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王俊 北京报道
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严重侵犯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冲击道德底线,社会深恶痛绝。为进一步落实好修订后的刑法、未成年人“两法”,以“零容忍”的态度从严惩处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行为,5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强奸、猥亵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
《解释》对教师、监护人等特殊职责人员性侵未成年人,侵害农村留守女童、精神发育迟滞的被害人,以及利用网络裸聊、索要裸照,利用网络散布性侵害视频等社会关注问题,进行了回应。
特殊职责人员利用优势地位迫使与被害人发生性关系 以强奸论处
“从严惩处”是《解释》非常鲜明的特点。
《解释》明确了奸淫幼女适用较重从重处罚幅度的情形。第一条针对刑法规定的“奸淫幼女从重处罚”,列举了六项应当适用“较重的从重处罚幅度”的情形,包括采用暴力、胁迫等手段实施奸淫的,侵入住宅、学生集体宿舍实施奸淫的,对农村留守女童、严重残疾或者精神发育迟滞的被害人实施奸淫等等。此外,《解释》还明确,强奸、猥亵未成年人的成年被告人认罪认罚,应当从严把握是否从宽处罚及从宽幅度。
针对司法实践中危害严重、应予严惩的突出情形,作出加重处罚或者适用较重的从重处罚幅度的规定。对刑法中“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情节恶劣”情节如何适用,非法拘禁或者利用毒品诱骗、控制被害人等,属于“情节恶劣”,应当加重处罚。
值得注意的是,对负有照护职责人员,《解释》也有了细致的规定,明确负有照护职责人员性侵罪的加重处罚情节:对未成年女性负有特殊职责的人员,利用优势地位或者被害人孤立无援的境地,迫使被害人与其发生性关系的,以法定刑较重的强奸罪定罪处罚,以依法、准确、有力惩处犯罪。
最高法审判委员会委员、刑一庭庭长何莉解释称,对于特殊职责人员利用对未成年人的优势地位,或者被害人孤立无援的境地,迫使被害人发生性关系的,实质是违背被害人意志的非自愿行为,对行为人不能认定为负有照护职责人员性侵罪,而应认定为强奸罪。例如,父母威胁不给生活费甚至赶出家门、医生威胁不给予恰当治疗、老师威胁不予考试通过、教练威胁不给予上场比赛机会等,胁迫未成年女性发生性关系的,就应该认定为违背被害人意志,构成强奸罪。《解释》对这种情形作了明确规定,以避免轻纵犯罪、确保罪刑均衡。
拍摄奸淫、猥亵过程以此胁迫被害人的 加重处罚
“随着犯罪形势的发展变化,执法司法面临日益复杂的情况。性侵害犯罪被害人日趋低龄化,隔空猥亵、网络性引诱等新型犯罪层出不穷。”最高检第九检察厅厅长那艳芳表示。
何莉表示,当前,有的犯罪分子利用网络胁迫、诱骗未成年人进行裸聊,索要裸照、视频,继而在线下进行性侵害,甚至利用网络散布性侵害的视频、照片,犯罪线上、线下交织,危害很大。
针对这种情况,《解释》明确,对胁迫或者诱骗未成年人通过网络视频聊天,或者发送视频、照片等方式,暴露身体隐私部位或者实施淫秽行为的,依照猥亵犯罪处罚;对拍摄奸淫、猥亵过程或者被害人身体隐私部位,以此胁迫对被害人实施强奸、猥亵,或者致使影像资料向多人传播、暴露被害人身份的,应当依法加重处罚,回应信息网络时代未成年人保护的新问题。
记者注意到,就在两天前,最高法对三名强奸未成年人的罪犯依法执行死刑,在这三个案件中,犯罪分子均是通过网络聊天的手段,专门挑选小学或初中女生作为侵害对象。
未成年人受性侵后主张精神心理治疗费用 应支持
《解释》规定未成年人受到性侵害后主张精神心理治疗和康复费用的,可以支持。
何莉在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精神伤害是性侵害犯罪的主要危害后果之一,但这一点以往容易被忽视。未成年人身心发育不成熟,受到性侵害后,一些被害人出现精神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疾病,如果不能及时治疗,会对未成年人成长和学习、生活造成长期负面影响,危害很大。
《解释》明确了未成年人受到性侵害后可以主张民事赔偿的范围,并将未成年人进行精神心理治疗和康复所需的相关费用,明确为可依法获得支持的物质损失,有助于未成年人及时获得足够赔偿进行医疗诊治,早日走出被害阴影,回归正常生活。
同时,《解释》要求,主张上述赔偿,应当有鉴定意见、医疗诊断书等证明需要进行精神心理治疗和康复,目的是既要保证确有医疗诊治需要的被害人得到及时救治,又能使赔偿数额的认定有相应事实证据支持。“鉴于精神心理治疗和康复具有专业性、复杂性,希望各地司法机关、案件当事人和社会各界准确理解该规定的精神,使有医疗诊治需要的被害人及时诊治、依法维权,让未成年被害人切实感受到司法关爱,让全社会更加关注被害人精神心理健康。”何莉指出。
(作者:王俊 编辑:诸未静)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