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题制造业家底薄?河源加速联手珠三角城市探索“飞地经济”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丁莉 河源报道
素有湾区“米袋子”“茶罐子”“果盘子”“菜篮子”之称的河源,正面临着“制造业当家”的新课题。长期以来,河源制造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结构亦有待优化,这又使其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难敌周边地区的竞争。
如何打破这一恶性循环,推动优势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河源正加速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3月20日,由广东省委宣传部牵头,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调研小组深入河源,以“座谈交流+实地走访”的形式,探查当地产业脉络。调研组由广东工业大学原校长、广东省制造强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新带队,广工大机电工程学院、广工大精密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及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等成员参与。
调研发现,河源正联手深圳等珠三角城市探索“飞地经济”,发力向南招商,并以关键企业为“楔子”,瞄定湾区产业链,打造“1+3”主导产业集群,培育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以及百亿级的水经济、机械和模具、先进材料产业。
2022年,河源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363.5亿元,增速位居全省第五、粤东西北12市首位;全市工业增加值378.98亿元,占GDP比重近30%,GDP贡献率超四分之三。制造业规模稳步扩大的同时,其质量也在不断优化,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和高技术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已分别达到60.6%和44.7%。
科技赋能关键产业
为抢抓最有前景的市场、优化自身产业结构,河源企业正牢牢“咬”住湾区关键产业,配套湾区产业链,与全省产业“打成一片”。
以东方硅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称“东方硅源”)为例,公司以大尺寸智能交互防眩光平板玻璃为主打产品,不仅打破了全球行业内防眩光玻璃缺货的局面,而且与广东正大力培育的新万亿级产业超高清视频显示“不谋而合”。随着人机交互的元宇宙时代来临,东方硅源将进一步迎来市场爆发期。
河源富马硬质合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富马”)则以刀具“切”入更细分的蓝海市场。在汽车内饰、箱包等软材加工领域,富马花了9年时间做到行业头部,目前已成为LV、爱马仕等全球高端品牌的刀具供应商。
同时,口腔医用牙针成为富马另一大业务板块。富马董事长王忠平介绍,过去一段时间,全球口腔医用牙针需求量稳定在7亿只左右,近年来,受人口结构及健康观念转变影响,特别是中老年人及儿童口腔医疗需求猛增,为这一市场带来了超1亿只的增量空间。而两大业务背后的纺织服饰与医疗器械均为广东支柱产业。
融入广东产业格局,成长为无可替代的关键配套者,河源企业靠的是科技赋能。过去五年间,河源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由141家倍增为348家。
“科技是富马的命根子。”王忠平透露,富马科研投入占比长期维持在7%以上,预计2022年、2023年富马研发经费投入增长均超20%。“我们还与国内外11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目前有授权专利技术260多项。通过长期持续的研发努力,我们得以在别人不做的领域全线走通。”
通过科技赋能,一方面,企业产品实现向高附加值环节跃升。据介绍,合金材料的单价在9毛左右,而将材料加工为刀具,价格便扶摇直上为5至50元。在东方硅源,一片玻璃在其厂房一楼完成镀膜后价格约为100元,等到再在厂房二楼走完全贴膜流程,价格便直逼1万元。
