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创新等四大领域,大湾区科学论坛为“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献策

一带一路前沿胡慧茵 2023-05-23 20:07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胡慧茵 广州报道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世界科技创新的新秩序面临重构,对构建“一带一路”创新之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带一路’创新之路的建设仍需要有新的思路。”5月22日,在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的“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主席白春礼谈及科技创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本届大湾区科学论坛主题为“智汇湾区,湾和世界”,聚焦人工智能、纳米科技、高能物理、生物医药与健康、信息与通信、“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重要领域,展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最新进展和广东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

当天“一带一路”分论坛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对新形势下“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科技合作的国际趋势等议题展开讨论。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多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始终保持着强大韧性,持续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截至目前,中国已经同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倡议已然成为了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与此同时,随着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科技创新也发挥着越发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论坛开幕式上,《“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报告——科技创新与科技合作》(以下简称《报告》)发布。而在分论坛上,相关专家对《报告》作了详细说明。《报告》指出,到2035年,“一带一路”科技合作新格局基本形成。《报告》聚焦绿色、健康、数字、创新四大领域,提出前瞻性、针对性的建议,为科学支撑“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厦门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阶段“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全球性的战略,也受到众多国家赞成并参与,下一步需要在深层次上进一步推进,而中国提出的“中国方案”还应该建立在全球的共识之上,才能产生好的效应,进一步提升影响力。

“一带一路”十周年机遇挑战并存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建设可谓是硕果累累。

今年3月,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秦刚曾向外界公布“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的一系列建设成果。秦刚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发起,各方共建,世界共享的优质公共产品,优在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因为优质实用所以广受欢迎,迄今已经吸引了世界上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参与其中。

在“一带一路”朋友圈持续扩大的同时,“一带一路”倡议还助力贸易规模稳步提升。数据显示,十年里,“一带一路”倡议拉动近万亿美元的投资规模,形成了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了42万个工作岗位。海关统计显示,今年前4个月,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4.61万亿元,同比增长16%。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到2030年,“一带一路”有望帮助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从蓝图变成实景,“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已化作各国发展的成效和民生的实惠。随着“一带一路”进入新发展阶段,各国在迎来重要机遇期的同时,挑战也随之出现。

白春礼也在论坛上表示,当前,人类面临的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等共同挑战日趋复杂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白春礼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他表示,科技创新是“一带一路”创新之路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驱动力,也是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影响和改变世界经济版图的重要变革。”

中国日益增强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是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的前提。自2017年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启动以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四个方面展开合作,共同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创新之路。截至2021年末,中国与84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立科技合作关系,支持联合研究项目1118项,累计投入29.9亿元,在农业、新能源、卫生健康等领域启动建设53家联合实验室。

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看来,我们国家在科技引领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我国积累了大量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人才,能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更具借鉴意义的发展经验。”他表示,科技创新在与沿线国家开展国际合作中具有先行优势,科技促进了贸易相通、资金相通、政策相通、民心相通等。陈发虎十分认可国际大科学计划,认为这指导我们从最基本的重要性到包容发展、人才发展,再到科技发展要如何做。

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原司长欧晓理也认为,在当前的百年变局和世界疫情交织叠加的复杂形势下,坚持“一带一路”的核心理念需要对具体策略安排和重点实施路径等做必要的调整。他表示,要在重点方向和重点领域加大经营力度,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驱动力,选择重点领域进行合作。

科技合作如此重要,那具体要如何实施?会上,专家们也给出了相应的方案。

陈发虎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要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括考察,建立海外中心,包括科技项目的合作,降低‘一带一路’在海外的风险。其次,关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比如我国的现代农业节水灌溉,我们在该领域相对周边国家更加发达,也符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再者,要拓展国际合作的空间,梳理沿线国家社会经济情况。目前已经梳理出绿色、健康、创新、数字、人才等重点领域,并根据不同国家的发展特性,进行合作互补。”

健康、绿色、数字等领域是合作重点

“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持续推进。中国正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通过科技创新共同探索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方案。

为发挥科技界的力量,中国科学院设立了“一带一路”创新发展重大咨询项目,以期从科技合作和科技创新方面,支撑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该项目从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多个领域探索新时期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解决方案,并最终形成《“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报告—科技创新与科技合作》。

论坛上,与会专家梳理了当前“一带一路”建设的现状以及面对的主要挑战,并据此提出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建议,为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绿色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绿色丝绸之路的提出,高度契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也顺应了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趋势。但当前,绿色发展仍然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路上所面临的难点之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所务委员徐柏青表示,目前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灾害防治、海洋环境都是绿色发展上制约的重要方面。

“气候变化是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尤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或者国家表现比较突出。”徐柏青表示,在气候变化影响下,重要的科技合作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要加强水生态变化规律与协同管理,特别是亚洲水塔以及中亚大部分生态系统的协调管理,我们要相应做出重要技术的输出,像节水工程、重要农业产业的调整;其次,通过国家公园群建设,跨境地区国家公园群建设,挖掘生态修复或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合作;第三,关于科技合作方面的创新路径,比如调控辐射、调控传导、调控对流等应对机制,国内已经开展了很多研究和实施工程。另外,在政策方面,徐柏青认为还要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际组织和国际计划的对接,这是推动“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的重要抓手。

当前,中国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目前已经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50多份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文件,并与沿线28个国家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

除绿色发展之外,以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数字丝绸之路”也已成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自2017年正式提出建设“数字丝绸之路”以来,中国持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促进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等领域建设,成为疫后经济复苏的新变量。

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表示,我们要借助数字技术的力量,来推动我们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不仅要在国内做,还要和全球国家联合起来,构建数字丝绸之路。

郭华东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若要构筑数字思路,其实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发挥数字技术的力量,“我们的数字经济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我们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数字经济在本国的发展中占了很高的比例。若发展中国家不走向这样一个路径,那么将来的挑战或者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中国持续用数字技术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郭华东向记者表示,去年9月,中国宣布“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数据面向全球开放共享,各国都可以自由使用这些数据,这就是我们国家如何在建设中,利用数字技术为发展中国家服务。

数字经济新业态成为疫后推动经济复苏关键引擎。处于数字经济发展初期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有着迫切的数字发展愿景和动力。据悉,东盟很多国家提出了面向2030年、2035年的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按照世界银行的预测,2025年东盟数字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000亿美元。疫情之下,5G、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新业态新平台兴起,网上购物、远程医疗、在线教育、跨境物流、协同办公等“非接触经济”全面提速,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新发展契机。

疫情之下,健康方面的合作备受关注。打造健康丝绸之路,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提升协同应对能力,将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注入新动力。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汪寿阳表示,当前建设“健康丝绸之路”还面临几方面的挑战:“一是全球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风险显著增大;其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了欠发达地区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第三,是医疗卫生和健康领域科技水平差距巨大。第四,是人才匮乏和资金不足,也制约着卫生健康的合作。”在这种情况下,他强调要进行科学合作和经贸合作。

对于合作方向,汪寿阳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包括应对重大传染病领域、医疗援助领域、先进医疗技术与健康产业发展领域,以及信息化建设与传统医疗合作领域。

展望未来,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要坚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强对话和沟通,深化互信与理解,拓展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胡慧茵 编辑:张星)

胡慧茵

21世纪经济报道海外部记者

长期关注日韩和东南亚等区域的热点时事动态,掌握海外市场一手资讯。邮箱huhy@21jingji.com,欢迎交流及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