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引力”何在?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冯玉怡 珠海报道
2023-05-15 20:07

纵观全省,此次珠海常住人口承压增长,是偶然还是有迹可循?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冯玉怡  珠海报道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大家重新聚焦人口问题。种种迹象表明,外来人口正在强劲回流。尤以珠海最为亮眼,常住人口呈现正增长。

2022年,珠海常住人口247.72万人,比2021年末增加1.05万人,同比增长0.43%,自然增长人口1.50万人。

事实上,珠海的人口一直被低估。尽管面对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极强的人口“虹吸”,珠海仍表现出不俗的人口竞争力。近些年,珠海的人口保持高位增长。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189.11万人,增加12.57万人,增长7.1%;2019年全市常住人口 202.37万人,增加13.26万人,增长7.0%,珠海的年常住人口增速超过深圳,连续两年位列全省第一,人口增长后发优势明显。

 

2022年,珠海市印发《珠海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珠海常住人口达500万人,达到特大城市级别。

除了看人口增量,更要关注人口结构均衡,这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后劲。

根据珠海市“七普”数据,从性别结构看,全市常住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14.87(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一样,主要受外省流入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影响。

从年龄结构看,全市少儿人口数量和比重回升,占比15.88%;同时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10%,虽远低于全国18.7%,但比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

从知识结构看,珠海是高等院校数量仅次于广州的高校聚集地,每 10 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为25752人;全市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11.46年,均位列全省较前水平。

“小美城市”汇聚人口势能

珠海一直被誉为“小而美”的城市,是广东面积最小的城市,人口基数也较小。

“三年疫情对各地经济发展及人口流动产生较大影响,珠海外来人口减少的幅度能保持在较低区间且最终呈正增长,可见其发展韧性。”珠海科技学院文化理论研究所所长刘云德教授认为,这是多种独特优势叠加的体现。

珠海具有区位优势,毗邻澳门,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创新高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将为珠海带来更多新机遇,城市地位日益凸显;随着珠海的产业政策不断调整优化,近年确立“产业第一”战略部署,拉动了一部分珠海的经济活动人口增加;珠海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全面两孩”生育政策有效发挥作用以及人才引进政策持续优化,都是珠海市人口增长明显提速的因素。

数据显示,珠海GDP从2010年的1202.58亿元增至2022年的4045.45亿元,增长了两倍多,释放出强大的经济活力。2022年,珠海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976元,处于全省较高水平。

“珠海环境优美,空气质量又好,跟北上广深相比,房价和生活成本都比较低,工资水平相比内陆城市普遍要高,所以我选择了来珠海就业。”毕业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王瑞卿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他去年通过校招进入了珠海香洲一家集成电路公司上班,如今已入住公司附近的人才保障房。

珠海是最近几年较早打响“引才大战”的城市之一。2018年,珠海发布《关于实施“珠海英才计划”加快集聚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的若干措施》等人才新政,包括放宽人才落户政策、提供租购房补贴、创业补贴等。

根据《珠海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截至2020年底,全市人才总量约70万人,人才净流入率约6.1%,位居珠三角首位。其中高端人才近6万人,高端人才数量位居全省地级市前列。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14.38万人,排名全省第二。

今年3月1日,《珠海市户籍迁移管理规定》正式印发,珠海入户条件进一步放宽。将原“双五”入户政策,调整为金湾区、斗门区、高新区实行“双二”政策,其他区实行“双二”政策及具有自有房产,为产业发展吸引、集聚、留住人口打好基础。 

产业决定城市兴衰,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聚则人口聚。根据人口迁移“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的基本逻辑,近年珠海一系列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布局发展态势良好,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才吸引力。

近年来,珠海锚定“产业第一 制造业优先”,并提出到2025年迈入工业万亿的目标,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四大主导产业,做强智能家电、装备制造、精细化工三大优势产业,打造“4+3”支柱产业集群体系。

去年,珠海重点推进的重大新材料产业项目——广东高景太阳能50GW大尺寸单晶硅片项目(三期)开工;珠海与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签署项目投资协议,总投资120亿元,完成建设后达到年产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30GWh的产能……

“人口红利+人才红利”双牵引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随着人口竞争日趋激烈,未来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吸纳人口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随着产业转型升级,都市圈或城市群的这些城市将有可能通过扮演大城市的人口分流地来获得常住人口增长。

当前,越来越多大湾区城市间穿透产业、交通、土地、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融合对接,这将为像珠海这样,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创造发展机会。

珠海置身其中,正在整合大湾区资源优势,为自身发展积蓄能量。

产业方面,以集成电路为例,珠海高新区积极与深圳产业对接、支持科技成果到珠海转移转化,探索“深圳总部(窗口)+深珠合作区研发、生产”的发展模式。

交通方面,珠海在整个大湾区的交通网络蓝图已勾勒,北有深中通道、南有港珠澳大桥,而深珠通道将进一步打通珠江口两岸交通,打造深圳上班、珠海居住“一小时都市圈”。

尽管珠海早已通过整体布局“引人”,但其产业人才仍然紧缺。

今年两会,珠海市政协委员林鸿表示,应充分重视和解决珠海产业5.0新空间及其配套服务业用工难问题。应充分利用各大高校、职校的优势资源,鼓励探索珠海“4+3”产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匹配所在地优势产业需求开设专业,全链条参与人才选拔、培养、考核到就业的全过程。

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有效转变,应当成为珠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珠海应从“抢人”到“抢人才”再到“留人育人”,提高人口质量红利的思路转变,注重人口增量,同时,更要高效配置好现有人力资源。

今年初,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我国人口比2021年末减少85万人,为六十年来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现阶段,城市人口已开始从数量扩张期走向质量提升期。

刘云德认为:“随着人口总量逐渐见顶,珠海将会缓慢进入人口争夺的存量博弈时代,这对珠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治理提出更高要求,要留住更多人口转化为户籍人口,这就要求我们要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提升优化医疗、教育、幼托、养老、交通、环境等公共资源。”

(作者:冯玉怡 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