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徐念沙:今年工业多项指标增速将在5%左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缴翼飞 北京报道
3月25—27日,以“经济复苏:机遇与合作”为主题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在北京举行,中外政要、知名专家学者、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国际机构掌门人等海内外嘉宾齐聚北京,共话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机械工业同各行各业有着广泛而深入的联系,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发展、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产业。未来如何推动机械工业乃至工业整体实现高质量发展也成为了本次论坛的讨论重点。
站在经济稳健复苏的关键节点,中国工业应如何准确把握新发展机遇?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疲软的全球经济,机械工业如何逆风前行,助推高水平对外开放?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会上专访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党委书记徐念沙。
图: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党委书记徐念沙
徐念沙表示,当前中国经济虽依然存在“三重压力”,但当前“稳”的基调更明确,“进”的要求更积极。未来,存量与增量政策叠加发力将有效提振市场主体活力、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激发产业升级动力,预计全年工业增加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指标增速在5%左右,外贸进出口基本稳定,今年中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也将呈现平稳向好的态势,为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作出积极贡献。
对工业经济回升充满信心
《21世纪》:2022年中国全部工业增加值首次迈过40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3.4%。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也比上年增长5.9%,但是规上工业利润却出现下滑,比上年放缓4.0%。为何去年中国工业会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
徐念沙: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下降主要受到制造业拖累,特别是其中原材料工业。
由于钢铁、铜、铝等大宗商品价格相比于2021年高位出现大幅下滑,2022年原材料工业相关行业利润总额大幅下降,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钢铁行业)利润同比下降91.3%、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行业)利润同比下降16.1%。
而且,消费品工业中的纺织、服装、纸制品等行业也受疫情导致的市场需求不足影响,利润也出现不同幅度的下降。
《21世纪》:相比之下,2022年机械工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2.1%,远高于整体工业水平,机械工业保持高质量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徐念沙:2022年机械工业利润总额实现12.1%的高增速,主要有两方面因素支撑。
一方面,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给机械工业迎来发展新机遇。在储能设备制造业与光伏设备制造业带动下,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利润总额增长31.2%,这是机械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清洁能源代表性产品,风电机组的产量占全年发电设备总产量的比重超过50%,成为发电设备制造领域重要的增长点。工程机械电动化发展提速,产品体系日趋完善,也成为疲软市场中的新亮点。
另一方面,高端化智能化转型使得机械工业的产品结构升级提速。2022年金属加工机床产量虽然下降近14%,但由于产品结构优化,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比例提升,行业利润大幅增长。锂离子电池在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传统应用市场的需求下降,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应用不断取得突破,产量虽同比下降,但行业利润几乎成倍增长。拖拉机大型化发展,中小型拖拉机产量下降、大型拖拉机产量两位数增长,都有效带动了行业效益。
《21世纪》: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三重压力”依然存在,您如何看待今年的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机械工业要想实现稳增长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徐念沙:当前中国经济虽依然存在“三重压力”,但当前“稳”的基调更明确,“进”的要求更积极。尤其是优化疫情防控政策以来,“三重压力”正在逐步减小。从今年前两个月的数据也能看出,全国工业正处在回稳向好的态势。未来,存量与增量政策叠加发力将有效提振市场主体活力、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激发产业升级动力,我对今年工业经济回升向好充满信心。
机械工业目前运行也保持总体平稳,在逐渐消除去年底疫情对产业影响的同时,企业复工复产状态积极、抢抓订单意愿强烈、市场预期逐步好转,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市场需求有所改善。
综合分析,预计全年工业增加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指标增速在5%左右,外贸进出口基本稳定,今年中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也将呈现平稳向好的态势,为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作出积极贡献。
但需要注意的是,2023年世界经济衰退风险上升、通胀预期延续,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威胁着全球贸易复苏,发达经济体对产业链安全诉求提升,机械工业的外贸市场面临下行压力,而且在国内也面临着市场需求复苏缓慢、账款回收难等多方面的问题和困难,想要实现全年平稳运行还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下一步,机械工业要全力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努力实现行业稳增长。一是提升产业基础能力、补链稳链。二是发挥比较优势、推动绿色转型。切实做好优势产品、装备的再提升工作,在传统服务领域的清洁化改造和落后产能退出中探索新市场、创造新需求。三是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大专用工业软件研发与大数据平台与机械工业的融合发展。四是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自由贸易区建设,拓展机械工业国际合作模式。充分利用各种类型国际交流活动平台,努力稳定外贸市场,培育新贸易伙伴。
转向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21世纪》: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制造业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重点”。您如何评价制造业对于目前宏观经济的稳定性作用?“质量强国”等一系列概念的提出是否意味着中国制造业从追求增速向提高质量转变?
徐念沙: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机械工业是工业和制造业的支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体规模继续扩大,全球影响力持续提升。但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前中国质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发展基础还不够坚实,原有以数量、规模、速度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已经在今年2月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即“到2025年,质量整体水平进一步全面提高,中国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形成一大批质量过硬、优势明显的中国品牌。”
“质量强国”等概念的提出,也是旨在推动中国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竞争力,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这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机械工业也要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立足点,持续推进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发展堵点卡点,健全完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积极推动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
《21世纪》:在目前的国际经贸格局下,机械工业如何进一步增强产业链控制力,提高产业竞争力水平,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分工地位?
徐念沙:目前全球制造业已基本形成四级梯队发展格局,美国仍处于全球创新链最高端,通过产业外包将生产制造环节转移至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家;欧盟、日本处于全球创新链中高端,通过“生产+创新”占据了全球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上位于第三梯队。
在这其中,中国企业面临着两大经济体的双重挤压。以总体趋势来看,发达国家收缩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布局已成必然,工业发达国家将供应链安全和生产本地化作为产业政策调整的重要内容。新兴经济体对制造业的强大吸引力,也对中国工业发展造成了一定压力。
不过,中国机械行业已经全面嵌入了全球产业价值链,呈现着“大进大出”的贸易特点。2022年机械工业外贸进出口总额为1.0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连续第二年超过万亿美元大关。其中出口总额7400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4104亿美元,均创历史新高。中国机械工业对外贸易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从“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的开放型经济格局。
但需要注意,美国、日本、欧盟等经济体近年来都在有意识的增强其产业链控制力。中国机械工业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创新体系不完善、产业基础薄弱、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人才结构亟待改善等问题,也是制约中国机械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大挑战。
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速调整的新形势下,中国机械工业应立足当前、着眼于长远,围绕产业链安全进行战略调整和政策部署,着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重视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针对产业链关键环节、薄弱环节和缺失环节加紧组织实施专项工程,积极推动跨行业融合发展,健全人才支撑体系,推进高水平全面开放,加强风险防控,从而提升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推动中国机械工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缴翼飞 编辑:张星)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