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丨《陪你在全世界长大》:跳出家庭教育的焦虑定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3-03-18 05:00

馆馆

男孩辛巴自三岁起便和父母一起环游世界,2015年先后途经十二个国家和地区——去往遥远的北极,蒸雪地桑拿,完成辛巴想见北极熊的心愿;2017年又穿越南美洲,去往南极拍摄企鹅,成为抵达南极年龄最小的中国人。三年后,他和父亲再次出发,踏上8700公里的越野之旅,前往有世界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挑战攀登哈巴雪山。纪录片《陪你在全世界长大》正是由这三段旅程所留下的影像整合而成。

诚然,作为一部院线电影,《陪你在全世界长大》并不亮眼,因为前两段旅程的影像素材不过是随手拍摄,制作粗糙,叙事简单,镜头散碎,比起旅行纪录片,更像是家庭内部录像带。一直到最后的雪山之行,徐承华决心拍成电影,才组建了专业的摄影团队全程跟拍,有计划地带出了保护野生动物主题,部分台词也有了较为明显的剧本设计感。

事实上,我们很难以专业纪录片的标准来评判这部影片。因为无论是极光、雪山、天空之境的灿烂美景,还是深入亚马逊徒手抓鳄鱼、钓食人鱼的刺激冒险,都不是本片真正看点。《陪你》打动人心的内核,在于父母对孩子平等尊重的鼓励式教育。

印象最深的一段对话发生在攀登哈巴雪山前,他们跟随领队练习了一天后,试练的难度和强烈的高原反应让辛巴丧失了信心,忐忑地问如果最后他登不上去怎么办?父亲没有责备他的临阵退缩,而是温柔地安抚他还可以下次再来:“反正山永远在那里。”对比大多数家长时刻担心孩子做得不够完美,动辄批评教育的习惯,这种松弛的心态显得十分珍贵。

听到这句话后,辛巴也不再踌躇,坚定地选择了继续登山。当登山开始后,父亲没有像他小时候一样看他累了就背着,也不再提可以放弃的选项,只是告诉他再爬一会天就亮了,再往上一段就到达目标了,始终鼓励辛巴自己完成登顶梦想。经过五年时间的历练,辛巴的成长显而易见,以前的他被蚊虫叮咬都会哭闹,现在他已经可以咬牙坚持到登顶成功,直到父亲说“在这里哭也是很骄傲的”才激动得掉下眼泪,甚至之后还敢于挑战在冰雹和三级浪中独自漂流。

更难得的是徐承华夫妻对辛巴的教育理念能够保持一致,选择以自然学校代替规范化学前教育,让山川河流成为孩子的老师,从“行万里路”中“读万卷书”。直到小学一年级,辛巴才首次进入学校课堂。这种独特的育儿方式或许难以复制,但其身为父母的教育心态却值得借鉴——不强行施加,更不轻易破坏。

辛巴的第一次北极旅行起源于他想亲眼见到北极熊,父母陪他在北极待了十天也没等到,只好亲自扮演北极熊,圆了他一个童年的梦。五年间辛巴有过各种理想,从木偶艺人到航母驾驶员,最后留下来的最大兴趣是摄影。练习摄影的过程中,他摔坏过三台相机,父亲也没有因此制止他继续练习,反而带他拜师了奚志农——曾为央视《动物世界》和《东方时空》拍摄过纪录片的著名摄影师,带领辛巴去青藏高原拍摄藏狐、岩羊、雪豹。即便最后并没有蹲守到雪豹身影,也是一次宝贵经验,人生本就是不断试错、不断遗憾、再不断拓宽经验的过程。

让孩子在环球旅行中成长,既需要一家人的勇气,也需要足够的能力支撑。其中需要的不仅是财力,还包括处理突发事件和野外生存的能力。徐承华夫妻敢带辛巴四处冒险,最重要的还是他们自己之前积攒了数十年旅行经验。甚至再向上追溯,辛巴的爷爷就是个地理老师。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孩子自然能够耳濡目染诸多丰富的地理知识。因此他们的教育方式并非一时冲动,而是长达三代人的积累传承。这也点出了一个被许多父母忽略的自身问题,在期待孩子走上某条道路时,父母可曾传授过足够经验?在要求孩子达成某一成就前,父母又能否做到同等标准?

看过辛巴的旅行经历后,有人羡慕,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质疑危险系数太高。徐承华却认为,只要家长做足准备,保证孩子安全,其它的吃苦掉泪亦是成长。在世俗的标准中,辛巴的教育并不成功,没有经历过学前班的他,初入校园很难适应各项考试。但他用童年的经历学会了坚强、勇敢和爱,也不失为一种财富,书本上的知识还有很多时间可以慢慢学。在如今对孩子成长普遍感到焦虑的大环境下,辛巴的经历或许可以打破这些固化的思维定式——成长本就不止一条道路。

另一方面,影片也并非单纯的成长记录,它从孩子稚嫩的视角出发,带出了两代人对自然环境、野生动物保护的不同理解。年轻一代拥有更便捷的科技资源和更广阔的眼界,自然会比上一辈向往更遥远的远方,体验不一样的人生。

(编辑:杜尚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