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竞逐“新能源之都” 新能源电池挺进全国“第一方阵” 今年产值将超千亿
2022年,惠州频频“出圈”,全年拿下GDP增速全省第一的桂冠。以新能源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是推动惠州经济实现强势增长的重要一环。
今年,惠州再次“踩中风口”。日前,广东省发布的《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广州、深圳、惠州、东莞为重点建设珠江口东岸储能电池产业集聚区,以广州、深圳、惠州、东莞、肇庆为重点建设储能控制产品及系统集成、先进装备制造集聚区。
如果不是在文件中被多处“点名”,许多人或许不会注意到,惠州这样一座“低调”的城市,已悄然融入全球新能源的产业大变革中。
当前,国内诸多城市已投入到“新能源之都”的竞逐浪潮。有经济学家提出,电池作为提供动力的核心部件,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未来得新能源电池者得天下。
而新能源电池正是惠州竞逐“新能源之都”的最大优势。依托强大的制造业基础,惠州在新能源电池领域已经抢跑多年。如今,这里已经聚集起亿纬锂能、比亚迪电池、欣旺达、德赛电池等一批龙头企业,逐渐形成了颇具竞争力的新能源电池产业生态。
凭借近30年的电池产业发展积淀,目前惠州已成为国内产业链最完善、品类最齐全的产业集聚地。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消费类电池产量13.5亿只,占全省产量20%以上;已建、在建、拟建的动力和储能电池项目产能已合计超过60GW,全市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产值866.7亿元,预计今年产值将超千亿元。在新能源电池领域,惠州已经强势挺进全国乃至全球的“第一方阵”。
新能源产业的“沃土”
在位于仲恺高新区的德赛电池生产基地内,丝印、烧录、空载电压测试、焊接、包胶纸……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全自动化车间内机器人忙碌不停,手机锂电池在这里制作封装,尔后销往全球各地。
“大家手上的知名品牌手机中,或许就有一块电池产自德赛。”惠州市德赛电池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剑云介绍,惠州德赛电池是国际、国内智能手机厂商的主力供应商,主要围绕锂电池产业链进行业务布局。
2012年以来,受益于中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高速发展,德赛电池产销量高速增长,这也带动了德赛电池业绩的高歌猛进。去年生产近3亿块电池,约占全球中高端智能手机电池的三分之一,其销售额10年时间翻了10倍。
在消费电子电池业务高速增长的同时,2016年,德赛电池开始孵化储能电池项目。2019年,德赛储能电池开始批量化生产,同年进入华为供应体系。“从立项到批量化生产再到成为华为主力供应商,只用了半年时间。”曾剑云介绍。
近年来,德赛还在不断加大在惠州的投资布局,在智能驾驶、储能电芯及系统集成、SIP(System in a Package系统级封装)项目上开辟新的增长赛道。比如在惠州仲恺高新区,投资建设SIP封装产业研发、生产、销售与建设项目,投资总额约为21亿元。
除了德赛电池外,惠州还集聚了比亚迪、欣旺达、亿纬锂能等锂电池龙头,都是国内排名前十的新能源电池企业。
作为本土新能源电池产业龙头企业,亿纬锂能是行业内少数同时掌握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核心技术的锂电池制造商。成立于2001年的亿纬锂能,目前已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质量锂电池平台公司,其锂原电池全球领先且连续7年稳居国内第一、消费电池持续引领、动力储能电池位列全球前列。
在近日举行的2023年财报年会上,宝马提及,已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签订了超百亿欧元的电芯合同。毫无疑问,打入宝马供应链,就是对亿纬产品的认可。
3月17日,亿纬锂能位于仲恺高新区的第三十、三十一工厂正式投产,投资总额逾31亿元,主要生产动力电池,预计年产值超96亿元。至此,加上去年及前年投产的第二十八、二十九工厂,亿纬锂能国际化新能源生态产业园初步建成。
产能扩张的背后,亿纬锂能的业绩也迎来飞速增长。2022年,亿纬锂能营业总收入363.05亿元,如果按照“倍增”目标,2023年,亿纬锂能营收将超过700亿元,明年有望成为惠州首家突破千亿的新能源电池企业。
正是因为这些龙头企业深远的战略规划,让惠州在电池领域始终保持领跑水平,令其成为国内电池产业链最完善、品类最齐全的产业集聚地,崛起成为全国新能源电池产业的创新高地。
加快构建全产业生态链
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在同种产业中同一地理位置集聚更多的同类企业就会产生更多的资源来促进企业的发展,这些资源包括劳动、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在这些资源投入的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使企业更加高效而具有竞争能力。
新能源电池企业规模形成,惠州的重要任务正是推动产业形成高效的集聚效应。
事实上,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惠州新能源产业以新能源电池为主,已形成“电池制造设备—电池材料—电芯—电池系统集成—电池”相对完善的产业链。
从产业生态来看,惠州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在全省乃至全国均具有较强的产业集聚效应,基本形成了从电解液、负极材料、电池隔膜、复合聚合物、电解质膜、电池芯、电池壳、储能变流器、电源管理系统到新能源电池整体解决方案等较完善的产业链。
在这里,除了拥有一批电池龙头企业外,还有电解液龙头宙邦化工,负极龙头贝特瑞,锂电池精密结构件龙头科达利,电池制造设备龙头赢合科技、利元亨,电源管理系统龙头蓝微电子等一批细分领域企业。
一般来说,新能源电池企业会优先采购当地供应商。以德赛电池为例,该公司距离亿纬锂能非常近,亿纬锂能成为了德赛电池的战略合作伙伴。“我们两家企业已经达成了合作,亿纬锂能会优先向我们供应电芯,这对保证我们的供应链稳定性非常重要。”曾剑云介绍。
