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孙诗卉 实习生 徐若萱 上海报道,
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式养老的社会文化基础。随着我国老年人口规模日益增大、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与此同时,伴随老龄化趋势,蓬勃发展的养老产业,也面临许多行业痛点。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就“中国式养老”话题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指出,当前“中国式养老”发展中机遇与挑战并存。“金融+养老”是“中国式”养老中很好的一个探索,未来的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创新养老金融产品以精准满足养老需求,以及如何进一步做好金融与服务的链接以提供更多有效的养老服务。
“中国式”养老路在何方?
《21世纪》:“中国式”养老有何特点?为何形成这样的特点?
吴玉韶:“中国式”养老主要具有如下几点特点:第一,老龄化规模大、速度快,社会准备不足;第二,老年人群体异质性强,需求层次多样;第三,区域和城乡差异大,农村养老挑战严峻;第四,具有体制和基层组织优势,多元责任主体发挥合力。以上这些特点与我国人口规模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我国一核多元的治理体系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21世纪》:“中国式”养老发展中机遇和挑战有哪些?
吴玉韶:“中国式”养老发展过程中面临数重挑战。第一,由于人口结构日益老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第二,养老社会保障待遇区域差异大,养老服务支付渠道不足;第三,失能、半失能人口规模扩大,医疗照护服务需求量攀升;第四,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城市养老服务结构失衡;第五,物理环境改造缺乏标准和深度,虚拟应用场景改造尚待发展完善。
尽管人口老龄化给“中国式”养老未来的发展带来了一定挑战,但是也给“中国式”养老发展带来了相应的机遇,未来“中国式”养老将会面对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如何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机遇,将会是“中国式”养老破解困局繁荣发展的关键。
“中国式”养老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机遇:第一,政策大力支持,凸显我国制度优势;第二,家庭传统积淀深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第三,失能、半失能人口规模扩大,医疗照护服务需求量攀升;第四,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发展,智慧养老催生新型需求;第五,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各行各业有机融合,推动养老行业充分发展。
破局“中国式”养老 多元责任主体应发挥合力
《21世纪》:“中国式”养老特点之一“以家庭为核心”,在如今家庭功能逐步弱化,少子化、家庭成员分散,独居老人数量增长的情况下,我国的养老产业应该如何做来弥补这一问题?
吴玉韶:第一,家庭是我国养老体系构建的基础,企业可以从多方面为家庭养老助力,一是搭建居家上门服务模式,二是改善家庭内的物理环境,比如推动适老化器具和无障碍设施的研发应用。
第二,以社区为中心的相关养老服务模式的建立也很有必要,比如助浴、助医以及助餐等,都是需要市场力量参与并发力。
第三,推动各种养老金融产品的创新,为未来的老年人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确保晚年生活。
第四,虚拟环境的适老化改造。随着科技和经济水平的发展,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也日益凸显,养老企业在设计相应产品时可以致力于打造老年友好环境,完成虚拟环境的适老化改造。
《21世纪》:面对我国养老城乡发展不均衡的情况,政府、企业等各方应该做出怎样的努力?
吴玉韶:我国养老城乡发展不均衡的情况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各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对政府而言,未来可以加强政策支持,提高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政府可以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制定相关政策等手段来支持农村地区的养老事业发展,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例如,对农村地区建设养老设施给予优惠税收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其次,政府可主导构建信息平台,充分协调各方主体,形成村民自治机制,充分调动社会组织的作用,比如可以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包括农村社区、养老院、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等,对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支撑。最后,政府可充分发挥老年协会、社工机构等公益性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为农村老人开展养老项目与服务,发展农村互助养老。
对于企业而言,积极参与农村养老服务。加大力度扶持连锁型、护理型民办养老机构,贯彻落实同等优惠政策。同时针对农村老年人群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多种商业养老产品。
总之,解决养老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各方共同努力,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加强投入,提高服务质量,从而实现养老服务的均衡发展。
《21世纪》:在“中国式”养老的案例中,您提到了“金融+养老”模式,这一模式有何优势?以及未来有怎样的发展方向?
