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惧艰险永向前、不畏天涯常上路、不怕人生终为客、不肯平庸枉作宾。
5月20日,由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指导,惠阳区人民政府主办,惠阳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广东省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承办的品读惠阳“四大名著”系列活动之名人文化专场论坛(以下简称“名人专场”)在惠州市惠阳区举办,来自政府机关、高等院校、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的专家领导、文化作家、青年学者、企业代表共约200人齐聚一堂,围绕名人文旅的热点、难点、痛点,探索惠阳文旅融合新路径。
论坛现场,香港凤凰卫视高级策划、主持人、评论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李可染画院理事长王鲁湘作《从叶亚来看客家文化精神》主题演讲,他认为叶亚来在吉隆坡打拼成功,离不开勇、仁、义、智、信、忠、孝,这体现了不惧艰险永向前、不畏天涯常上路、不怕人生终为客、不肯平庸枉作宾的客家文化精神。以下为演讲实录(精简):
惠阳这片土地英杰辈出,孕育了二叶(叶挺、叶亚来)、二邓(邓承修、邓仲元)等众多著名人物,其中叶姓发源于河南南阳,从楚国开始叶姓家族就十分显赫,后因历史原因南迁到嘉善、再到归善,即今日的惠阳,再后来,许多叶姓人士飘洋过海,叶姓家族在世界各地繁衍、日渐壮大。在某种意义上,叶亚来故居和叶挺故居呈现的是一个波澜壮阔的人类迁徙的画面。
我去过马来西亚的很多城市,其中吉隆坡华人公墓给我带来的震撼无以言表,从明代至今,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侨长眠在那里,公墓规模之大,漫山遍野望不到尽头。我想,在奔赴马来西亚南洋开拓生存空间之初,他们只想着挣点钱、娶老婆、盖房子、买田地,没想过会葬身在异乡他国,但最终很多人在那扎根、繁衍、长眠。我们都知道,很多华侨在海外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甚至开始参政,今时今日,没有了所谓的双重国籍,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已经属于所在国的民族了。
叶亚来出身贫寒,年少即替人放牛,经过两年私塾教育,叶亚来学会了识字、记账的本领,正是“再穷也要让子弟念点书”这样一个难能可贵的客家传统,在某种意义上成就了叶亚来。今年4月,我携摄制团队在惠阳进行拍摄,在叶亚来主题展示馆见到了一张老照片,照片上,叶亚来身穿朝服与各族领袖合影留念。对于贫苦出身的叶亚来而言,两年私塾教育对他后来成为华人领袖、吉隆坡行政长官并且在各种族之间进行斡旋起到关键作用。
叶亚来原名叶茂兰,这个颇具雅气的名字被记录于族谱,但世人更多记住的是“叶亚来”这个名字。“亚来”是什么意思呢?“亚”在本地方言里等同于“阿”,“阿来”意为一召唤就过来,过来就能干活、能干事,这意味着年长的人、辈分高的人都可以对叶亚来呼来唤去,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叶亚来的低调、谦卑和与人为善。
年仅17岁的叶亚来跟着族人飘洋过海来到异国他乡,一开始帮衬长辈处理家族事务,后来找到一份保安的工作。当时在吉隆坡活动的除有英国殖民者、马来人外,印度人也有相当的势力,人们来到这里并不是为了和平共处,而是为了淘金、种橡胶、挖锡矿,发了财就走人,导致当地社会秩序非常混乱。我们华人把家族生活的秩序、观念带到马来西亚,叶亚来则根据中国文化尤其是客家的家族文化对多种族混居社会进行治理并取得神效,马来西亚土著政权的领导和英国的殖民者都对他心服口服,甚至得到了清朝政府的认可,这是一件令人称奇的事情。叶亚来不仅是清政府任命的官员,是马来西亚苏丹任命的甲必丹,也是英国殖民机构认可的行政指挥官,得到了不同文化的、种族、阶级的普遍认可,这种能力背后是什么样的精神在作支撑?我想应该是不惧艰险永向前、不畏天涯常上路、不怕人生终为客、不肯平庸枉作宾的客家文化精神。
叶亚来不畏惊涛骇浪、漂泊数月才抵达马来西亚,在决定下海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所以我们在叶亚来身上看见的第一个宝贵品质就是“勇”。千年以来,客家人与自然、社会做出各种各样的斗争,我认为“勇”对客家人来说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品质,是不论男女老少的客家必备品质,客家人身上最具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能解释为什么中国近现代重大革命事件、革命人物不少都与客家人有关。
真正的勇士不是光有勇敢、低头蛮干、视人命为草芥的,而应该是宅心仁厚的。叶亚来身上具有热心公务、乐于助人的品质,哪家有困难,他都愿意提供帮助。正因为“仁义”,人们才会信任、才会拥戴他。没有这一份义薄云天的情怀,华人也好、英国人也好、马来西亚人也好,不会将这份沉甸甸的使命托付于他。
抵达马来西亚后,叶亚来首要克服的是语言问题。一要学习马来语,和苏丹、马来人打交道;二要学习英语,和英国殖民者、东印度公司交涉;与华人交流,会说一门客家话远远不够,因为当地还有不少来自海南、福建等地的华人,所以叶亚来必然具有超凡的语言禀赋、高超的施政能力和管理智慧,才能够周到、细致地周旋于这么多民族、人群之间,公平、公正地处理具体的事务和纠纷。
叶亚来以“诚信”实现了取信于民、取信于社会、取信于各个不同的种族和利益集团的目标,最终做好了行政官的角色。此外,作为孤悬海外的朝廷命官,叶亚来身上具有对国家强烈的忠诚。叶姓家族坚守孝道,在四十多年的人生旅途中叶亚来对众多亲友施以援手,在他去世以后,他的族人十分感念,后世都在凭吊、怀念他。
客家人永远在路上,几千年来客家人积极寻找新的栖息地,开拓建设更美好的理想家园,体现了客家人永不停歇、不惧艰险的开拓精神。如果用儒家价值观来进一步解说客家人为何称作“客”,我想不仅是因为空间上的反复迁徙,更是出于一种客家文化精神,人降临于世即是“客”,生命是唯一且短暂的,我们从这个角度观察叶亚来的短暂一生、观察许许多多客家杰出人物的人生可以发现,其实客家人的千年迁徙,是某种意义上在共同实践如何让短暂的人生旅途更充实、更辉煌、更有意义、更有价值这一伟大命题。
实录整理:史东宁
(作者:南方文交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