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远似近 潜行中的千亿AED市场

21新健康魏笑 2023-03-16 14:52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魏笑 深圳报道 

黄金时间4分钟,有着千亿的行业市场。

3月初,陕西西安,一位私家车车主使用自家的车载AED9(自动体外除颤器)成功抢救一名心脏骤停患者,相关视频在网上快速扩散,私人持有的AED且成功施救引发关注。

在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人数多达54.4万,平均每分钟就有1人死于心源性猝死,心脏骤停90%发生在院外,病发4分钟内的抢救成功率可达50%以上,医学界称之为“黄金时间4分钟”。

把握住这4分钟,AED是为患者争取抢救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的有效方式。

据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显示,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仍高居榜首,但AED普及率却一直较低。

据国家卫健委《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及管理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文件标准,AED配置数量应达到100-200台/10万人,未来我国AED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

我国诸多企业布局该行业,包括迈瑞医疗、久心医疗、普美康、科曼医疗以及维伟思医疗等。国产AED的相继问世也使得我国AED价格大幅下降。

迈瑞医疗生命信息与支持事业部总经理岑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几年国家和各地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未来AED将快速普及。

政府重视,民间也增加采购,AED的快速普及,产业高速发展似乎已经“渐近”。

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对于AED的配置有相关法律规定,但我国在“AED是由政府还是机构单位配置;急救如果没成功,施救方需要不需要承担责任”等方面还较为模糊。

记者也同时发现,AED在相关企业的营收及毛利中占比依旧很小,增速近年也未见明显上升,似乎产业始终隔着“雾气”,似明似暗。

从“有”到“用”AED普及之路尚远

AED之于心源性突发症,可谓立竿见影。

据日本总务省消防厅2018年统计数据,AED的使用能使患者生存率提升至53.5%,远高于仅呼叫急救车和做心脏复苏术的生存率。

据悉,在心跳骤停时,非常依赖快速的高质量心肺复苏和除颤,但仅依靠心肺复苏无法将心室颤动转复为心脏正常节律,电除颤才是转复心脏节律、治疗心室颤动的唯一手段。

此外,AED易于“上手”。其能自动识别、鉴别和分析异常心律,操作简单,只需要短期的教学、即使是非医疗工作人员也可使用,所以又被称为“傻瓜电击器”。例如,全自动的机型甚至只要求施救者替病患贴上电击贴片后,它即可自己判断并产生电击。

但目前我国AED普及率较低,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北京市卫健委、北京急救中心专家在《中国AED配置现状分析与对策》中指出,我国AED配置率较低;2019年前后,日本、美国、瑞典的每万人AED配置数量已经分别达到50、30、18.5台,而我国仅不到0.2台/万人。

普及率相差巨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是“贵”。岑建表示,在国产设备问世之前,中国市场上的AED几乎由飞利浦、ZOLL、日本光电、菲康等进口品牌占据,售价比较高昂,市场价格约为4万元到6万元,普及难度较高。

尽管随着迈瑞医疗、久心医疗等国内AED品牌问世,其市场价格下降了一半,在2万元到3万元之间,但日常管理和维护也需要成本。为保证每台AED设备能够正常使用,国外通常采用人工巡查的方式,进行日常的设备检查,设备升级等,这给会带来额外的工作量和人力成本。

此外,在AED的使用过程中,电极片和电池也会产生费用。“当使用AED抢救了一个患者之后,电极片就需要换掉,电极片的价格一片几百块钱;电池能够使用四年,更换一次电池的花费在2000块钱左右。”有业内人士指出。

责任问题也是AED普及的一大障碍。“AED是政府还是机构单位来配?急救如果没成功,施救方需要不需要承担责任?有些机构认为配备AED还得定期维护,如果使用出现问题由谁负责……目前我国AED普及还存在很多不清晰之处,导致大家配备意愿不高。”岑建称。

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问题。今年年初同样有一则社会新闻曾引发争议,一位心脏骤停的患者家属想路过的救护车寻求AED使用,却被告知需要等到“领导同意”,显示出在AED在使用上的障碍。

另外,我国在“公共场所配备急救设备设施”方面的法律政策仍旧不是很完善,而美国、欧洲、日本、新加坡,以及台湾地区等有AED相关法规和建议。因此,我国应将公共场所配备急救设备设施写入法律,促进有关部门确保资金到位、明确管理职责、加强人员培训,将会使得AED、类似AED的设备设施更好的被使用。

B类客户仍是购买主力 C类客户也悄然上升

普及率低,意味着市场空白很大,随着政府投入加大、公众认知加强,AED产业在需求端正在发生变化。

近几年,国家层面出台诸多政策以提高AED覆盖率。例如,《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提出,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机场、车站、港口客运站、大型商场、电影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急救药品、器材和设施,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2021年底国家卫健委印发的《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指南(试行)》中,也鼓励各单位自主配置AED。

在省市层面,《江苏省院前医疗急救条例》规定,机场、长途汽车客运站、火车站、轨道交通换乘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养老机构、学校、旅游景区等场所,应当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并定期维护。

此外,深圳市计划在未来5-10年达到每10万人配置300台AED的水平,共计配置达6万台;北京市计划到2023年底前,AED覆盖全市重点公共场所,总量不低于5000台。

