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原料暴涨暴跌倒逼产业调整 动力电池退役潮促回收生意大热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3-04-13

近年来,得益于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趋势及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作为上游的锂电池市场需求增长迅速。中国市场对动力电池的需求更是连年居于世界首位,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4月11日,在2023“锂电之都”产业生态及供应链大会在四川射洪市举行,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场参会并走访当地产业。与会专家表示,中国已连续六年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市场,全球以及中国多地都在根据资源禀赋特色优势,加速布局锂电产业,积极培育产业生态。

但最近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降温,锂价正在持续探底。据上海钢联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12日,部分锂电材料报价下跌,电池级碳酸锂下跌3500元/吨,均价报19.9万元/吨,工业级碳酸锂下跌3500元/吨,均价报16.65万元/吨。

在上述会议上,有参会企业指出,价格大开大合的暴涨暴跌并不利于行业发展。目前,钠离子电池等产品替代以及规范动力电池回收的进程也将进一步提速,促使未来原材料价格将回归常态,为各环节保持合理利润空间。

锂电产业迎来发展窗口期

锂电产业作为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的上游产业,受需求端政策的影响显著。2021年底开始,国家相继出台政策文件持续引导锂电产业下游应用市场的发展,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稳定,助力再生能源发展和能源领域改革,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实现。国家层面政策的陆续出台为锂电产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工信部官网此前发布消息称,根据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及研究机构测算,2022年全国锂离子电池产量达750GWh(吉瓦时),同比增长超过130%,其中储能型锂电产量突破100GWh;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锂电一阶材料产量分别约为185万吨、140万吨、130亿平方米、85万吨,同比增长均达60%以上;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行业总产值突破1.2万亿元。

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理事长、工信部原党组成员、驻部纪检组原组长金书波在上述会议上表示,2022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车量约为295千瓦时,储能锂电累计装机增速超过130%。锂电行业已经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等应用领域迎来增长窗口期。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仅电芯环节规划项目就达40余个,总产能规划超1.2TWh,规划投资超过4300亿元。

“中国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电动力船舶和电动航空市场,还有世界最大的储能市场。这是中国锂电池企业的巨大优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在会上指出,由于电化学储能更加灵活、更符合人口集中地区的需求,未来增长空间广阔,预计2025年中国储能市场将突破100GWh,为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提供更多的市场增量。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文强也在会议上表示,目前中国锂电池市场规模占全球比重近七成,锂电池全球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但随着全球锂电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产业激进扩张、资源争夺等一系列矛盾正在凸显,尤其是全球各主要经济体不断加大对锂资源开发利用的管控限制,锂矿石、碳酸锂等价格波动剧烈,对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理事长、青海盐湖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宋显珠指出,作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消费市场,中国锂电产业链供应链同样面临着锂矿资源的供给不足、提锂技术的创新约束等等相关的问题。“中国锂资源储量全球占比为6%,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四川和江西,四省份查明资源储量占全国的96%。存在形式上,盐湖占比最大(82%),其次是锂辉石(11%)和云母(7%)。”

因此,需要通过积极调整锂矿和锂盐资源全球布局,创新升级资源开发和提取技术,提高锂资源开发效率和供给率,保障锂电产业链上游供应安全稳定。

价格暴跌倒逼产能结构调整

上游锂盐价格一直牵动着锂电企业的神经。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同比涨幅达到301.2%。以碳酸锂价格为例,综合多家行业网站监测数据,电池级碳酸锂2022年11月下旬的均价达到59.5万元/吨的历史超高水平。而在之后的不到五个月里,锂价已经下跌近六成。

据上海钢联发布的数据,4月12日部分锂电材料报价继续下跌,电池级碳酸锂下跌3500元/吨,均价报19.9万元/吨,工业级碳酸锂下跌3500元/吨,均价报16.65万元/吨。

当升科技副总经理王晓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受到下游需求削减影响,2023年一季度,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行,上游冶炼厂出货困难,大厂一季度出货较少,累库情况严重,电池及材料厂纷纷减产去库,据不完全统计,锂盐厂商已有至少8万吨库存。

