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林典驰 深圳报道
大多数情况下,设备制造业都具有较强的周期性特征,扩产周期的时候业绩高增,行业成熟后表现平平。这也意味着掌舵者需要时刻洞悉行业风向,前瞻布局新兴产业,静待行业爆发,穿越行业周期。
2014年,海目星进入“果链”,企业品牌在行业打响,但企业管理者仍然意识到过度依赖单一市场和单一大客户的风险。2015年,海目星管理层敏锐捕捉到锂电池的潜在机会,以自己擅长的激光技术切入锂电池制造中的极耳切割环节。
事实证明,2022年中国锂电企业终于迎来了流动盛宴 ,产业链上下游业绩暴增,海目星也乘东风起势,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1.05亿元,同比增长106.89%。
“当一个产业的中心在中国,围绕着这个中心的激光装备、激光硬件都有巨大的机会。”海目星董事长特助黄健宏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
海目星伴随电池厂成长,业绩迎来高速增长。但企业并不止步于此,其在2020年布局的TOPCon激光一次掺杂设备已开始量产交付,有望成为第二增长曲线。Mini/Micro LED 激光巨量转移设备也已实现50μm内芯片应用需求,静待行业爆发。
电池厂装备要求愈发苛刻,各方装备厂争食蛋糕,海目星是如何不断收获订单的?面对国外激光企业的竞争,中国企业又将怎样突围?带着疑问,在CBIF2023展会上,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了海目星董事长特助黄健宏。
多业务并行打造增长曲线
2020年,海目星登陆科创板,资金弹药得以补充,公司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得益于较早布局新能源装备,公司多年来的努力逐步兑现。2022年海目星实现营业收入41.05亿元,同比增长106.89%;实现归母净利润3.8亿元,同比增加248.45%。
公告披露,海目星主要产品根据应用领域分为五大类别,分别为动力电池激光及自动化设备、3C 消费类电子激光及自动化设备、光伏行业激光及自动化设备、新型显示行业激光及自动化设备和钣金激光切割设备。
其中,动力电池业务2022年实现收入达33.27亿元,占总营收达81%,同比增长199.13%。海目星一季度新签订单约13亿元,同比增长约25%,截至一季度末,在手订单累计约84亿元。在本届CIBF2023展上,黄健宏介绍,海目星主要展出锂电制造中段从涂布到后段的电池Pack的制造设备,包括涂辊分、高速激光制片、高速激光清洗、高速卷绕、高速切叠、方形铝壳电池电芯装配、全自动真空干燥、模组/Pack等装备。
黄健宏介绍,“海目星优势在于装配线上的激光应用,如基础热学、飞行焊接,装配精密度等领域,装配线的速度在国内应该是最高的。”
另外,海目星自2020年便已关注到光伏行业和新型显示的机会,并于2022年推出TOPCon激光一次掺杂设备。该类设备2022年内实现首批交付,2023年春节前实现量产。1月1日至3月31日,公司该类设备订单已超过4亿元。
黄健宏称,海目星是国内第一家量产该设备的公司,今年光伏领域会是订单的重要增长来源。TOPCon电池在未来几年 是主流技术路线,同时海目星也在密切关注HJT和钙钛矿领域技术路线。
新型显示领域预计将在2025年进入元年,公司Mini/Micro LED激光巨量转移设备已实现50μm内芯片应用需求。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氢能等技术路线也有布局。
精进装备工艺细节多
电池制造是一项高度自动化的生产工艺,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面对不断精进电池技术,倒逼海目星提升自身的装备制造能力。
黄健宏介绍,刀片电池若要减薄哪怕0.1毫米的材料,都有可能对焊接的热影响区和密封性产生影响,这就要求装备厂与电池厂共同实验验证。
这仅仅只是海目星为提高生产效率和电池品质做出的一点努力。除此之外,在激光清洗领域,海目星通过激光对极片材料进行表面处理,实现材料气化升华的同时,不损伤基底铜片和铝片,以便让电池厂设计电池时,增加电池容量和充放电速度。
另外,海目星将装备控制系统的私有云化,实现PLC的自动编程和数据管理,这样就算是客户在海外机器参数需要修正,国内团队也可以线上指导。
在电池生产过程中,极耳焊接是电池生产中良率较低的环节,而海目星则是最早采用激光极耳焊接技术的装备厂之一。
“海目星用激光模切替代了传统五金切割,激光切割的速度从原来的30m/min,提升到120m/min,实验室还在研发200m/min的技术。” 黄健宏介绍。
这其中的难点在于,激光并非是直线切割,而是如长城垛口一样曲折延伸,在拐弯拐角的同时实现动态切割。另一方面,电池的铜箔铝箔越来越薄,控制集流体的张力也是一大挑战,集流体表面涂布厚薄各异,保证对齐度也很关键,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后续叠片和卷绕环节。
黄健宏谈到,综合多项工艺难点,是对海目星设计设备的考验,其不断寻找之间的关联度,并运用基础科学打造成理论化的公式,实现智能制造。
中国激光企业应用极具创造力
正是锂电池需求快速爆发,为锂电装备制造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在黄健宏看来,锂电装备这几年会进入大浪淘沙的局面,小型装备厂在质量上创新上缺少能力的将比较被动,电池厂追求质量和性能提升,有研发能力的装备制造公司,将发展长期向好。
2022年年报显示,海目星全年研发投入4.15亿元,同比增长162.91%。2022年度完成34个项目研究,截止披露日仍有56个项目在研,研发人员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79.45%。
相较于欧美地区的激光加工工业传统强国,中国激光产业的发展时间较短,激光加工设备的技术水平及覆盖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距离。
黄健宏表示,光纤激光器等硬件正在与国外水平拉齐,包括海目星部分产品,与国外仍然有差距,这些需要时间积累。但是,中国有着大量的工业应用场景,激光装备企业在应用方面都非常有创造力,这一点不比外国企业差。
黄健宏分析,锂电、光伏等新兴产业集聚中国,国外没有试验的机会,这是因为很多材料都是保密的,不能相互流通。这就好比海目星要成为苹果的激光设备供应商,就得在美国加州建立实验室。
事实上,外资企业的工业应用能力优于中国企业,如果在中国建实验室,外资企业与中国企业水平旗鼓相当。但是,从实验室再到商业落地,这就不光是激光工艺的问题,而是涉及光、机、电、软等细节控制,都是要在实际应用场景解决。
所以当一个产业的中心在中国,围绕着这个中心的激光装备、激光硬件都有巨大的机会。这背后的根本逻辑是中国企业的创新和生产规模化,带来了产品迭代的需求。“谁能把本土化做好,谁就能拥有当地的市场”。
(作者:林典驰 编辑:孙超逸)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