吴玉韶:“金融+养老”是“中国式”养老中很好的一个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
第一,解决养老产业融资难问题。养老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由于养老产业是一项具有公益属性的产业,其盈利能力较弱,融资难是制约养老产业发展的瓶颈。而金融机构通过金融手段,如养老保险、养老金融产品等,为养老产业提供融资渠道。
第二,提高养老服务品质。金融机构能够提供养老机构更加灵活的融资方式,促进养老机构的资金流动,从而提高服务品质。例如,养老机构可以通过金融手段引入新技术、提高员工素质,提升服务水平。
第三,拓展养老服务市场。养老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能够提供更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满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拓展养老服务市场。
第四,支持老年人养老计划的实现。金融机构提供养老保险、养老储蓄等金融产品,帮助老年人建立养老金,提高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水平,支持老年人养老计划的实现。
未来的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创新养老金融产品以精准满足养老需求,以及如何进一步做好金融与服务的链接以提供更多有效的养老服务。
第一,未来“金融+养老”会借助科技的力量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及技术,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均可被应用于养老服务和养老监管中。
第二,还应发挥金融集团的协同优势,集成“保险+投资+服务”功能,将养老金投资管理与健康管理、养老服务、养老护理,以及传统人寿、养老、疾病保险等整合起来。
第三,针对老年人的具体需求特点,强化相关产品的设计研发,优化配套金融养老服务。
提升国民养老意识和金融素养 构建多支柱养老保障
《21世纪》:在我国新近发布的政策中,国家鼓励发展个人养老金,您如何看待这一政策的应用和未来?
吴玉韶:我们国家在养老保障制度顶层设计上设计了三支柱,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或者职业年金,第三支柱是商业的养老保险。现在的三支柱还是以一支柱独大,未来会重点发展第二和第三支柱。此次《意见》的发布意味着,我国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养老第三支柱。政府通过给予税收优惠的方式,鼓励个人参加个人养老金,自主选择购买符合规定的金融产品。这一制度的建立能够助力构建我国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更好地满足群众多样化养老保险需求。
目前我国的个人养老金制度税收优惠额度有限,因此影响范围还显不足,未来应增加免税额度,提升对于广大群众的吸引力;同时,还应提供一些退出机制,以应对个人的突发情况;最后,还应当普及国民养老意识和金融素养,才能有效推动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发展。
总体而言,个人养老金将成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未来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才能真正建成满足老年人美好生活需要,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中国特色养老金制度体系。
《21世纪》:您在报告中提到了“优化创新养老服务支付方式”,这一点对于养老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吴玉韶:随着家庭小型化,家庭功能弱化,过去延续几千年的家庭养老的传统遇到了新的挑战,所以社会化的养老是大势所趋。传统的家庭养老做法难以为继,所以国家出台的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确定了五大任务,这五大任务里资金是第一要务,所以没有资金确实是万万不能的。
同时对于养老产业而言,稳定持续的支付来源也是确保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一方面能够确保市场需求和市场支付能力的稳定性,同时也为企业发展建立良好稳定的预期。
预防、诊治、护理多方合作 完善老年健康支撑体系
《21世纪》:“健康支撑”是“中国式”养老发展中的重要维度,我国现有养老行业的养老金融、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三个板块应该如何进行融合达到健康支撑的效果?
吴玉韶:养老金融、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三个板块是相互关联的,它们的融合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养老金融充当支付端,养老机构是提供者,而养老服务是老年人客观获得的服务。
未来的健康支撑体系要求我们构建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至关重要。这需要各方的通力合作。
一方面,各方需要通力合作增强全民自我健康管理的意识与氛围,加强老年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另一方面,医疗、健康、养老机构之间也应当加强合作,建立完善医康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增强医疗机构为老服务能力以及向居家社区的延伸。
科技赋能 打造智慧养老新模式
《21世纪》:如今的AI技术、科技发展迅速,您认为未来科技可以如何对智慧养老体系进行赋能?
吴玉韶: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这些新兴科技的发展,为优化健康养老资源配置,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质量带来了新的空间和可能。
从需求侧来看,未来科技能够通过适老化设施、可穿戴设备的方式在健康管理、生活辅助、康复护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利用可穿戴设备和家庭的健康监测设备实现老人的主动健康监测,还有智能床垫、室内监护设备、智能护理机器人或者陪伴机器人能够助力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升。
从供给侧来看,未来科技能够通过搭建物联网以及区块链等的方式在人员管理以及资源调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比如通过区块链实现居家上门人员与养老需求的实时匹配,或者是利用物联网以及辅助机器人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以及效率。
(作者:孙诗卉 编辑:李致鸿)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