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国家水网建设,提升流域防洪减灾能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李莎 北京报道
2023-05-26 19:03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 北京报道 国家水网是国家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5月26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统筹解决好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问题,需要以自然河湖为基础、引调排水工程为通道、调蓄工程为结点、智慧调控为手段,加快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

日前,《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后简称“《规划纲要》”)印发,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水网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其建设目标是到2035年,基本形成国家水网总体格局,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逐步建成,省市县水网基本完善,构建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

加快建设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国家水网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由于我国水问题的复杂性和治水的艰巨性,与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基础设施体系要求相比,水利工程体系还存在系统性不强、标准不够高、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国家水网总体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重点聚焦国家水网工程布局、工程结构、工程功能和工程系统集成四个方面,加快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做好《规划纲要》具体贯彻落实工作。

在国家水网工程布局方面,根据我国自然地理格局、江河流域水系分布、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以及河湖水系连通情况,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逐步形成国家水网“一张网”,促进水资源和人口经济布局相均衡,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国家水网工程结构方面,主要完善水资源配置和供水保障体系、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和流域防洪减灾体系。

在国家水网工程功能方面,要加强水网统一调度和水工程联合调度,全面发挥国家水网行蓄洪水、排水输沙、供水灌溉、内河航运、水力发电、维护生态等多种功能,着力提升工程整体效能和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效益,以此来系统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相关问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

在国家水网工程系统集成方面,要加强水网数字化建设,完善水网监测体系,提升调度智能化水平,实现物理水网和数字水网深度交互融合。推动各类水利工程逐步由点向网、由分散向系统发展。加强河湖水系和人工基础设施融合发展,提高水资源调配能力和供水保障程度,促进洪水资源化利用。加强水利与农业、能源、交通、生态等相关产业都能够实现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国家水网与其他基础设施网络紧密衔接。

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

提升流域防洪减灾能力是国家水网的重要功能之一。我国水旱灾害频发,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易受流域性洪水、强台风等冲击,中西部地区易受强降雨、山洪灾害等威胁,400毫米降水线西侧区域大多干旱缺水、生态脆弱。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对安全水网建设提出新要求。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我国七大流域基本形成了以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为主要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但现在流域防洪减灾体系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的流域洪水“蓄”和“排”的能力还不高,监测预警体系不完善。

张祥伟介绍,在国家水网建设中完善防洪工程体系,主要从以下四方面着力。

一是增强洪水调蓄能力。目前部分流域规划确定的防洪控制性枢纽尚未全部建成,洪水调蓄能力还不足。一方面,水利部将加快黄河流域东庄、珠江流域大藤峡等一批在建防洪骨干水库实施进度,尽早建成发挥效益;另一方面,积极推进黄河流域古贤、黑山峡等一批拟建的控制性水库尽早开工建设。同时,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尽快恢复水库功能,加强水库群联合调度,全面增强流域洪水的调控能力。

二是提高河道泄洪能力。目前我国已建成1—5级堤防33.1万公里,但部分堤防不达标。下一步水利部将全面推进大江大河大湖堤防达标建设,特别是紧盯大江大河大湖不达标的重要堤段,开展达标建设三年提升行动,加强大江大河的河道整治,保持河道畅通和河势稳定。同时,加快实施中小河流系统治理,减轻河道淤积萎缩,恢复河道行洪能力。

三是确保蓄滞洪区功能。蓄滞洪区是流域防洪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水利部将根据流域洪水出路安排,对98处国家蓄滞洪区进行全面梳理,逐一建档立卡、明确建设管理目标任务、开展安全运用分析评价,加快建设,强化管理,及时有效发挥分蓄洪水的作用。

四是提升流域防洪智慧化水平。即加快构建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情预报监测“三道防线”,建设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的智慧化防洪调度体系。同时,完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和“叫应”机制,及时消除风险隐患。

(作者:李莎 编辑:张星)

李莎

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