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倪雨晴 深圳报道
2023年,国产手机的高端竞逐更加激烈,3月23日,华为打响了今年折叠屏新品的“第一枪”。
在当天的春季旗舰新品发布会上,华为推出了华为Mate X3折叠屏手机、华为P60系列、可穿戴产品、华为擎云商用品牌及擎云系列笔记本等一系列终端硬件产品。
其中,折叠屏新旗舰华为Mate X3最受关注。从外观来看,手机采用了四曲机身,轻薄度更进一步,和直板机相差无几。同时,华为对卫星通信、铰链转轴、屏幕、模组结构等多个模块进行了迭代。
作为手机和平板的集合体,折叠屏手机是市场“新星”,企业投入、销量增幅都在持续攀升。CINNO Research高级分析师田婷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22年国内折叠屏手机的渗透率从2021年的0.37%提升到了1.1%。虽然目前来看渗透率依旧比较低,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她还指出,2022年国内折叠屏手机细分赛道迎来大幅度增长放量的态势,中国市场的折叠屏手机销量已经连续九个季度同比正增长。
折叠屏再进化
具体来看,华为Mate X3进行了多维度的升级,尤其是在卫星通信、轻薄、软件适配三方面均带来颠覆性升级。
首先,华为对北斗卫星通信功能进行了升级,支持卫星消息双向收发,实现求救方和施救方的双向联络。从技术角度来看,华为Mate X3将支持北斗卫星2.0系统,从单向短报文升级至双向短报文功能。
这意味着,用户在没有地面网络信号的区域,不仅能通过北斗卫星向外界发送消息、也能接收消息。当身处荒漠无人区、出海遇险、地震救援等无地面网络信号覆盖环境下,可大幅提高安全系数。
目前,在国内只有华为支持卫星通讯功能,也继续引领着市场技术趋势。华泰证券指出,卫星互联网方面,手机厂商正在加速导入卫星通信功能。继1月发布骁龙卫星通信解决方案后,高通宣布与小米、vivo、OPPO、荣耀、摩托罗拉等厂商合作,未来两年卫星通信有望成为安卓旗舰机标配。
在轻和薄上,手机厂商主要通过材料学和结构学来突破,比拼的是企业的研发能力。
比如材料上,华为Mate X3主要应用超轻金刚铝以及超轻碳纤维实现了减重,华为Mate X3的整机重量为239g。结构方面,基于微小的器件和材质的钻研,华为研发专利一体化Type-C技术,将原器件外壳转移至整机中框,使得华为Mate X3拥有折叠态11.08mm、展开态5.3mm的轻薄。轻薄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还在于铰链,华为Mate X3采用新一代双旋水滴铰链,通过双轨转轴直驱单元设计方案实现整机尺寸减薄。
硬件之外,软件适配也是消费者关注焦点,从UI到新的人机交互,折叠屏都在摸索新的标准。华为联合绿色联盟首发《折叠屏软件体设计与开发行业规范》,从行业标准规范上来建立折叠生态,目前华为已经和头部APP进行深度开发定制。
可以看到,高速增长的折叠屏背后,是密集的技术进化。随着产业链越来越成熟,价格将渐渐下探,普及度有望越来越高,多家厂商都表示,折叠屏正逐步进入主力机时代。
风起云涌
当下,手机厂商对于折叠屏的投资力度还在加大。
一方面,折叠屏的上新速度正在加快,田婷向记者介绍道,2022年中国市场共发布了16款折叠屏手机新品,目前中国折叠手机市场的累计上市的新机数量已经超过了30款。除了苹果之外,主流品牌的折叠屏产品也都已经亮相,密集发布的新品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推动折叠屏手机销量的一路走高。
另一方面,折叠屏已经成为高端的一个符号,是和苹果抗衡的重要产品线。田婷也表示,目前国产安卓品牌的高端化也是面临着来自苹果的巨大竞争压力,以及需求乏力考验,折叠屏也就成为了安卓品牌高端化发展的方向之一。
“2020年国内5000元以上的非苹果品牌的智能手机销量中,折叠屏手机产品大概占到2.9%,2022年这个占比一度大幅跃升到了26.5%。表明折叠屏手机确实成为了国产手机高端化以及价格向上突破的一个重要方向。”田婷说道。
而国产品牌们也在寻求着各自的高端差异化路径,比如,华为投入较早,从技术到生态和高端品牌形象都有较大优势,从华为Mate X 系列到华为Pocket系列,横向内折、外折,竖向折叠屏都已覆盖,从商务款到时尚款都有涉猎。
从国内的市场份额看,艾瑞咨询发布《2023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洞察报告》中显示,华为折叠屏手机连续三年超过了50%的市场份额。其中,2022年华为折叠屏手机中国市场份额为51.3%,紧随其后的是三星的18.8%,OPPO、小米、vivo分列3-5名。
接下来,随着更多厂商的加码和新品的上市,折叠屏市场还将高速发展。根据CINNO Research的数据,折叠屏手机作为智能手机市场的一个新的增长点,预计2023年全球市场折叠屏手机销量有望达2370万部,同比增长63%,预计2026年折叠屏智能机销量有望达5170万部,年复合增长率37.4%,其中中国市场销量或将达1100万部,市占率21%。
(作者:倪雨晴 编辑:包芳鸣)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