据经常被拿来形容“富广东穷广东”:广东县域面积占全省71.7%,县域常住人口占全省的28%,但县域GDP仅占全省12.5%。珠三角城市群创造了80%的GDP,粤东、西、北等地区仅占两成。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一度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 

迈向高质量发展,“再造一个新广东”的最大空间是什么? 

“中国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在县域,潜力也在县域。”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在广东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作主题演讲时就如是分析。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使命。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必然要求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最终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无论从经济发展水平来说,还是从先行一步的改革开放经验来说,广东必须引领国家的三农现代化,做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头羊。以发展阶段和经济体量来说,广东也是最有条件推进三农现代化的省份之一。”郑永年说。 

在县域经济发展路径探析中,除了整体实力,产业结构、城镇化率、城乡融合、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农业产业效益等指标是紧密联系的。 

普宁市委书记黄锐亮表示,普宁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就遇到了人多地少、产业不优、承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实际上,目前广东县域城镇化率仅约44.3%,低于全省水平30个百分点,新型城镇化质量不高、公共基础设施“短板”等问题亟待解决。

“期待‘百千万工程’可以助力普宁做好产城人融合的文章,以新型城镇化助推高质量发展。”黄锐亮说。 

以县域为突破口又如何承上启下,带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 在受访专家看来,广东此番提出“振兴县域”背后,蕴含有更多新的内涵。 

“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是广东最大短板。广东的特性和基于此的模式探索创新表现为什么?”近年广东深入实施“一核一带一区”战略,成效明显。基于此,“百千万工程”紧随而至,谋求从县域振兴的角度实施“精细化”举措,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魏后凯认为,“广东百千万工程推出非常及时,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对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发展的全面统筹,推动共同富裕意义凸显。” 

郑永年也用“纲举目张”来形象解释百千万工程。他认为,不管从纵向还是横向看,百千万工程都把村、镇、县连为一体,结成生产要素内外循环网络。“这找准了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总引擎,可进一步激活县域经济活力”。 

科学精准施策,引导产业有序转移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关键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于广东而言,重点是提高粤东西北城市化水平。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长期以来,因为这些地区发展受到各种自然条件、要素禀赋等限制,人口大量流向珠三角地区。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查阅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了解到,2019年广东122个县级行政区中,人口净流出的县级行政区达到68个,人口外流较严重的县(市、区)多分布在粤东西北。如梅州大埔县2019年末户籍人口为55.97万,七普常住人口仅330948人,净流出人口约22.88万,约占户籍人口的40.87%。 

80后全国人大代表陈奭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及了县域空心化等问题。他认为,县域产业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队伍的支撑。如今,年轻人普遍向往奔赴一线城市,导致县域、农村出现空心化、老龄化现象,产业振兴面临劳动力和人才紧缺的难题。 

“很多人碍于面子,怕到基层上班会被瞧不起。”他说,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年轻一代要对各行各业怀有尊敬之心,摆正择业和就业的价值观。实现这一目标,媒体和学校需要承担起更多责任。 

增强县域造血功能是当务之急,眼下,新一轮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有序转移的大幕正在拉开。 

2月24日,广东全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产业有序转移的“1+14+15”政策体系向全省铺开。 

区别于以往的产业转移,本轮省内对口帮扶协作的结对关系首次实现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市、县全覆盖,并将珠三角地区12个县(市)也纳入了对口协作范围。 

此轮对口帮扶,还加强了平台载体建设:广东省支持粤东粤西粤北12个地市和珠三角3个地市各打造一个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支持对口帮扶协作双方共建一个市级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和一批县域特色产业园。 

“不搞‘一刀切’,不撒胡椒面”。在此轮产业转移中,政策面更强调集中资源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突破,省、市集中资源做强主平台,省里支持的资金、资源要素指标等主要投向主平台,所在市也要集中财力、物力、人力投放在主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此轮产业转移还提出,将统筹安排一定规模的专项资金和要素资源指标,对符合条件的平台载体和重大产业转移项目实施差异化支持,集中资源支持潜力大、条件成熟、成长性好的区域,并根据各地实际建设成效,实行以奖代补,重点支持工作积极性高、成效好的地市。 

作为海外技术扩散与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之一,珠三角一直是广东发展的动力源。早在2004年起,广东省委省政府首次提出珠三角与山区及东西两翼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到了2008年,广东省政府更是对产业转移做出具体规划。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就曾表示,从数据上看,近年来广东各市之间经济规模的差距有所拉大,但因为人口持续向珠三角集中,各市人均GDP差距反而在缩小,广东已经呈现出在集聚发展中走向相对平衡的趋势。 

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广东能否真正走出富有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与县域振兴路径? 

在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林先扬看来,将产业有序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是新阶段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取向。 

林先扬认为,广东产业转移具有长期性与艰巨性的特点,有必要针对产业细分领域展开数据收集与分析,按照月度、季度、年度全面评测产业转移的状态,并联合地方产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一业一策”制定产业转移任务清单,做到科学精准施策,合理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与协作。 

县域发展春天给代表们带来更多信心。全国人大代表、清远市委副书记、市长温文星在广东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会议上表示,清远将围绕产业配套深化产业共建,加快推进产业有序转移,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探索清远路径、作出清远贡献。 

陈奭荣也倍感振奋:“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到基层工作,开拓县域产业振兴的‘新蓝海’。” 

“乡村振兴给了‘新农人’用科技逐梦的机会和广阔舞台。只要年轻人有足够的想法,沉得下心,必能在乡村振兴这个平台上实现自我价值。”90后新农人、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增城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沈燕芬说。

(作者:刘黎霞 编辑:李振)

刘黎霞

记者

常驻广州,关注大湾区宏观经济动态,聚焦科技、创投及区域产业,欢迎交流分享,微信:oldlob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