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银行给中国银行业留下什么教训?

新金融女记2023-03-14 12:15

女记观察

作为一家业务模式领先,业绩表现优异的商业银行,女记认为,硅谷银行破产给了我国银行业诸多启示。

面临倒闭危机的硅谷银行迎来起死回生的转折点。

北京时间3月13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和金融监管机构在一份联合声明中表示,硅谷银行的所有储户将于周一恢复正常并可以使用他们的资金。

此举不仅意在拯救48小时即“闪崩”的硅谷银行,更在于增强公众对美国银行业和经济的信心。

作为全美排名第16的银行,过去3年,硅谷银行总资产从710亿美元增长到2090亿美元,上涨了近三倍。是什么让这家正在快速发展的银行戞然而止?其倒闭会引发“雷曼时刻”会重现吗?

作为投贷联动的首创银行,硅谷银行模式一度成为我们银行扶持高科技初创企业发展的典范。其他金融机构应该如何引以为戒?

储户大逃窜

如果问,一家两万亿规模的银行从出现危机到到宣布破产,需要多长时间。那么,硅谷银行给出了答案——48小时。

硅谷银行的至暗时刻始于3月8日。当天,其母公司硅谷金融集团发布公告,意图通过普通股融资、存托股融资等方式合计融资22.5亿美元。当日早些时候,硅谷银行宣布将亏本出售210亿美元可售债券,以应对取款需求,这笔交易大约将带来约18亿美元的税后损失。

这一消息让市场嗅到了危险的信号。该消息公布后,硅谷银行股价暴跌超60%,创1998年以来最大跌幅,市值一日蒸发94亿美元。

对银行的不信任的情绪充斥着市场。美股基准KBW银行指数暴跌超8%,创下自2020年6月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美国四大银行摩根大通、花旗、富国银行和美国银行当天市值蒸发524亿美元,美股三大指数均迎来大跌。

更大的挤兑危机由此引发。“所有人都在抢着把存款提出来。”一家美元基金负责人告诉女记,PE、VC基金和全美的创投企业都一下子慌了。大家都在尝试将存款取出来。“谁都认为,怕跑不及时,就跑不出来了。”

挤兑的英文“bank runs”生动描述消息发布后发生在硅谷银行的一幕——“人们争着往银行跑”。在美国,创始人基金、对冲基金、风投公司联合广场等机构均建议他们投资的公司考虑从硅谷银行尽快按需撤资。

有多少存款在这一刻蜂拥而出?根据加州监管当局的一份文件,仅在3月9日,硅谷银行储户试图取款420亿美元,占到该行总存款的约四分之一。

“哪家银行提走400亿美金能够撑得住。”硅谷技术VC Fusion Fund创始人张璐表示,硅谷银行的挤兑风波发生得非常快,因为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所以这次一旦情况不对,大家的反应速度也比较快。

3月10日,硅谷银行股票进入停牌状态,令全球金融市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在短短48小时内,这家 “明星”银行就走向了现金流枯竭的境地,并最终轰然倒塌。当天,美国加州金融保护和创新部(DFPI)以“流动性不足和资不抵债”为由,宣布关闭美国硅谷银行,并任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为破产管理人。接管令显示,3月9日营业结束时,硅谷银行的现金余额已为负9.58亿美元。

硅谷银行倒闭的恐慌潮蔓延至全球。3月10日,德意志银行股价下跌8%,法国兴业银行和汇丰股价均下跌5%。

激进加息之殇

硅谷银行的倒闭在金融市场引起飓风。不仅在于其倒闭速度,更因其对科技行业的影响。

四十年前,硅谷银行成立,见证了硅谷当地风投资本和科技创新产业的崛起。当时,大量科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却没有一家传统银行能够完全满足它们的金融需求。

“我们的角色就是去帮助企业融资,为他们牵线搭桥。”雷格·贝克2018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详解了“硅谷银行”模式。“在企业的早期阶段,我们通过吸收存款与它们合作,而不是借款给它们。大约只有15-20%的公司我们会放贷给它们。”雷格·贝克说,硅谷银行通过吸收初创企业存款,并向风投公司和创业公司提供贷款。

与传统的银行不同,硅谷银行的主营业务另辟蹊径——专注向美国高科技初创企业提供股权融资、过桥贷款、经营性贷款等投融资服务。也正因此,很多硅谷初创公司的第一个美国账户都开在硅谷银行。

特别是在多个“资本寒冬”中,作为服务创投圈的专业性银行,硅谷银行曾为多家初创企业“雪中送炭”,至今已帮助过30000余家初创企业进行融资,与全世界600余家风投机构,120家私募股权机构有直接业务往来。

如今复盘,这种“专注”的业务模式为其轰然倒塌埋下了伏笔。

国信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剑指出,硅谷银行的问题在于其在流动性宽松时期大量吸收存款并配置长期限的债券资产,导致潜在的利率风险大幅增加,美联储加息使得问题暴露。

从客户群体、资产端、增长速度来看,硅谷银行近年来的表现都是“优等生”。如资产总额从2019年末的710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末的2115亿美元,其中2020年同比增长63%,2021年同比增长83%。王剑指出,疫情期间美联储放水,美国的PE/VC市场也快速扩张,给硅谷银行带来大量低息存款,硅谷银行的规模得以快速增长。

也就是说,2020年疫情开始后,美联储开始了“大水漫灌”式的扩表,一年之间,美联储资产负债总额扩大了一倍有余。这些资金大量流向科技创新性企业,即硅谷银行的主要客户群体。

