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成全国两会关键词,代表委员热议广东人才培养和产业融合发展
南财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记者赵晓晨 喻淑琴 广州报道
人勤春来早,备耕正当时。阳春三月,稻田鱼塘一片生机勃勃。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工作重点时提出,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同样成为代表委员的热议话题之一。
来自广东的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建议,要落实乡村振兴人才定向培养专项,通过“学校+公司+农户(基地)”等产业化模式,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让科技进步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
为乡村留住人才
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支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新征程中,我们比历史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望乡村振兴人才。”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谢青梅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
谢青梅在前期调研时发现,县镇村的多数大学生都选择了异地工作,流失速度较快,“乡村振兴人才,必须做到能引进,能留住,能用好,能发展”。
为此,谢青梅建议落实乡村振兴人才定向培养专项,通过出台招生政策吸纳农村生源到乡村振兴专项人才培养计划中,培养时注重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人才前往县镇村不同层次的单位实习锻炼。
“各省在落实之际必须因地制宜,在落实之前需要事先规划,对人才分级、分类,明确县、镇、村对于人才的需求量,明确高层次人才、中层次人才的需求量以及后备干部类、农业技术类、乡村基础教育类、医疗卫生类等人才在县镇村中的需求量。”谢青梅说。
在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上,高校当仁不让成为了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主要阵地。据了解,2021年,华南农业大学启动了高层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专项,瞄准高层次农业专门人才缺口,依托农业硕士8个招生领域,按照“基地-学校-基地”三段轮训式培养模式,构建以“温氏兴农创新班”为代表的合作培养农业硕士领军人才新范式,探索出了一条“农业硕士+”实践育人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
“华农将坚持科技、产业、教育各类要素与研究生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理念,持续深化实施农业硕士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专项计划,‘靶向’培养高层次农业人才。强化产教融合培养和专项培养,依托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园等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积极吸纳行业企业全方位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着力培养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全国政协委员、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小波介绍。
谢青梅还建议组织乡村人才培养联盟,纳入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以及各地市职业院校等高校。在教育厅的指挥下,各学校应当设立对应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专项班,“在全面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培养的人才可以通过政府的指导帮助地毯式补充到县镇村中”。
以产业振兴促乡村振兴
今年2月,广东省委印发《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提出以全省122个县(市、区)、1609个乡镇(街道)、2.65万个行政村(社区)为主体,全面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并从县域发展、强化乡镇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六大方面提出23项具体要求,在新起点上更好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此次前往北京,全国人大代表、佛山市南海区儒溪村党委书记陈旺弟分享了近年来儒溪村在推动乡村振兴时的经验。2018年起,儒溪村乘着区、镇实施的“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东风,启动了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从一条位于佛山南海西部的偏远落后的村庄摇身一变成为了南海的“明星村”。
儒溪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实际上与该村的黄骨鱼养殖业发展相辅相成。通过河涌整治,儒溪村改善了自身的水环境,为现代水产养殖的发展之路做铺垫。目前,黄骨鱼已经成为儒溪村的支柱产业,年产值超过3亿元。
“首先要清晰了解自己村庄的优势和不足之处,通过深入研判,找到发力点。比如我们儒溪,在几年前就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优势在生态,弱点是人居环境,先将人居环境整治好,原有的美好生态环境就进一步凸现出来了。”陈旺弟建议。
产业振兴需要乡村因地制宜,挖掘特色资源,发展优势产业。从去年开始,温小波团队参与帮扶肇庆市鼎湖区莲花镇。据悉,莲花镇的主要产业是水产养殖,渔民以养殖鲮鱼、草鱼、鲫鱼等常规鱼类为主,养殖效益相对较低。广大渔民有增收致富的强烈愿望,希望发展桂花鱼等特种鱼类养殖,但养殖技术相对缺乏。
因此,温小波团队先后举办了养殖模式、水质调控、养殖鱼类病害防控等方面的技术培训,邀请有实战技术的专家来讲解技术,并大量走访养殖户,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受到当地渔民的好评。“实践告诉我们,乡村振兴,华农的专家学者大有可为,我们要沉下心来,扎根基层,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温小波表示。
“高校与企业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可以在全省大型养殖企业建立示范基地,通过‘学校+公司+农户(基地)’等产业化模式,以优质家禽和禽蛋为主打产品,协助拓展销售渠道,带动合作农户共同发展,带动一大批农民增收致富。”谢青梅建议,以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典范“温氏+华农”的模式为例,温氏集团获得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成长为农业龙头上市企业,而华南农业大学也加快了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壮大了学科发展、提高了师资水平并培养了大批人才,有力支撑广东省乃至全国的创新驱动发展。
(作者:赵晓晨,喻淑琴 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