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国民养老保险黄涛:专业、专注探索养老保险 第三支柱养老体系应体现更大范围的社会责任和价值

最保险孙诗卉,郑嘉意 2023-04-18 12:29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孙诗卉,郑嘉意 上海,北京报道

近年来,我国老龄化进程持续加速,养老问题成为全民焦点,养老第三支柱体系建设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不少市场机构积极入场,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第三支柱养老体系的建设。

2021年9月8日,银保监会发布公告称,已同意筹建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11.5亿元人民币。公告显示,国民养老股东构成丰富,共有 17家公司,类型包括但不限于银行理财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券商,以及保险公司。

在众多股东加持下,2022年3月22日国民养老保险公司在国家规范和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政策推动下应运而生,成为国内获批开业的第10家养老保险公司。老龄化背景下,为何众多实力金融机构愿意合力促成国民养老的诞生?第三支柱养老体系建设过程中,国民养老又将发挥什么样的独特作用?

近日,国民养老党总支书记、总经理黄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专访时表示,国民养老应第三支柱养老体系建设需求而生。其成立初衷即为专业、专注地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丰富养老保险产品供给,为更广大的群体提供高质量普惠养老产品。

(国民养老党总支书记、总经理黄涛)

“当前,市场对养老产品的开发研究、渠道建设、相关政策配套支持等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黄涛指出,“养老保险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满足几个条件。一是普惠利民,是商业养老金融得以生存的根本;二是专业、专注,是公司发展的前提;三是坚持长期主义,是保险业需要把握的投资脉络;四是控制成本和费用,寻求相对确定的业绩回报,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

专注养老保险业务 应第三支柱养老体系建设需求而生

黄涛指出,国民养老的成立是金融机构在养老保险领域的创新和补充。

此前,市场中的养老保险公司主要业务仍集中于服务养老第二支柱的资产管理,在专业养老保险方面的探索还较为有限。

“养老保险公司诞生于企业年金制度建立的大背景下。企业年金的主要的形式是企业和员工各付部分资金,建立基本养老金之外的补充养老体系。为规范管理并建立业务防火墙,需要将此类受托管理、投资管理业务与传统保险业务适当隔离。2004年后,9家养老保险公司先后开业运营。”黄涛指出,“这一阶段,养老保险公司的功能类主要类似养老金领域的资产管理公司或服务管理机构,直接做养老保险业务的并不多。”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持续加速,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发展速度始终有限,无法有效覆盖更广泛老百姓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第三支柱养老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覆盖人口仍然不到7000万,主要覆盖大型企业,性质上以央企、国企、盈利性相对较好的大中型与企业为主,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动力不足。”黄涛表示,“其发展的主要难点在于,第一,企业需要支出更多资金,中小企业往往没有能力缴纳;第二,员工离职后年金转移较为困难,特别是年青员工一般更重视即期收入、个人缴费意愿也不强。总体来看,继续扩充企业年金覆盖范围的压力不小,同时职业年金可触及人群存在明显天花板,当前覆盖程度已处于高位。”

在此背景下,第三支柱养老体系的健全对我国老龄化进程的重要性逐步凸显。第三支柱养老体系由个人主导,可通过“自主养老+政策支持”的形式建立对基本养老金和年金进行有效补充的、更全面的养老“防护垫”。

黄涛表示,国民养老成立的初衷正是专业、专注地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从产品服务体系角度来看,国民养老的成立是一次开拓创新。”黄涛表示,当前人身险领域中,年金险由于其长期积累、长期乃至终身领取的特点,整体产品数量在市场上较少。国民养老希望以更大的专业性提升年金险在人身险领域的份额。

谈及国民养老结构多元、实力丰沛的股东阵营,黄涛则表示,这意味着在搭建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过程中,国民养老的目标不只在于传统保险,更在于养老金融。“我们的股东有银行理财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券商、保险公司等,非常多元。我们希望养老保险不局限于商业保险,下一步可以延伸为养老金融的其他领域,包括形成和第一、第二支柱之间的联动。不同股东的加入有利于丰富这一概念,拓展养老保险外延,通过多种手段来合理发挥不同金融牌照的功能,采用综合手段、多元化渠道解决养老的问题。”

如黄涛所述,拥有不同金融牌照背景的股东为国民养老的业务带来了更多可能性:目前,国民养老已与11家股东银行建立了销售合作关系,且针对大型国有银行旗下的AIC公司(从事市场化债转股业务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的存量盘活等需求进行相关合作;与头部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等在公募REITs方面建立了合作关系......

追求稳健投资 与股东形成合力寻找优质标的

手握老年群体的“养老钱”,稳健是资产配置的第一位。在稳健基础上提高投资收益率,帮助消费者穿越经济周期、抵御通货膨胀的风险,是国民养老在投资端必须攻克的难点。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2022年,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稳健型账户中,国民养老推出的国民共同富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结算利率达5.15%,业绩领先全业。

黄涛表示,从养老金投资的角度看,追求资产的安全性是有方式方法的,也是有规则的。

一是资产组合的管理。资产组合底部支撑应当以有长期发展前景的产业投资为主,并合理配置二级市场的股票或债券投资。例如,高科技、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ESG投资等均为符合我国未来5—10年经济发展规律的产业。

二是由资产组合引申的社会发展大趋势。例如,国家层面上,养老险公司应与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势融合;更进一步,与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路径和社会价值提升方向相结合。