目前,德赛电池在惠州本地的供应商已多达500多家。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配套企业不断集聚,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日渐完善。这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和生产成本,同时也保障了企业供应链的稳定。
随着新能源市场的爆发性增长,龙头企业纷纷在惠州加大科研投入,构筑技术研发优势;“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则在高倍率电池、微型电池、固态电池等细分领域持续深耕,技术创新、实验检测能力不断提高。
同时,惠州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上,赛能电池、微电新能源、超聚电池等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脱颖而出,在细分领域身怀绝技,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局面。
为构建更加完善的新能源全产业链生态,3月17日,惠州35家新能源产业链企业成立了惠州新能源产业联盟。
“惠州新能源产业联盟的成立,意味着企业间技术交流和创新合作将更加紧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将更加高效。”惠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廖巍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这些企业将发挥集聚作用,带动一批配套企业的引进,促进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与供应链的精准对接。
新一轮产业革命多炸点、多维度,看重产业多样性、互补性。惠州如果依托新能源电池产业优势顺势而为,通过产业裂变、融合、承接、焕活,牢牢抓住存量产业优势,向存量要增量,将形成“爆点带动、行业闭环、生态互补”的产业发展新动态。
竞逐“新能源之都”的底气与潜力
新能源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目前,全国已有重庆、深圳、武汉、合肥、西安、常州、广州、襄阳等城市向“新能源之都”的目标发起冲击。
长期参与全球经济分工的惠州企业,在每一次产业浪潮中,几乎都能敏锐捕捉到产业风口,从而带动城市换挡升级。这是惠州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石,也是惠州未来竞逐“新能源之都”的基因优势。
对于已经挺进新能源电池全国第一方阵的惠州而言,如今新能源浪潮来袭,如何利用好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城市自身优势,无疑是一次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
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惠州发展新能源产业还有其特殊之处:相比于周边城市,地域面积更大。比如,虽然与深圳、东莞一样发展新能源产业,但惠州承接了深圳、东莞许多优质的新能源企业来此投资。
在惠州大亚湾石化区仅半小时车程之外,坐落着惠州比亚迪基地,其2021年总产值达363亿元,涉及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和电子信息三大领域,是比亚迪集团的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之一。可见,惠州与大湾区其他城市,既协同共建,又能错位发展。
新兴产业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
廖巍表示,对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接下来,在继续做好精准招商、制定产业发展政策、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和链主企业的基础上,惠州还将依托现有“3+7”工业园区探索规划高标准储能产业园,建成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集中度较高、具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储能特色产业园,进一步增强产业集群发展能级。
对于惠州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求是书院院长吴锋表示,惠州在新型二次电池及其关键材料产业链方面具有优势,应进一步整合,促进政产学研的结合,努力打造国家级和省级技术融合平台,实现新一代锂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全产业链的创新。
在新能源这条长期赛道上,缺乏整车厂商的惠州,也已经锚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除了继续扩大储能电池电芯、模组及电池包生产制造环节优势,还将积极发挥“链主”企业以商招商作用,力争引进一批重点上游关键电池材料企业。同时,提前布局新型储能电池产业。另外,还将充分利用大亚湾石化区、新材料产业园两大专业化工园区的优势,重点发展电池材料和电池回收利用产业。
一座城市的成败,产业选择和转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聚焦新能源电池,惠州毫无疑问走上了一条正确的路。
聚焦新能源产业,对于惠州而言,不仅是产业的一次跃升,更是城市能级的提升。这一轮新能源产业革命,将带着惠州走出大湾区,走向更大更国际化的平台,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奋力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作者:于长洹,王卓峰 编辑:李振)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