王晓明进一步指出,当前锂电池原料价格暴涨暴跌源于价格指令失效。由车企-电池厂-正极材料厂需求重叠放大,原材料受到需求端刺激,叠加资本炒作因素影响,价格一路飞升,锂产业链交易方式复杂化,也进一步传导放大了真实需求。高峰时锂价增长10倍以上,钴价增长超过100%,镍价格增长超过80%。

“从去年的年报看,资源端利润整体非常可观,部分企业利润甚至达到了上百亿元,但是下游需求端的企业却大多处在盈亏平衡线上下,这样的供应链实际上是无法持续下去的。而且原材料剧烈波动的时候,也会导致以‘钠’代‘锂’的替代发生。”王晓明表示,在之前的暴涨过程中,下游电池厂已经研发了钠电池等新的技术路线,未来的电池市场将会根据应用场景更细分。而且大开大合的暴涨暴跌并不利于行业发展,原材料价格将回归价值,各环节保持合理利润空间,各环节库存逐步去库,终将回归市场采购。

会上发布的《2022中国锂电产业发展指数》显示,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以及锂电价格的持续波动,磷酸铁锂电池的成本优势更加凸显,预计2025年产量占比会上升至62.5%。按应用领域分,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在应用需求的带动下,预计2025年产量占比将分别上升至72.1%和20.5%。

赛迪顾问副总裁马承恩表示,新周期下,面对低端产能出清、高端产能布局门槛越来越高的现实问题,锂电企业需要在“低端供过于求”与“高端供不应求”的复杂局面中重新规划产能、布局产业链、完善供应链,将产能的结构化调整摆在重要的位置,通过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水平与成本控制能力,以更开放的新思维来应对市场竞争。

动力电池迈向大规模退役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家政策大力引导支持下,过去几年动力电池产能的大幅扩张,退役动力电池数量也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叠加此前动力电池原材料供应紧张等因素影响,动力电池回收潜力巨大。

《2022中国锂电产业发展指数》显示,从2021年开始,动力电池退役量明显增加,2022年退役总量为34.5GWh(27.7万吨),预计2025年后每年退役动力电池数量将达百万量级,2026年将迎来下一个动力电池退役高峰,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的退役量将分别达到83.0GWh(51.9万吨)和76.7GWh(51.1万吨);磷酸铁锂电池退役增速也将明显快于三元电池,未来有望在退役规模上反超三元电池。

随着头部动力电池企业相继进入加快建设各地产线、释放优质产能以及上游供应链维稳的发展阶段,电池回收成为相关企业新一轮业务布局的重要方向。根据宁德时代(300750.SZ)近日发布的年报,2022年,其电池材料及回收的营收金额达到260.32亿元,同比增长94.7%。

马承恩也指出,2021年开始,上市电池回收企业总市值出现明显增长,2018-2022年均复合增速19.1%。布局电池回收领域,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升企业内部资源循环利用效率,进一步保障供应链安全。

“虽然锂电在使用环节是绿色的,但是生产环节却不一定,回收环节的问题也很多。当下中国锂电产业发展的关键,不是投资和生产规模的快速扩张,而是要把锂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标准化做好。”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会长、国家质检总局原总工程师、北京大学质量与法治研究所所长刘兆彬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刘兆彬进一步指出,未来通过废旧电池再生提取的锂资源占比将持续提升,但目前电池回收面临自动拆解效率低、关键技术的相关标准缺失、高端和基础专业化人才不足等问题,与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不相匹配,需要加快完善行业标准和政策体系,从而引导动力电池回收行业趋向规范化发展。

据统计,2018-2022年,工信部分别公布了四批共88家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企业拿到的资质有“梯次利用+再生利用”、“梯次利用”、“再生利用”三种,其中梯次利用企业最多,共48家,占比54.5%。

虽然动力电池回收再生利用行业正规军数量逐渐增多,但四川长虹格润环保股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罗章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目前行业进入门槛低,部分“小作坊”的野蛮回收拆解也会带来很多安全、环保隐患,希望未来提高动力锂电池回收利用的行业准入门槛,加强动力锂电池回收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突破,完善动力锂电池回收利用领域人才培养,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

(作者:缴翼飞,彭硕 编辑: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