三是向市场学习、总结投资规律。投资团队应时刻关注利率、汇率、商品价格等指标变动,判断其对股票价格、债券价格、外汇乃至商品价格产生的波动,把握好市场波动下的投资机会并进行风险缓释和对冲。

四是提升自身投资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要实现养老资金的有效审慎投资和价值投资,寻找有安全边际的中长期稳定收益,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公司自身的投资能力建设和专业团队打造,具备在复杂市场环境下始终保持清晰理念和高效执行效率的能力。

黄涛表示,国民养老的股东优势不止体现在负债端,也体现在投资端和养老保障服务方面。“很多人把国民养老的股东优势主要局限于渠道优势,觉得只是‘产品相对好卖’,其实不然。我们的特色和差异化在于,可以和主要商业银行、头部券商、优秀实体企业等股东合力寻找国内优质资产,在养老保障、康养服务等方面综合发挥各自专业优势,更深刻地了解客户、更周到地服务客户,并不断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经营发展的质量。”

“目前资金面的总体平均收益率正在下降,给保险资金的投资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黄涛总结,“希望国民养老通过更长的时间来跟股东形成更好的合作机制,发挥长久期投资、股权结构和社会覆盖面的优势,形成国民养老的经营特色和差异化。”

惠及更多人群 第三支柱养老体系仍需要多层面探索

黄涛表示,第三支柱养老体系建设需要面对的是更多人群的普惠养老问题。对此,保险行业目前的探索还远远不够。

“政策层面,目前我国有每年上限为12000元的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度对个人养老金账户制度做支持,但这还不够。”黄涛指出,“对收入达不到个税起征点的群体而言,免税额度无法起到激励作用,但这样的群体往往面临更大的养老问题,不应该被忽视。”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年末,我国就业人员达7.34亿;《中国统计年鉴2022》结果则显示,我国90%的人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年收入在6万以下,未达到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这意味着,有很大一部分的就业人群收入尚未达到个税起征点,同样会面临养老问题。难点在于,该如何在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中,补充这一部分群体的养老方案?”黄涛表示,“这是一个迫切的问题,我们从多层面开展了探索。”

此前,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在公开演讲中曾详细解读了“我国统筹养老金是否有缺口”、“缺口能否通过个人积累来解决”等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他指出,基于终生财务安全(LFS)的概念测算,在不同平均寿命条件下,退休以后的生活水平仅占退休前收入的70%-80%。“国家统筹安排的养老金是保基本,不会太高,比较大的缺口会较大程度依靠个人养老金加以补充。”周小川认为,首先应当通过理性的测算跟未来的退休者交代清楚,形成合理预期,从而对退休作出合理规划。

“去年以来我们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基于终生财务安全理念建设推出以数字、科技、普惠、可信为重要特征的养老规划服务。”黄涛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应用先进的数字技术,真正帮助老百姓了解自己的收入支出情况变化趋势和可能存在的养老资金缺口,据此及早建立并实施科学的养老计划,保障个人的终生财务安全”。

与此同时,如何设计适合上述群体的普惠型养老保险也具有相当大的难度。黄涛表示,“要相信长期的力量。所谓水滴石穿、积跬步以至千里。年轻时或者手头宽裕时可能每次只积累几百、几千,通过保险年化复利、长期价值投资的优势,就能够有效积累一部分资金,缓解退休后的养老压力。

“这既是一片商业蓝海,也是第三支柱养老体系应该体现的社会责任和公平。”黄涛总结。

在具体的解决方案上,一是可以参考第二支柱,给予鼓励员工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或者为员工建立商业为基础的养老保障的中小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额度。“此外,如何触及更多的人群,如何运用数字化的手段、提高养老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都是值得下一步要重点探索的方向。”黄涛表示。

二是丰富配套产品。“要重点考虑为普通的老百姓去设立产品。”黄涛指出,以新市民人群比较集中的快递行业为例,“例如是否可以每送一单补一毛钱,这部分养老金能够对企业有一部分税收抵扣,这样能够让企业主动起来,此外这种形式也不会对企业造成财务上的刚性负担,根据企业当前的状态可以灵活地选择是否在平台上搭建养老保险,对于员工来说,通过设立个人养老金账户、携带转换也更为便捷。”

三是创新发展商业养老险。黄涛认为,当前,养老已然被广泛讨论、研究的“显性”话题。“保险机构、商业银行、互联网机构等机构均已参与其中。通过不同机构努力形成的合力,市场将会更加完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成本可望得到有效控制,长期价值投资的理念更被认同。”在这个过程中,专业养老保险机构始终要持续提升自身经营管理质量,确保发展可持续。

结合国外个人养老体系建设的经验,黄涛认为,要将第三支柱养老体系做好仍需参考几个方向。一是增强政策层面的引导性。例如,有效打通第二第三支柱,提高参与者——企业、个人,包括服务机构的积极性。二是降低养老保险的投资成本、运营成本等。例如,在宏观层面上做政策调整,对销售养老保险产品占比高的商业银行等给予存款准备金率、监管费率等方面的一定调节。三是提高养老保险的投资收益,给予符合国家中长期战略方向方面的的投资项目支持。四是鼓励支持金融机构提供专业的养老规划咨询服务、鼓励养老保险公司积极拓展养老金方面的投资者教育,尽可能地让个人、企业都真正认识到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重要性,为个人、家庭乃至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好更充分的财富储备。

(作者:孙诗卉,郑嘉意 编辑:李致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