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银行事件余波:美国华人VC加码跨学科融合,创业者仍相信全球化力量

创业·投资赵娜 2023-03-30 16:11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赵娜 上海报道

硅谷银行余波未了、科技巨头裁员继续,美国科技创业与创投行业寒意凛凛。

硅谷银行是美国科技创新和创投行业的重要存在。有数据显示,全美曾获VC投资的科技企业中,大概一半与硅谷银行有业务往来;在西雅图地区,这一比例则高达约80%。因而,随着这家科技银行的倒下,其对硅谷科技和创投行业的影响还在持续。

Preqin First Close编辑Shaun Beaney在文章中指出,硅谷银行危机可能会引发更多关于银行监管的讨论,以及更多有关基金管理人和被投企业的审查。比如,基金LP们可能要求GP们进一步明确,被投企业在银行账户被冻结的情况下如何支付员工工资。

更有科技作者撰文指责创投家在硅谷银行危机中的做法,称,“如果硅谷的科技创新如创投家坚称的那般重要,过去数日发生的事件表明他们并非称职的管理者。”

然而,不论外界讨论是理性抑或激进,硅谷科技创业者和投资人们都无暇悲悯。对他们更重要的,是继续为基金出资人负责,或照顾还在创业道路上的伙伴们。

“我们专注在创新领域,和优秀的创业者们一起将科技转化为产品、找到与之契合的目标市场。”清源创投管理合伙人王金林从2010年开始接触投资工作。在他看来,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支持创业企业的“从0到1”,“都是我们最享受的过程,也是我职业生涯里最美好的事。”

美国创投行业现疲态,天使投资韧性仍在

事实上,在硅谷银行事件发生之前,美国创投行业已出现疲态。

根据行业研究机构的数据,全球创投基金募资在2022年初仍表现强劲,随后急转直下,完成募资的基金数量和基金募资总额接连下降;创投交易项目数量和交易规模也从一季度开始连续下降。

进一步聚焦到美国市场。根据Pitchbook和NVCA联合发布的报告,2022年全美创业投资交易数量和金额分别下降14%和30%,退出交易的数量和规模也出现大幅下降。

“美联储加息,对美国的创投行业来说,迅速由盛夏进入了寒冬,且调整得非常剧烈。”LP智库创始人国立波分析说,2021年美元基金在投资包括募资、退出,都处于历史高位,但2022年随着美联储剧烈加息,二级市场率先回调,而一级市场在二级市场回调3-6个月以后,退出端首先掉头向下,紧接着传导到投资端,然后是募资端。

募资端存在至少半年到一年的滞后性,2022年募资数据其实体现的是2021年的表现。也就是说,2023年整个美元VC募资大概率会出现巨大的下滑。

再看硅谷。作为美国和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这里仍和波士顿、纽约共同构成了美国创投交易的集聚地。硅谷银行事件出现后,投资人和创业者一度担忧融资交割将出现不确定性,以及很多创业公司的工资发放将受到影响。

美国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 的CEO Garry Tan在事件发生之初发出警示,如硅谷银行事件不能妥善解决,“这对初创企业来说是‘灭绝级’事件,将使初创企业和创新倒退10年或更长时间。

尽管诸多情况让市场感到寒意,市场数据也呈现了一些积极信号。根据PitchBook的统计,2022年全美天使和种子轮的交易数量虽低于2021年,但全年交易总额却较上一年提高8.9%。

PitchBook团队分析称,交易总额的持续增长可归因于Pre-Seed市场的走强、种子轮投资参与者的增多和初创企业从公司成立到进行种子轮融资时间的拉长。最后一点意味着,如今当初创公司进行种子轮融资后,可以很快成长为更为成熟的公司。

跨学科交叉融合热度不减

积极的消息是,创投机构仍在新兴热门赛道积极布局。

十几年前提出“软件吃掉世界”的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在去年提出了以A、B、C开头的三大科技山丘。

在新的科技图景中,A为人工智能,包括深度学习、机器学习、GPT-3、DALL-E等;B为生物技术,包括基因组学、mRNA革命,以及融合了生物学和工程学的行业变革;C为加密货币和Web3,机会将围绕分布式共识算法、在互联网建立可信网络等展开。

伴随着新的未来科技图景展开,无论硅谷还是中国,交叉学科融合都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

王金林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关注软件、生命科学和深科技三大领域的Seed到A轮投资的基础上,团队还在布局更多跨学科领域的投资机会,比如硬件软件的紧密结合、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的交叉等。

清源创投的成立初心是做一家立足于硅谷的早期科技投资公司,团队在过去6年中持续以每年15-20笔交易的节奏进行投资,并投出了Weride、Certik、Tetramem、D-Matrix、DeepScribe等明星项目。

硅谷是全美少数族裔移民比例最高的地区之一,包括清源创投在内的华人背景创投机构也受益于华人创业和投资生态圈。清源创投管理合伙人邵旭辉曾披露过一组数据,到2017年时,全美由内地背景华人创办的科技VC已有几十家。

“投资多元化背景创始人是我们核心策略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说,移民和华人(网络)是我们特别重要的资产。”王金林告诉记者,华人和中美顶级学府的教育背景的确让清源创投赢得了多元化背景创业者们的青睐,他们有一半被投企业的创始团队有华人创业者,另一半被投企业的创始团队成员则不乏来自中东、东亚、欧洲的创业者。

创业者仍相信全球化的力量

过去的20多年中,越来越多内地背景的华人创业者加入到创业阵营。

梳理过往可以发现,2000年以来,WebEx、NetScreen、Palo Alto、Aerohive、Zoom等明星创业公司都由华人背景创业者成立。尤其到2010年之后,Nuro、DeepMap、TuSimple、Plus.ai、WeRide等华人背景的创业企业在硅谷迅速崛起。

王金林就当前环境下的全球企业运营作出分析。在他看来,如果把中美市场当作一个大的系统,尽管今天的限制条件看起来多了,但仍有优化的空间。比如,全球企业仍能够受益于中国的供应链和制造能力,并在多个不同市场实现繁荣发展。

记者还就硅谷科技生态的话题采访了在中国和美国两个地区有创业经历的睿思芯科创始人兼CEO谭章熹,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清华伯克利深圳研究生院兼职教授。

谭章熹是一位连续创业者,曾在硅谷创办激光雷达公司OURS,后作价1亿美元被美国自动驾驶公司Aurora收购。决意将硅谷的创业文化带回到中国后,他将多元且开放的深圳作为新一次创业的起始地。

“我是深科技(领域的)创业者,更关注的是十年、甚至20年后的大趋势。”在他看来,科技创业不必过多纠结于短期内的外部环境变化,“中国的市场需求、经济增长、产业落地速度,都让我们在这里看到更多机会。”

2018年,谭章熹在深圳创办这家基于RISC-V开源技术的芯片公司。RISC-V是一个诞生于2010年的指令集架构。

RISC-V之父、图灵奖得主David Patterson曾表示,RISC-V是一个全球现象,有超过60个国家的开发者在研究它,在亚洲,许多知名企业、学术机构、行业协会都在积极参与。

“部分地区之间有阶段性摩擦,但全球之间的互动并不会减少。”在谭章熹看来看,不论怎样,文明、科技、贸易的交流都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科技创业者仍将以长期主义看待未来。

(作者:赵娜 编辑:林坤)

赵娜

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注私募股权、新兴产业、创新企业报道 zhaona@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