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南方 plus
2023-04-08 11:23

3月下旬,聚焦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研究的深圳湾实验室传来消息:知名结构生物学家、深圳医学科学院(筹)院长颜宁受聘为实验室主任。作为广东谋划打造的省实验室之一,成立4年来,深圳湾实验室汇聚了一批国际化高水平科研团队,产出了一批代表性成果。颜宁的受聘,意味着实验室在高端人才引进上又迈出关键一步,未来的发展更加令人期待。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广东创新发展寄予厚望,在来粤视察中多次深入科技企业、科研院所考察调研,就加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殷切期望。

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高等教育坚持“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推进具有广东特色的“双一流”建设;科技创新围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发展坚持引育并举,培养和集聚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近年来,广东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会贯通,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和人才强省。自2017年起,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已连续6年领跑全国,科技对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教育优先发展▶▷

培养拔尖人才

激活创新发展引擎

今年2月,我国高校首艘、国内第三艘具备极地科考能力的破冰船——“中山大学极地”号顺利完成渤海冰区“首秀”。作为中山大学打造的又一艘科考利器,“中山大学极地”号将携手“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有力支撑海洋科考、人才培养。

高校是科技和人才的重要结合点。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才能激活科技自立自强的“智力引擎”。

近年来,广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力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一盘棋”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2015年,广东在全国较早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并推动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省市共建本科高校、特色重点学科建设。3年后,广东整合“双高”建设、“省市共建”等多个项目,推出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支撑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争创一流。

大改革带来大发展。广东高校综合办学实力实现大跨越:ESI最新排名中,全省24所高校共有173个全球前1%学科,其中21个学科入选前1‰;8所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其中2022年新增3所,占全国新增高校近一半;609个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既要筑“高地”,也要填“洼地”。为了补齐粤东粤西粤北高等教育发展短板,广东加快推动各地新建高校(校区),历史性实现21个地级以上市本科、高职院校全覆盖,更多学子在家门口就可以上好大学。

不久前,何梁何利基金2021和2022年度颁奖大会举行。在获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的112名杰出科技工作者中,有3位来自广东高校,展现了推动科技创新的高校作为。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力大增的广东高校,积极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产业园区、企业及科研院所“牵手”,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创新,持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深化产学研融合,服务高质量发展。

“广东逐渐建立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共同体,使学科链、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多链聚合融通。”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说。

率先开展省级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遴选建设12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10家省实验室均有高校参与建设,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有14家为高校牵头建设;广东高校获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银奖4项、优秀奖5项,区域内高校获银奖以上奖励数位居全国第一……

如今,广东高校已成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黏合剂、高端人才的集聚地、颠覆性创新的发生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持。

科技自立自强▶▷

越来越多的原创性成果

在广东产生

4月1日上午,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科研成果建设的全省首座硼中子俘获治疗中心大楼在东莞市人民医院落成使用,这标志着散裂中子源在实现成果转化道路上迈上了新台阶,对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医学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奠基于2011年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是广东10余年来发力基础研究、努力实现原始创新重大突破的生动缩影。该设施于2018年正式投用,是首个落地珠三角的国家大科学装置。“有了它,我国相关领域的科学家结束了排队申请使用国外设备开展研究的历史。”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说。

大科学装置是探索基础前沿科学问题的“国之重器”,也是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的关键。在广东,正在谋划或建设中的还有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等,一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正在加速形成。

同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还有多个落地广东的“国字号”创新平台。

在广州,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广州实验室落地广州国际生物岛,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落户黄埔;在深圳,鹏城实验室聚焦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等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建成了以“鹏城云脑”为代表的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平台。

战略性科技力量和平台,为广东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坚强支撑。与此同时,广东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尤其是在基础研究方面,以“十年磨一剑”的思路系统部署,以大手笔的投入解决重点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努力为科技创新提供不竭的源头动力。

2018年,广东在国内率先出台《关于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若干意见》,着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始创新成果重大突破;次年3月,又率先成立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委员会,已资助项目过万项。

“广东提出将1/3以上的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用于基础研究,这十分难得,体现了对基础研究的高度重视。”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分党组书记、院长陈广浩看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原创性成果在大湾区产生。

事实上,在近年来科技部每年发布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已有越来越多的“粤产”成果上榜,包括深圳大学谢和平团队、南方科技大学杨学明团队以及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汪卫华团队等多个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

有了“从0到1”的技术突破,如何实现“从1到100”的成果转化,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作为经济和产业大省,近年来,广东不断探索,企业成为破题的关键。

2022年,广东高新技术企业存量预计超6.9万家,连续7年居全国首位。在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广东17家企业入围,其中包括广汽、美的、比亚迪、格力等一批家喻户晓的粤企。在技术需求的牵引下,各类创新主体主动对接,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在生产车间,广东科技创新企业“千军万马齐创新”的局面加快形成。

建设人才高地▶▷

打造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

向往聚集地

4月15日至16日,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将在深圳召开。这是我国面向国际科技创新和国际人才交流的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展洽活动,也是引才引智的重要平台。

在深圳,类似的人才交流活动已经成为展示城市形象、吸引人才落户的重要品牌。颜宁便是在去年举行的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宣布全职回国,引起广泛关注。

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于正在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的粤港澳大湾区而言,对人才的渴求从未如此强烈。

为吸引优秀创新人才来粤创新创业,广东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实践,培养和集聚了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有力支撑了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模式,便是一大创新。2018年,广东率先推出科研项目“全国申报、广东承接”新政,向全国征求优秀团队来广东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

“项目的实施,助推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及产品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在快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破解广东创新发展瓶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说。

“国之重器”创新平台,则发挥着人才“磁铁”的作用。有研究显示,一个大科学装置可以吸引集聚500—1000名科学家和科研人员常年开展研究。例如,在东莞,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吸引约500名科技人才和工程技术人员,让“漫步松山湖,偶遇科学家”成为现实。

吸引人才是第一步,如何留住人才是关键。

为了给科学家营造安居乐业的科研与生活环境,广东探索了一系列新型组织管理模式,尤其是2022年6月出台《关于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的若干措施》,推出10条改革举措,为科研人员松绑、为创新创造赋能,支持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当主角。“揭榜挂帅”“赛马制”“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在这些新举措的推动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加快形成。

去年9月,世界著名数学家埃菲·杰曼诺夫全职加入南方科技大学。他曾坦言,正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教学研究中心、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的雄心吸引他慕名而来。

如今,越来越多的顶尖人才集聚广东,“近悦远来、拴心留人”成为广东人才发展环境的真实写照。未来,广东将继续聚力打造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向往聚集地,携手港澳链接全球高端创新人才,打造引才育才“金字招牌”,不断提升创新原动力。

【原标题】

广东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记者】卞德龙 汪祥波

【统筹】王聪

来源:南方+

(编辑:毕永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