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胡天姣 深圳报道 跨境理财的一大难题,是投资者教育。监管人士曾称,对投资者无法适应“跨境理财通”产品风险的担忧是扩容跨境理财通管道时的主要考量之一。
香港投资基金公会行政总裁黄王慈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与其说投资者教育是跨境理财通的痛点,不如将其视为金融行业普遍面临的挑战,即如何优质地服务投资人。
在制度改进方面,黄王慈明认为,可以参照香港的“临时牌照”机制,或者考虑在基金管理机构设立一个针对性的注册登记制,以达到资格互认,使从业人员能够向大湾区投资者提供全面咨询服务。
黄王慈明称,目前正在关注大湾区内陆城市在通关后对跨境理财通认知度的变化。“目前机构主动宣传该业务时尚有一定限制。”她说,在潜在投资者了解跨境理财通产品这一过程中,需要一定时间。
与额度相比 产品与服务的“扩容”更为基本
21世纪经济报道:进入2023年,如何看待跨境理财通?对其发展有哪些期待?
黄王慈明:与以往沪深港通、债券通、基金互认等互联互通举措相比,跨境理财通是另一个突破,它主要是面向个人投资者,并为大湾区居民有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财富管理平台。
过去,投资标的范围有限是内地投资人面临的一个挑战。资产配置的要义之一是,资金得能够在不同市场与资产类别内布局,跨境理财通恰好满足这一需求。尽管跨境理财通仍待改善,但其吸收了以往互联互通项目的经验之上,进行优化。
行业层面看,一些跨国基金管理公司十分重视跨境理财通,我们经常接到海外投资人的相关投资问询。
21世纪经济报道:跨境理财通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哪里?
黄王慈明:跨境理财通的一个重要意义为,将香港视为资产管理中心,以服务内地投资人,并巩固香港金融与资管中心的地位。跨境理财通也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在基金经理的辅助下,投资者可以用人民币投资各种币种(标的)的产品,赎回时也是以人民币计价,无需担心外汇风险。当市场对人民币计较产品的需求加大后,境外公司或会推出更多的人民币计价产品。
21世纪经济报道:如何看待业内对跨境理财通产品范围的扩大与优化方面的呼吁?
黄王慈明:目前跨境理财通产品主要以中低风险产品为主,如货币型基金、债券型、混合型,股票型基金尚未在此范围内。
产品方面,我们希望能够提供不同类型风险的基金,包括较高风险等级产品,也希望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产品与工具。应该从整体组合的角度出发评估风险,而不是仅看单一产品,10%-20%的高风险产品配比,或为一个合适的策略。
服务方面,目前南向通为execution only,即需要客户主动询问,预设客户对跨境理财通有基本认知。因此,“execution only”有其局限性,特别是对于此前完全未了解跨境理财通的潜在投资者。
提升跨境理财通额度方面,仍值得观测。与额度相比,产品与服务更为基本。
期待与大湾区内陆投资者与监管机构更充分交流
21世纪经济报道:对于跨境理财通投资者教育的设计,能否具体说明?
黄王慈明:在迈出投资境外的第一步时,专业人士的投资建议尤为重要。
制度上,或许可以考虑借鉴香港投资服务模式,参照香港的“临时牌照”机制,或在中国基金业协会下设立针对性的注册登记制,创造一个监管抓手。此外,大湾区或许可以发挥试点优势,进行一些制度方面的适时突破。
需要注意的是,参考香港的临时牌照制度应需结合内地生态,在内地私募或公募基金框架之上进行探索。
21世纪经济报道:监管与金融机构在投资者教育领域应如何协同?
黄王慈明:帮助投资者理清风险是关键,是重中之重。在面对居民投资者时,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更加审慎。
部分大湾区投资人对投资海外的风险并不完全了解。监管机构重点关注投资者保障的基本机制运作。而从基金管理公司角度出发,在参与者尚未了解基本机制的情况下谈论基金产品,不会有太多实质意义。
渣打银行在香港基金行业销售领域处于行业前列,团队专业,很多机构希望将其产品放置在渣打银行内,其也希望将类似香港的投资者服务体验移至大湾区内陆地区。
通关后,我们期待能有更多机会分享基金公司在海外市场的投资经验,投资策略与投资重点。近期发生了很多新变化,期待能有更充分的交流。
21世纪经济报道:大湾区内陆投资者目前认知处于何种水平,对大湾区内陆投资者的偏好有何预判?
黄王慈明:恢复“通关”是一个非常重要因素,能够促进“跨境理财通的普及度与推广,同时加深客户的认知。
目前尚未进行认知度方面的相关调查。内陆城市投资者的认知度在通关后会否有所提高,是我们今年的观察重点。目前,根据监管机构FAQ,我们无法主动高调宣传跨境理财通业务。在不允许服务提供者宣传推荐之下,投资者了解与认知度的提升,将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作者:胡天姣 编辑:辛继召)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