另一方面,科技赋能生产过程促进了企业降本增效。在东方硅源厂房内,玻璃在一楼完成加工后进入二楼进行二次检验和清洗,随后在接下来的几个车间依次完成触摸按键粘贴、液晶模组拼装等,整套流程仅需要极少人工参与。
“这条产线在业内没有第二条。”东方硅源副总经理李华声表示,“我们使用的是第4代工艺,而目前行业内普遍停留在第2.5代。通过改善工艺流程,我们将一条产线需要的工人数量降低了三分之二,产量也从原来的50片提升为200片。”
东方硅源的转型折射着河源制造业的技改与数控化浪潮。2022年,河源完成技改投资66.5亿元,同比增长5.9%,全市工业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率已超90%,数控技术应用率也达到80%。
然而,技术转型需要人才,地处粤东西北的河源,人才引力“先天不足”,“请不起”也“留不住”人才正制约着当地企业的长远发展。对此,东源广工大现代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已落户河源,聚焦数控机床等重点领域,为当地产业发展进行人才蓄力。此外,陈新还建议企业在广深建立研究所等分支机构“绑”住人才。
“优秀企业不仅要满足市场,而且要引导市场。”在陈新看来,唯有科技赋能,才能做到这一点,并带动整条产业链的拓展,因此要用数字化、信息化赋能产品和生产过程,使之更高效、适应时代。他还认为,自动化能够推动目前风头正劲的预制菜产业发展,这对于农产品品类丰富的河源来说也是一个利好。
联手珠三角探索“飞地经济”
“无论是弯道超车,还是变道超车,大项目都是重要抓手,因此,招商将成为接下来工作的重点。”陈新表示,要选准项目,打造配套体系,形成产业链。
对于制造业家底较薄的河源来说,抓住产业转移机遇、承接先进地区的外溢效应是加速筑牢夯实产业“地基”的重要途径。从哪里招商引资?东源将目光转向大湾区,招引一批深圳企业北上发展,东方硅源便是其中一个成功案例。
在东源县,梅河高速、205国道和京九铁路围出一片梯形地块,在这里,挖掘机轰鸣不止,运沙车往返奔波,一块平坦的土地日益在群山包围间裸露出来——深圳盐田(东源)产业转移工业园三期工程建设马力全开,将于今年年底完成土地平整工作,并开始基础设施建设。
(正在进行土地平整的东源产业转移工业园三期)
紧邻园区三期,是面积1平方公里的新材料产业园和汇通工业园,以及共计4.8平方公里的园区一期和二期,与东部的盐东物流园与徐洞工业区形成联动与集聚效应。此外,东源县还计划将3.2平方公里的仙塘工业园重新盘活利用。
据了解,整个东源产业转移工业园规划面积达23平方公里,在市高新区已面临产业空间受限、跨江融合发展建设尚需时日之际,为河源储备了充足的产业空间。
同样拉足马力的是东源县“园区建设提速年工作专班”办公室,甫入办公室,“抓项目”三个大字便映入眼帘。工作专班组建了平台大提升、老企大提质、招商大提速、产业大提效、环境大优化五个工作小组,挂图作战,制定招商引资方略。
“作战图”显示,2023年,东源产业转移工业园将新动工25个项目,方向集中在先进材料、电子信息等河源“1+3”主导产业上,此外,智能装备项目占9个,建设中的园区三期也规划以智能装备为招商方向,配套河源产业加速转型。
这也意味着,河源市的产业定位正日渐清晰。“以往,在产业招商方面,我们存在‘不管什么菜,先揽到盘子里再说’的问题,导致产业定位偏移。”东源县副县长陈飞燕介绍,对此,东源不断健全对口招商机制,制定了投资合作意向和项目需求清单,并细化招商质量成效考核,以推进精准招商,招“所需之商”。
东源县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2年东源工业投资增长37.7%,规上工业增加值为48.73亿元,增长1.1%,预计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将实现超8%的增速。
作为河源制造业发展的缩影,东源透视着全市狠抓大项目的制造业发展路径。目前,全市在建工业投资项目共97个,总投资434.81亿元;其中超10亿元项目22个,总投资229亿元,且围绕产业链招商的思路日渐清晰。为给大项目留足空间,河源将继续推动产业园扩容增效,加快高新区跨江融合发展区域开发建设,并尽快完成水经济产业园3000亩以上工业用地连片收储工作。
陈新表示,近年来,广东不断强链补链,致力于构建12级台风吹不垮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河源在其中大有可为。“要找好产业‘支点’,鼓励龙头企业协同招商,同时还要重视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以关键领域的中小企业‘咬住’湾区发展大势。”
(作者:丁莉 编辑:李振)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