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硅谷银行事件仅是开端,美国经济面临系统性挑战
美联储必须在三个目标之间保持平衡:降低通胀、保护增长与就业,以及保证金融稳定。但是,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三角。
硅谷银行引发的金融体系动荡让美联储陷入两难的境地。但这或许仅仅是场大动荡的开端,美国经济可能面临从来没有过的系统性挑战,这将是一次周期性叠加结构性的巨变。
自次贷危机后,美国陷入依靠量化宽松政策维持经济增长的困境,市场长期习惯了低息环境,以至于当美联储试图退出QE时,被摇摇欲坠的资本市场所挟持和后退。不幸的是,疫情大流行令美联储再次启动无限宽松模式,导致更多的资金涌入资产管理、私募股权和对冲基金等受监管程度较低的机构,资产泡沫越来越大,也刺激了科技和传统企业的盲目扩张。但是,对市场而言早已陌生的通胀突然出现,美联储不得不持续升息,而这将会对自2008年以来美国不断加码的量化宽松政策进行一次清算。
这使得美联储必须在三个目标之间保持平衡:降低通胀、保护增长与就业,以及保证金融稳定。但是,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三角。因为抑制通胀意味着美联储无法继续提供无限的廉价流动性支持,这让整个由廉价流动性支持的金融市场变得更加脆弱,硅谷银行所代表的地方银行被关闭是一个警告。这意味着过去十几年由货币政策推动的周期走到了尽头:抑制通胀的货币政策不仅会妨碍增长,且会增加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从而进一步打击经济增长。现在还无法判断(这)是否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或者面临总清算,但这种不稳定性不可能持续太久,因为美国人的储蓄正在快速消耗。
驱动此次周期的除了华尔街,还有硅谷。本世纪初,美国的信息产业革命与中国的低成本制造,合力推动了全球化与信息化进程。来自硬件以及互联网的科技创新持续不断地迭代,诞生了有史以来最多的全球科技新贵。但是,美国科技企业早已缺少创新而且业务增长开始疲惫,为了追求效率并且迎合投资者的利益,科技企业从去年开始大规模裁员,削减创新投资,Meta刚刚启动新一轮万人以上的裁员计划。信息产业革命是美国走出1980年代滞胀,并与全球化共同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现在,美国经济不仅科技驱动力在衰弱,全球化的力量也在消失。
美国在过去20多年依靠货币驱动,但能够保持低通胀水平,有赖于其推动形成的全球化,包括基于分工的全球产业链合作,以及能源资源价格的稳定。但是,美国正在推动去全球化以及试图重塑新冷战格局。俄乌冲突后对俄罗斯能源的制裁,叠加应对气候变化的能源政策,导致全球能源价格居高不下,能源价格在过去多次美国通胀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美国还推动全球供应链的调整,在推动与中国脱钩断链的过程中,美国企业的供应链将会长期不稳定,这会破坏企业的基础并对美国物价构成不确定性干扰。
更加糟糕的是,全球化巩固了美元强大的国际地位,而美国实现能源自给以及供应链调整,将会削弱美元在能源和贸易中的地位。不幸的是,俄乌冲突后,美国将美元作为打击武器的做法,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恐惧并准备集体绕开美元陷阱。考虑到美国过于膨胀的政府债务、不稳定的金融体系,国际社会对美元和美元体系的信心会持续减弱。
这个时候,我们会看到被债务持续延长周期的美国经济,失去了宽松货币的条件、科技产业的驱动力以及稳定的全球化环境。美联储在抑制通胀和维持金融稳定之间的犹疑仅仅是表象,不可持续的增长、脆弱的金融体系以及不稳定的国际环境,使得各种因素之间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内在联动可能,让局势如何演变难以判断,这意味着市场对美国经济前景的信心,可能已经支离破碎,形成与1980年代类似的状态:滞胀和越战失败让美国社会失去信心。上一次美国是从信息产业革命、赢得冷战以及打击日本产业的组合因素中走出泥潭,这一次我们要警惕美国故技重施。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