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掀起一场“脑风暴”:60余位院士专家齐聚松山湖,制造重镇如何突围前沿科技?

大湾区观察南方财经全媒体郑康喜,实习生钟瑞瑜 2023-04-21 18:53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康喜 实习生钟瑞瑜 东莞报道

“如果要把这些神经元类型搞清楚,这个研究方向是不是会使得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

“神经系统是很复杂的,我们不能够忽视它的复杂性,这个复杂性是智能的来源,一定要搞清楚原因。”

4月20日,在2023松山湖科学会议一场《从脑科学到类脑人工智能》主题报告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雄里就相关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脑科学被认为是人类科学最后的前沿,是当下全球科技竞争的重要焦点。作为对标香山科学会议、雁栖湖会议的2023松山湖科学会议,集结了杨雄里、蒲慕明、徐宗本、张明杰、赵继宗、程和平等60多位院士专家,围绕“脑科学与类脑技术”主题,展开学术研讨交流,并提出打造人工智能与类脑智能科技与产业创新高地。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源头创新、基础研究,成为我国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必经之路。

这正是松山湖科学城的重要使命。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在2023松山湖科学会议现场了解到,当前,东莞完善的产业链条和制造基础和日渐成熟的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创新生态体系,成为吸引全国院士专家汇聚松山湖,探讨前沿科技、纵论产业未来的重要原因。

“创新生态雨林”加速形成

“我是第一次来东莞,这里给我的直观感受是,科创氛围很足,机遇很大。”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中心主任曾毅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曾毅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类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哲学与伦理。此次从北京到东莞参加2023松山湖科学会议,他带来了一份《脑与心智启发的强人工智能:切要问题与初探》主题报告。在他看来,基础科学的研究,应该着眼长远,引领未来。

“我觉得这次2023松山湖科学会议的亮点,就在于它其实把不同领域的人召集在一起,来探讨交叉性质的学科问题,这个交叉点就是脑科学和人工智能。通过会议,让研究人员更好进行学科融合探索,这也是它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曾毅说。

曾毅表示,创新一定需要科学的引领带动。来到东莞,看到非常积极的一面是,它已经通过类似松山湖科学会议这类科学和产业结合的模式,朝着科学引领的方向迈进。接下来东莞应该重点思考,如何通过高等教育、人才引进等形式,不只从产业角度,更要从科学和人文如何深度融合发展的角度,进行战略规划,这才是实现真正长远的发展。

而作为东莞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自2019年起,东莞便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建松山湖科学城,集聚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一批大装置、大平台,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即将建成,吸引了大批院士和科学家长期在此开展科学研究,为东莞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迄今为止,松山湖已与北大、清华等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30家,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约640家,R&D投入强度达15.28%。松山湖高校有工程科学、材料科学等7个学科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前1%。在引领大湾区基础与应用研究、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孵化企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城建设不断深入,高层次人才在东莞发展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松山湖科学城持续多年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论坛、粤港澳院士峰会、松山湖科学会议、松山湖数学论坛等有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活动和高水平学术会议,仅院士峰会便累计邀请了近200多位院士来到东莞,推动了一批高端创新资源集聚落地。

松山湖的背后,体现着东莞在创新生态培育上的“节节高升”。2022年,东莞共有108个项目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比增长47.9%,相比2017年项目数和经费数都取得了五年翻两番的显著成效。近年来,东莞共有各类人才平台1531个,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1062个,集聚基础研究人才近万人。

目前,脑科学与类脑研讨已成为当前国际科技前沿的热点范畴,被各国视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引领新科技的变革引擎。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陈志杰介绍,今年是松山湖科学会议第一次独立办会,松山湖科学城便前瞻性地提出关注脑科学与类脑技术,并且提出打造人工智能与类脑智能科技与产业创新高地,这足以说明松山湖科学城是一座科学和科技产业之城。

陈志杰表示,打造松山湖科学会议的目的,是为科学家们搭建前沿科学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同时凸显湾区特色,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这是推动松山湖科学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学城的具体实践。不难发现,透过本次会议,将有越来越多的高端创新资源正向松山湖科学城集聚,东莞科技创新的生态雨林加速形成。

探路人工智能产学研落地

在当下全球科技竞争进入白热化的时期,科技创新无法孤立存在,其成果要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将科技创新转化成产品或者技术服务产业,创新才更有价值,而这正是东莞在大湾区城市中的优势所在。

中山大学医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恩迈生物创始人刘迎芳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此前他和团队在广州做基础研究,非常希望能够在东莞松山湖建立研究院。“我们基础研究,势必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在东莞正好合适。下一步我们会继续和松山湖科学城保持沟通,让相关应用能够在这里落地。”

东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东莞拥有完备的产业基础,超20万家工业企业、1.2万家规上工业企业等组成的先进制造体系,近年来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上的水平持续提高。

以松山湖为例,目前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终端产业基础扎实,华为等科技型龙头企业在这里蓬勃发展,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科技等领域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步完善。

在2023松山湖科学会议期间,松山湖提出要打造类脑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及产业新高地。今年以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世界掀起了一波巨浪,在该领域暂未起势的东莞,要如何发展人工智能产业?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发现,大部分院士和专家学者都认为,东莞要做好人工智能产学研落地,首先务必要在人才、技术上先人一步,发挥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在大科学装置、科研人才上的优势,加快基础研究上的引领步伐,布局未来科学。

“产业很重要,但如果想要有长期的、可持续的产业发展,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更加重要。”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张明杰认为。

鹏城实验室副主任、教授石光明的团队此前便和东莞企业有合作。他建议,东莞要储备更多人才,以即将到来的强人工智能为东莞制造业赋能。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杰出校长讲座教授、未来智联网络研究院院长崔曙光认为,东莞应吸引深圳、广州的优势平台入驻东莞,如建设分院、创新中心,可助力东莞在短期内聚集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力量。“具体而言,东莞应优化政策,找出细分赛道的优势,形成差异化竞争,从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等方面予以推进,缺一不可。”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了解到,2022年,东莞人工智能产业规上企业营业收入约996亿元。从细分领域来看,可穿戴智能设备制造、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其他智能消费设备制造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领域规上企业营业收入约757亿元,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从增速看,应用软件开发领域规上企业营收同比增长约6.8倍,可穿戴智能设备制造领域规上企业营收同比增长约2.2倍,东莞人工智能产业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对于松山湖科学城发展人工智能与类脑智能科技产业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所长、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王立平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建议东莞借助自己已具备的科技设施条件,从需求端出发,布局脑科学源头创新。同时基于城市产业与科技战略布局,吸引人才,努力做好创新资源聚集。

对于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王立平认为,大家都期待着东莞可以从产业端和需求端出发,了解行业发展痛点、堵点,布局源头,真正解决基础性共性技术问题与科学问题,实现相关产业的突破与高质量发展,同时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新机制。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郑康喜,实习生钟瑞瑜 编辑:于长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