科创企业手里的资金宽裕,但并不能马上将其投入生产,因此便转化成了硅谷银行账面上的大额存款。当利率水平较低,市场流动性充裕,一切看起来岁月静好。

但这一切在2022年完全逆转。去年开始,美联储开启了一轮“史上最快”加息,导致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开始下跌。对利率敏感的企业客户开始陆续取出存在硅谷银行的大额储蓄。

王剑分析,随着2022年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PE/VC市场的流动性盛宴结束,硅谷银行也面临巨大压力。硅谷银行2022年总资产较年初仅增加了3亿美元,有息存款成本从2021年的0.13%大幅攀升到2022年的1.13%。

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带来的冲击让金融资产价格发生大的变化,继而影响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和流动性,这对所有的金融机构都会产生影响,为何硅谷银行率先“爆雷”?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进一步剖析了其破产的原因:“硅谷银行的存款结构其脆弱性。它的资金主要来源不是传统的银行存款,而是有相当大一部分的资金来源于硅谷企业的大额存款。”

在美国,有财经博主预测,硅谷银行只有2.7%的存款金额小于25万美元,这意味着97.3%的存款不受到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存款保护。

曾刚表示,在美国,25万美元以下的存款全额由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承保,因此储户无需担心银行经营风险。但超过25万美元的企业储蓄,则对于利率和风险非常敏感,一旦有利率上的风吹草动,就会考虑把存款转移到回报率更高的银行去。假设拥有一亿美元的储蓄,年化利率上涨0.1%,每天能多“躺赚”274美元。而一旦风险发生,这些资金也会撤离得更快。

更严重的是,硅谷银行资金期限错配引发利率风险。王剑分析,在过去几年存款大幅增长的时候,用吸收进来的资金在资产端配置了大量长久期的持有至到期资产和可供出售资产,期限错配严重,面临巨大的利率风险。

从硅谷银行的声明来看,持有至到期资产和可供出售资产的结构来看,主要是住房抵押证券相关产品,资产本身信用风险不大,但收益率很低,只有1.6%左右。且相对于同行(中位数)75%的存贷比来说,硅谷银行43%的存贷比是同业偏低水平。

“这些资产久期很长,其中大约80%的金融资产剩余期限都在十年以上,利率风险很大。”王剑认为,这是引发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原因。

中资银行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令人唏嘘的是,由硅谷银行开创的投贷联动模式,一度成为传统银行扶持高科技初创企业发展的“典范”。此次,这家大多数投资机构和创业公司的首选开户行陨落,是否意味着科技信贷金融模式的失败?

对此,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需要客观看待硅谷银行的破产。该银行的经营失败有客观和主观原因,目前美国处于特殊的经济、政策周期中,加剧了银行等行业经营波动性。

国信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剑也认为,硅谷银行经营的科技金融模式资产端未出风险,只是其存款端过度依赖创投存款,受货币政策影响太大。

“硅谷银行破产并不代表科创信贷模式的失败。”周茂华认为,科创行业发展离不开信贷支持,同时,科创行业为银行业务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硅谷银行事件,给予我国银行业的启示是需要提升银行金融机构服务科创行业能力,同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升抗风险能力,平衡好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原则。”

广发证券银行研究团队认为,对于国内银行业而言,随着表内去非标化和资管新规的推进,表内外标准化资产占比明显上升,部分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利率风险也在上升,一旦利率方向出现转折,部分银行在表外就出现明显的回撤和破净,表内就会出现债券投资收益的亏损,考虑到部分中小银行的负债端具备较强的金融市场相关性,在经济的复苏期(利率的上行期)就会呈现明显的利差收缩、投资收益亏损和中收下降。另外,如果在贷款端配置的是久期较长的低利率信贷资产,就很难通过到期资产利率上升来对冲上述亏损。这就是部分中小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决定的利率风险特征,对于具备规模经济和零售特征的银行而言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作为一家业务模式领先,业绩表现优异的商业银行,女记认为,硅谷银行破产给了我国银行业诸多启示。

首先,商业银行发展自身差异化竞争优势时,要平衡业务聚焦带来的专业性和分散带来的稳健性。硅谷银行因深耕科技创投领域,获得了大量优质的客户资源和负债基础,但同样因为客户群体过于集中,导致负债端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挤兑现象。

其次,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非常重要。商业银行要重视资产负债两端的久期管理,根据自身业务特征进行现金及类现金资产管理,确保在极端条件下的流动性稳定。硅谷银行作为一家业务优秀、盈利能力强的优质银行因资产期限错配引发的流动性风险导致破产时十分可惜的,也是极具警示价值的。

更重要的是,商业银行在资产端不可有“躺平”思维。硅谷银行在活期存款大增的背景下,在资产端大量配置长期国债和MBS,坐吃期限利差,在利率大方向变化之时缺乏灵活应对,是典型的资产端套利躺赢思维。优秀的银行,特别是负债端优异的银行,资产端不应有简单化、单向化套利的“躺平”思维。灵活、积极、主动的资产配置策略是商业银行经营必不可少的。如果一味笃信负债端长期慢变量的优势,资产端过度依赖套利躺赢策略或者赌方向的懒政策略,资产策略消极迟钝,就有可能会被资产端不利的短期快变量击垮,当短期快变量负面影响足够快、足够大的时候,负债端的优势是不足以抵消的,甚至都来不及发挥作用。

-END-

(作者:新金融女记 )

新金融女记

自媒体

关注金融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