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预制菜|广东省供销合作联社:打造一二三产融合“数字底座”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玮 实习生戚集贤 广州报道
随着预制菜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这个融合了一二三产的代表性产业也迎来发展黄金期。近日,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走访发现,在“从农田到餐桌”的预制菜全产业链中,数字化、智能化成为产业从1.0小作坊模式向2.0工业化模式迭代的关键词。
其中,作为贯穿农业产业链的“隐形冠军”,广东省供销合作联社也通过旗下各企业的多点布局,逐步打造形成串联一二三产的“数字底座”。
从种植、运输到加工,从智慧农场、智慧物流到产业数字化平台,随着数字化技术逐步嵌入一二三产关键环节,预制菜产业发展“生命线”被进一步打通,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广东省供销合作联社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将推动全面建成广东数字供销云平台,汇聚线上线下资源,赋能1万余基层合作组织、链接100万中小农户、服务800万亩农田,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资源协同管理和融合创新。
数据平台赋能农业智能化生产
农业生产是预制菜全产业链条的第一环。
在以全国约1.9%的面积,生产着约占全国4.9%的蔬菜、6.6%的水果、5.2%的肉类和13.4%的水产品的广东,发展精细农业是主攻方向。其中,基于大数据技术发展起来的农业管理平台,是实现水稻生产过程可追溯、提高农作物质量安全的有力保障。
“通过天禾现代农业服务管理平台的数据中心可以直接看到,我们通过建立田间的物联测报系统,能够精准定位田地,并实时监测气候,分析农药喷洒等农业服务的最优时间,从而实现最优的服务效果。”广东天禾农资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禾股份”)农业社会化服务部信息与农机组负责人黄仲明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介绍道。
据悉,作为广东省供销合作社直属企业,目前天禾股份已成功打造飞防大数据系统和虫情物联网监测预警系统,实现数字农田、电子合同、水稻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农机服务等农业服务数据的信息互联及实时上传。
“相比于传统方法,依靠农业专家下田,用人工手段进行采集,判断计算后再防治病虫害,如今田间的物联网监测设备最大的优势在于分布的点更多,汇集的数据量更大,从而可以探索更加精准的预测。”黄仲明表示。
数字化带来的效益也是直观的。
2022年,天禾股份在广东全省提供服务面积已达160万亩,其中病虫害防治服务117.7万亩,累计减少农药用量约942吨,减少农药废弃物约211.9吨,累计实现粮食增产近6万吨,促进农户节支增收超2亿元。
“这个系统是持续优化的,今年我们计划在原有系统内再嵌入智慧农场系统,实现全农场实时监测和自动灌溉,未来也将继续探索无人农机,实现农资农技服务网络的全过程数字化、标准化。”黄仲明表示。
大数据打通冷链物流“生命线”
从田间到餐桌,从加工厂到零售店,冷链物流是串联预制菜产业链各环节的“生命线”,也产业壮大发展面临的瓶颈之一。大数据、云计算等数据技术手段的加入,为预制菜企业突破物流成本瓶颈,带去新的可能。
“天业将管理方式与现代数字技术融合,打造了冷链在线数据平台,可以实时观察各项业务变动,每个业务板块都有对应的数字看板。”广东新供销天业冷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天业冷链”)市场科负责人邹志达表示,依托冷链在线数据平台,天业可以快速分析、组合各类运输订单,通过零担运输,极大节省物流运输成本。
“传统冷链运输以小车型为主,人力、油费、路费的成本高,容易造成资源浪费。通过零担货运的方式,可以将五台小型车合并成一台大型车,整合运送多个客户的货品,从而降低成本。”邹志达举了个例子,“比如韶关梅花镇的蔬菜运输项目,以小车型运送,全年的物流成本大约是4500万元,而利用大车型零担模式,成本降到2000多万元。”
据悉,目前天业冷链的服务对象涵盖种植户、流通服务商、食品生产商、三方物流、专业市场,在广东全省共规划布局冷链项目74个,冷链物流网络覆盖全省21地市及下属县、村,打通冷链运输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大数据的加入也为冷链物流服务提升带来新思路。
“比如我们承接的荔枝项目,原来的荔枝经销商对销路没有太深入研究,也没有专业团队辅助。但进入天业冷链的仓库后,我们以过去的流通数据为样本,分析荔枝在哪些地域、哪段时间销量较高,从而针对性拓展客源。”邹志达说。
面对预制菜风口,作为预制菜从食材、半成品、成品再到消费餐桌全流程品质保证的关键,冷链物流也迎来新机遇。
此前,广东出台《广东省推进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明确,广东将推进冷链物流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冷链装备提升,推动冷库库容规模和冷藏车保有量年均增长10%以上,肉类、果蔬、水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分别达到85%、30%、85%。
“数字底座”上的预制菜产业生态
进入2023年,预制菜概念持续火爆。随着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这个贯穿农林牧渔、食品加工、餐饮消费的产业迎来发展黄金期。
作为预制菜领域先行者,2022年广东预制菜市场规模达到545亿元,增速为31.3%,集聚预制菜相关企业超过6000家。下一步,如何构建从“一棵树”到“一片林”的预制菜产业集群生态,成为广东的必答题。
在惠州博罗,博罗县人民政府正与广东省供销合作联社合作,探索搭建一个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数字平台为基础,推动预制菜三产融合的产业生态雏形。
“惠州市博罗县预制菜产业园由博罗县人民政府作为责任主体,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及博罗县当地共8家龙头企业联合建设。企业经营范围涵盖水产业、畜牧业的‘一产’,生产卤鸡蛋、口水鸡、盐焗鸡等加工产品的‘二产’,以及从事渠道销售的‘三产’。”广东供销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运营有限公司助农部负责人葛百一介绍道。
而数字化规划也被提前嵌入产业园区建设之中。
“数字化方面,我们计划打造‘一平台四中心’。一个平台就是数字交易平台,借助广东数字供销系统大平台优势,全方位提升预制菜生产、加工、流通、研发、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水平。”葛百一说。
作为东江客家菜的主要发源地,也是广东省粮食、蔬果主产区之一,博罗县发展预制菜具备不错的产业基础。据悉,博罗县汇聚四大类预制菜原料供应产地,能够提供畜禽、禽蛋、水产、果蔬等四大类高质量原料。
葛百一表示,产业园打通产业链条后,种养殖环节与预制菜加工环节可以直接对接、深度合作,能够有效消化产能,“通过以销定产,不但可以提高种养殖户整体收益,也能够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促进订单农业做大做强做实。”
从种植、运输到加工,从智慧农场、智慧物流到产业数字化平台,即将全面上线的数字广东供销系统已经逐步串起预制菜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前景路径。
广东省供销合作联社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将推动全面建成广东数字供销云平台,整合全省供销系统农业社会化服务数字化平台,汇聚线上线下资源,赋能1万余基层合作组织、链接100万中小农户、服务800万亩农田,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资源协同管理和融合创新,打造全链路“云上供销合作社”平台。
视频拍摄:肖航
视频剪辑:肖航 实习生张筱甜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郑玮 编辑:喻淑琴)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