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HK论坛看点前瞻|金融专题论坛:跨境资产管理及绿色金融新机遇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 刘琛 广州报道
自香港与内地全面恢复通关后,为推动粤港两地经贸交流向高水平合作和高质量发展,香港贸发局将于2023年5月24日至6月7日期间在大湾区全力策动首个“粤港合作周”。
其中,5月24日在广州举行的“SmartHK推动高质量发展·香港论坛”大型推广活动,将作为合作周的旗舰活动,推介香港服务新优势。
SmartHK今年以“粤港联动 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并举办一系列专题论坛,包括“大湾区青年企业家峰会”、“金融专题论坛”及“高质量城市发展”,汇集多位知名商界领袖担任演讲嘉宾,为与会者提供最新市场信息及商贸网络,活动并设展览及初创企业提案,辅以商贸配对服务,展示香港的优质服务及创新实力,剖析最新市场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5月24日下午,香港贸发局将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投资推广署、香港金融管理局联手举办“金融专题论坛”。相关领域的专家将就“跨境资产管理及绿色金融”,助力湾区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分享真知灼见。从最新会议日程看,本场论坛直面当下粤港合作的重大机遇,并力图寻求破局之道,可谓看点纷呈。
香港发展家族办公室有独特优势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及资产管理枢纽,香港拥有稳健的银行体系、完善的监管机制和充裕的流动性,一直以来是高资产净值家族设立家族办公室的优选地。
据数据显示,2021年,香港管理相关家族办公室及私人信托客户的资产规模超过1.7万亿港元。香港希望在2025年年底前推动不少于200间家族办公室在港设立或扩展业务。
近期,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也发布多项利好政策,吸引更多家族办公室落户香港,充分体现了香港提升全球财富管理中心竞争力、着力打造家族办公室枢纽城市的决心。
3月24日,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表《有关香港发展家族办公室业务的政策宣言》,向在香港发展全球家族办公室和资产拥有人的生态圈阐明港府的政策立场和措施。5 月 10 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通过了《2022 年税务 ( 修订 ) ( 家族投资控权工具的税务宽减 ) 条例草案》,包括为单一家族办公室在香港管理的具资格家族投资控权工具提供利得税宽减等利好措施。
此外,家族办公室服务的范围除投资外,还包括财务、法律、会计、税务、慈善等多领域的专业服务,需要聘用律师、保险规划师、会计师、基金经理人等。因此,家族办公室业务的拓展还将带动大批专业人才培养。
巩固独特优势,不能只看香港本身,更要从国家发展的全局高度来考虑、布局。
在香港发展家族办公室的过程中,有哪些机遇?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内地机构又可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香港家族办公室如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的发展?在金融专题论坛的“跨境理财及家族办公室”环节,来自政府、银行、投资界、法律界的多位嘉宾将发表真知灼见。
大湾区成绿色金融“新高地”
近年来,大湾区绿色金融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产品服务创新都走在全国前列。一个绿色金融发展高地正在形成。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国家明确表示支持将香港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中心。香港特区政府也相继推出各种利好政策和计划,积极促进绿色金融在香港的发展。
香港是全球领先的绿色金融中心。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曾表示,2022年在香港发行的绿色债务超过800亿美元,比2021年增加约40%。而香港特区政府也通过发行不同货币、不同年期的绿色债券,在国际上建立起市场基准。
此外,自2021年起,深圳市政府和海南省政府相继在香港发行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包括绿色、蓝色及可持续发展债券。香港交易所也分别与广州期货交易所和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建立沟通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大湾区绿色和碳金融发展。
陈茂波还认为,可以把绿色金融和绿色科技结合,把大湾区定位为全球领先的绿色科技和绿色金融中心。它们两者可以相互促进,犹如“双引擎”联动,有利吸引更多国际资金和科技公司落户,加速整个大湾区绿色科技产业的发展,助力国家、亚洲乃至全球各地达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如何担当起“绿色领跑者”?这其中,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联通境内外的绿色和可持续的资金。大湾区内地城市可利用香港作为绿色筹资平台,积极参与绿色债券、绿色贷款、绿色基金等金融服务。香港相对成熟的绿色产品与服务还可进一步辐射至深圳、广州等内地城市,稳步提升当地绿色金融服务水平,共同推动区内产业绿色转型。此外,港股市场已进一步规范成为全球ESG监管最严格的市场之一。在政策要求下,港股上市公司ESG报告的披露水平近年来达到新高,报告结构和内容都趋于完善,这对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那么,香港发展绿色金融还有何优势?在绿色金融方面,如何与大湾区内的企业达成合作实现共赢?ESG如何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增长?在金融论坛的“ESG、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环节,多位嘉宾将围绕绿色金融发展机遇、ESG投资展开交流。
金融专题论坛完整议程如下:
(作者:刘琛 编辑:梁小婵)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