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大中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览青 上海报道
从“稳态”到“敏态”,中台建设的关键词已发生变化,建设“大中台”不再是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转型追求的目标。
此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曾发文探讨,以往业务条线“烟囱式”的数据平台结构无法适应技术架构与数据标准的变化,金融机构通过中台建设降低数据应用门槛,推动各业务系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用数,进一步开发业务场景。
但在金融机构数据驱动业务的实践中,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以往大一统的中台模式无法响应各业务条线发展、变化的敏捷性要求,导致开发门槛高、复用度低,“重复造轮子”问题并未改变。
“2024年,预计中国数据中台市场规模增速将从2020年的80%下降至20%。”艾瑞咨询近日发布的《2022年中国数据中台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数据中台行业的集中度和成熟度持续提升,增速已趋于平稳。
过去几乎成为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标配”的大中台,逐步拆分为各项业务中台,在金融机构在建设“大中台”的这几年遇到过哪些困难?当下机构如何通过组织架构变革实现中台建设的敏捷化发展?
“大中台”之痛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大多体会过中台建设的困难。
某券商平台架构负责人向记者直言,期所在团队探索中台建设已逾10年,在数据质量、业务流程、系统稳定性与安全性、业务系统整合、中台接口复用度方面都曾遇到过一些问题。
如在数据质量方面,中台的数据来源可能较为复杂,数据质量问题常常会影响到系统的可靠性和决策效果,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体系,包括数据采集、清洗、存储等环节,并加强数据质量控制。对于证券公司而言,来自不同厂商的大量业务系统整合难度也很大,需要集成较多后台系统能力,在整合过程可能会遇到数据格式不一致、系统接口不兼容等问题,从而增加整合难度。
“特别是中台接口复用度的问题。”前述总监告诉记者,对于中台来说,复用度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业务需求定制化偏多,导致原子性不足,容易拉低中台的复用度,这个是目前行业内中台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中台的建设人员要有业务视角和需求分析能力采用原子化设计和逐渐沉淀迭代的方法来打造可复用的原子服务。
多位受访对象向记者提及当下中台应用过程中的复用度问题。所谓中台的“可复用”是指将业务的核心能力抽象沉淀下来,将这些数字化能力或技术能力交付到业务手中,使其可以进行快速创新。但在实际中台的建设过程中,技术与业务的融合不足,导致业务侧的实际中台应用不足。
“就拿基础数据标准来说,信息技术部门牵头制定的标准可能就不符合业务部门的使用习惯,而财务部门制定的数据标准又是另外一套逻辑体系。”有银行数据管理部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影响业务侧使用中台意愿的因素有很多种,基础数据标准不统一就是最直观的体现。
对于中小型金融机构而言,是否要建设大中台也是一个重要命题。“我们没有像大型金融机构那样建设数据中台,中台建设其实存在一些难度。”有基金公司科技部领导曾向记者提到,数据的标准化逻辑需要长期摸索,小型金融机构的科技团队规模较小,无法全部投入数据中台建设。
如何保障业技融合?
如何真正实现中台对业务的赋能?记者多方了解到,从技术与组织架构层面,机构都在探索自己的解决方案。
一方面,机构在技术侧推动中台的灵活化与敏捷化应用。
“我们从2011年开始尝试自主建设中台体系,经过三次重大迭代,从SOA/ESB架构到微服务架构,目前通过自研的微服务分布式架构提高了系统的运维效率和可视化程度。”前述券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同时,在业务运营等领域其团队还采用低代码技术提高交付效率。
前述基金公司科技部领导也告诉记者,由于其团队规模较小,因此参照中台建设,其在前台、后台中间建立起企业级数据中心,通过组建模块管理的形式实现数据指标的灵活共享,给到相关部门进行二次加工或展示。
据记者通过此前上市公司公开财报梳理,招商银行搭建了低代码平台,降低应用开发门槛,为快速响应业务需求提供平台级能力,通过技术中台共享组件。
另一层业技融合的保障则是在组织架构方面。
如前述券商通过分层设计,目前将中台划分了六大业务领域和十九个服务中心,每个中心都有对应的原子服务。“这种拆分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响应业务变化,满足各种创新业务需求。”该券商相关部门领导向记者表示。
“很多企业中可能都存在这样的情况,”某科技公司数据开发总监向记者坦言,“中台的资源是有限的,很难把每个业务条线的数据需求都交给中台的开发团队来开发。”如果要支持好业务部门的需求,必须要业务导向地解决一些关键问题,沉淀平台化能力,形成数据治理的机制与文化。
据记者了解,在金融机构业技融合的组织架构中,某头部股份制银行采用“部落制”,将产品经理、开发团队、技术测试等人员组合,与每个业务模块想配合,让科技团队与各个业务团队一起“摸爬滚打”,从而提升其业务能力。也有券商机构以敏捷小组的方式推进业技融合,在业务部门建立IT联系人机制,针对各业务部门及子分公司,由IT联系人进行需求对接与沟通。
“随着业务量的增长与业务的拓展,中台建设会变成一个可持续的问题。”前述科技公司数据治理总监表示,中台团队与业务条线的高效协同,会成为业技融合的保障。
(作者:李览青 编辑:曾芳)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