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尼古拉斯·拉迪:美国对华掀起贸易战欠考量
在全球价值链的再平衡过程中,中国依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与者。
编者按
3月25日至27日,备受关注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在北京举行,各界人士聚焦“经济复苏:机遇与合作”主题,共话全球经济热点及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各界均对2023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充满信心,并期待中国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美国与中国在经济、贸易、投资、人力资本、技术方面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但美国政府正在采取许多措施来减少双方之间的联系。我认为,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很少考虑到美国的成本……不仅如此,一些被宣传的能给美国带来的收益并没有实现。”
3月25日,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美国对外关系理事会成员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R.Lardy)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论坛间隙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独家专访。他在详细论述上述观点后表示,中美紧张的贸易关系近期难以转圜。“如果你只是忽略这些成本或者认为它们不值一提,你就没有改变政策的动力。”他说。
拉迪主要从事国际经济政策和中国经济问题研究,并为美国政府和国际经济组织提供政策咨询。他是美国为数不多的中国经济专家之一。
当天,在一场聚焦全球价值链调整的分论坛上,他驳斥了有关“中国的作用会越来越被排挤”的说法。他说,中国的贸易依然在非常快速地发展,即使在2022年受到新冠疫情冲击的影响,中国贸易量在全球的占比仍在增加。
“如果全球价值链的重构真的已经发生,中国的贸易量按理来说应该是要减少的,特别是对美国的贸易。但我们看到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量仍然巨大,其中很多是中间品和半成品。”拉迪指出,在美国进行生产的企业无论是服务国内市场还是以出口为主,都依赖中国生产的一系列中间品的供应。
他还在分论坛上驳斥了有关“外资企业撤出中国”的说法。他引用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表示,自2018年美中贸易摩擦至今,中国吸引的外资是增加的,特别是在三年疫情期间。虽然外资企业的CEO在疫情期间无法来到中国,可能也停止了一些商业决策或退出了投资计划,但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在2022年达到了约1900亿美元。“因此,在全球价值链的再平衡过程中,中国依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与者。”他说。
谈及近期引起全球关注的硅谷银行事件,拉迪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独家采访中表示,这起事件不会对中国金融业造成直接冲击,但中国银行业应该从中吸取足够的教训,对地方中小银行加强监管。他认为,中国近期宣布的金融监管新架构部分也是为了做到这一点而设计的。
除了上述分论坛,他还在当天参加一场近三个小时的中外学者闭门圆桌会,主题为“变局下的全球安全与合作”。
尼古拉斯·拉迪。资料图
美国对华掀起贸易战忽略了成本
《21世纪》:你愿意告诉我们在论坛的闭门环节表达的主要观点吗?
拉迪:我表达的主要观点是,美国与中国在经济、贸易、投资、人力资本、技术方面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但美国政府正在采取许多措施来减少我们之间的联系。我认为,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很少考虑到美国的成本。他们只是想让中国承担一些成本,而没有非常充分地考虑美国消费者、企业和各种机构承受的成本。这会造成一个非常糟糕的态势,使合作变得非常困难。如果你不承认成本,怎么会有动力采取更合作的政策?不仅如此,一些被宣传的能给美国带来的收益并没有实现。前总统特朗普表示,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征收关税会迫使中国公司通过降价来维持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但大量的研究表明,关税的成本正在由美国公司和美国家庭承担。因此,收益没有实现,而成本相对较高。
我们可能会在半导体行业看到同样的情况。美国政府希望大力推动半导体制造能力在本土的发展,为此进行了大量投入。但目前还不清楚这将有怎样的效果,因为大多数人都认识到,即使你对生产能力进行补贴,美国半导体生产的成本仍将是亚洲的两倍或三倍,谁会愿意购买这些美国制造的半导体产品?汽车企业,还是电子企业?实际上,美国是一个半导体进口大国。我们将为半导体制造能力的建设花费大量的资金,但我们并没有充分考虑谁会是我们的买家。我们的半导体产量目前在全球只占12%的份额,在所有新的晶圆厂都完工之后——可能会也可能不会——美国的份额也不会上升太多,可能达到15%或17%。
因此,当前选择的解决方案是,我们可以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这就会迫使半导体公司在国内采购,他们会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因此,即便我们可以提高半导体制造能力,代价也会非常高,因为不仅需要对制造设施的建造进行补贴,而且消费者也将被迫支付更高的价格。所以,我不确定美国在启动这项空前庞大的产业政策时是否进行了充分的考量。
《21世纪》:你认为有希望在近期看到中美关系走出僵局吗?
拉迪:我认为,贸易摩擦要有停止的希望,就必须更多地认识到这些政策给美国带来的成本。如果你只是忽略这些成本或者认为它们不值一提,你就没有改变政策的动力。你只会采取越来越多的政策来冻结中国的技术水平,试图减缓中国的经济增长。
(作者:郑青亭 编辑:林虹)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