岑建表示,政府推动有利于快速提升AED的普及率。以深圳为例,2017年,深圳启动“公共场所配置AED项目”并将其纳入深圳民生实事项目。在深圳地铁站、机场、高铁站、火车站、口岸、体育场馆等诸多人流密集公共场所都安装了AED,共约2.3万台,覆盖率位居全国第一。

据深圳急救统计,截至目前,配置在公共场所AED共参与现场抢救228人次,已成功救治60人。其中,年龄最大的75岁,年龄最小的7岁。

此外,家庭对于AED的购买配置需求也在增加,除了部分热衷公益的车主会自讨腰包购置AED外,一些有需求的家庭和个人也在成为AED的消费客户。

“我家有心脏病的遗传风险,所以家里疫情期间就购置了AED,以备突发。”北京市民刘先生告诉记者,像他这样的心脏病风险病人中,很多都再近几年购置了AED,一方面是因为预防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一方面也是因为,普通AED3万左右的价格家庭是可以承受的。

他告诉记者,2021年他曾组织一波病友群中的AED“团购”,最终有近百家庭参与,除了病友群体,也不乏一些富裕家庭参与。

这个情况在AED销售情况中也有一定证明,电商渠道2021年相应的数据、产品、评价具有明显增加。“明天都有不少客户在线咨询,销售情况还是不错的。”某AED品牌京东旗舰店的客服人员表示,从去年开始,线上咨询和购买其售价3万元左右便携式AED的普通家庭客户显著增加。

千亿市场悄然前进,企业将重点布局

随着我国政策层面以及民众对AED重要性认知的提升,设备普及率有望快速提升。据国家卫健委《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及管理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文件标准,AED配置数量应达到100-200台/10万人,如果以我国14亿的人口总量进行测算,未来AED配置数应达到140-280万台,再加上个人家庭的需求,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

近年来,随着政策推动,以及公众的逐渐重视,我国国产AED品牌逐渐涌现。2013年,科技部正式立项,将AED项目列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并将“大孔雀”项目落户迈瑞。

2013年,迈瑞发布了一款双相波AED产品BeneHeartD1,填补了中国AED领域多项技术空白,是我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AED,开启了我国AED的国产化之路。

此后,我国诸多企业布局该行业,相关布局企业包括久心医疗、普美康、科曼医疗以及维伟思医疗等。国产AED的相继问世也使得我国AED价格大幅下降。

迈瑞医疗和鱼跃医疗均为我国国产AED的主要玩家。但采取了不同模式,迈瑞医疗选择自主研发,鱼跃医疗选择收购布局。

据迈瑞医疗2021年年报,其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11.5亿元,同比增长11.47%。其中AED和微创外科这两类种子业务均实现了高速增长。

岑建表示,从很多关键指标来看,比如除颤能量、开机速度、算法分析、放电速度,以及整体的应用性设计,迈瑞医疗的AED产品在全球靠前。目前国内销量大概为15万台,占据国内约20%的市场份额;同时还销往荷兰、英国等发达国家,销量为几万台。

然而鱼跃医疗(002223)以并购进入AED市场。2017年,鱼跃医疗收购德国曼吉士,切入急救赛道。德国曼吉士Metrax拥有超40年历史的世界一流AED品牌普美康(PRIMEDICTM)。

平安证券研报指出,普美康的进口品牌身份在国内招标时遇到较多阻碍。于是,鱼跃医疗利用普美康的技术推进国产化进程。2022年4月,鱼跃医疗半自动AED产品收到了NMPA签发的关于AED的I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正式开启国产化生产和销售之路。

截至目前,AED为代表的急救板块在鱼跃医疗营收贡献中的占比仍较小。2020年和2021年,其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均为2.65%,毛利率分别仅为38.87%、34.18%。

但AED也将成为鱼跃医疗的重点布局方向。其在机构调研中表示看好AED的未来发展前景和盈利能力。“AED市场快速成长的重要阶段,公司会抓住机遇,通过战略布局与产品强劲的竞争力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9月,鱼跃医疗专注于AED板块的全资子公司讯捷医疗,以19.5%的股权获2.91亿元的战略投资。讯捷医疗于2021年成立,专注于急救业务,已将普美康转移至其主体之下。

针对相关企业如何利于机遇,抓住千亿市场,岑建表示,首先,最主要的还是要把产品做好。“真真正正把产品的治疗效果、应用性等做好,因为这是救命的设备,提供质量过硬的产品是企业发展的基石。”

其次,企业应积极投身到AED的宣传推广中。以迈瑞医疗为例,多年以来,迈瑞始终也致力于AED设备和急救培训的普及。2022年9月,迈瑞医疗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发布了《中国AED大众认知白皮书》,通过与顶级高校的学术研究合作,以促进我国AED普及事业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除AED普及外,相关急救培训也很重要。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做得更好,一般红十字会,以及第三方机构会组织培训,包括如何判断晕倒的人是否属于心脏骤停,拿到AED后使用的注意事项,如何进行心肺复苏等。

“如果我国进一步强化,比如可以在考驾照等考证过程中,做一些AED使用方面资格认证,会大大提高普及率。其实最多半小时就能学习掌握相关基本知识。”岑建称。

(作者:魏笑 编辑:孙超逸)

魏笑

记者

新健康版记者,长期关注医疗医药健康领域,体育领域。常驻深圳,欢迎交流。(微信号:1771024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