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高企数7年增长超11倍,科技自立自强助力佛山制造业“当起家、当好家”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吴蓉 佛山报道
作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个关键变量,科技创新已然成为各国参与国际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在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的过程中,国内城市纷纷寻求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等各角度突破,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在5月30日佛山市举行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座谈会上,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注意到,佛山这座传统的制造业城市也正在积极导入国家、省重大创新资源,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不仅政府牵头高标准规划建设了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加快科技型产业集聚园区建设,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企业、个人也积极唱主角、挑大梁。
据统计,佛山拥有的国家高企数量从2015年717家增加到2022年8700多家,增长11倍多;累计引进全职院士3人,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超226万人,约占总人口的24%。
科技正在让佛山这座制造业重镇“当起家”、“当好家”,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成为佛山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强支撑。
佛山科技创新紧扣“制造业”主题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上取得更大进展。
作为我国知名的制造业大市,佛山产业集群化特征明显,丰富的产业门类和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为佛山的科技创新赋予了“制造业”基因,也成为佛山科技工作者科研的起点。
从当天座谈会上多位科技工作者的分享来看,扎根佛山以来,他们紧扣“制造业”这一主题,一方面聚焦高端装备制造、工业机器人、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进行科技研发和创新突破,另一方面也努力推动泛家居产业整体升级,认真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
比如广东奥素液芯微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马汉斌,其所掌握的核心技术是利用大面积薄膜电子制造工艺、先进阵列式半导体芯片数字微流控系统开发及整机集成,可实现单个微生物、单细胞、乃至单分子水平并行高通量筛选、检测和功能发现等硬核需求,是生物芯片这项技术在全球的创新主导企业。
扎根佛山后,他希望能够聚集并带领产业链上游的供应商、中游的制造商以及下游的市场营销合作商来到佛山,在佛山发展出高端生命科学仪器创新产业集群。
佛山市欧神诺陶瓷有限公司研究院经理、省工程研发中心主任、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负责人柯善军和广东佛山市陶瓷研究所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斌则分别带领团队深耕陶瓷这一传统行业,让老行业焕发新活力。
依托佛山仙湖实验室,通过产研结合,柯善军团队成功突破了建筑陶瓷“零碳”燃烧技术,2022年全球首块零碳氨燃料烧制的绿色瓷砖成功在欧神诺出炉,一举攻克陶瓷行业的世界性问题;冯斌则主导实施了一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领域的前瞻性、关键性、突出性难题的技术攻关和创新研究,相继开发了耐磨氧化铝陶瓷、多孔陶瓷、碳化硅制品、高性能磁性材料等产品,成功应用在建筑陶瓷、卫生陶瓷、锂电光伏新能源材料加工、高端铸造、通讯通信、智能制造等领域。
不仅如此,冯斌还带领佛山市陶瓷学会借助佛山市科协的力量,在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科创中国的建设中充分发挥技术服务作用,解决了多个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佛山是一个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优越的营商环境和研发创新环境有利于孕育更多的人才,也有利于科技工作者创业与创新。”冯斌谈到,陶瓷行业是传统行业,也是佛山的重要产业,在国内外严峻形势的影响下,面临着重新洗牌以及如何转型升级的问题,更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迎接挑战,勇于创新。
“作为企业科研工作者,首先要敢于开辟新领域,努力在独创上下功夫,打造科技创新的独特优势。其次要加大创新力度,努力实现更多的从0到1的突破,从源头上解决关键技术和卡脖子问题。最后积极构建政产学研协同攻关模式,依托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科研项目,带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相互促进,推动科技成果取得更大的突破。”柯善军如是呼吁。
科技投入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虽然近年来,佛山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但与此同时,佛山的科技创新整体水平仍然不高,自主创新能力总体偏弱,新兴产业引领作用不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有待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不足。
针对这些短板,科技工作者们也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具体建议。
在乌克兰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林至高分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工程师王博伟看来,佛山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得有高水平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和技术成果,必须要有两个保障:一是保障与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科技投入;二是保障与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科技工作者的数量和质量。但这正是佛山科研目前的短板。
他认为,过去20年,我国科研投入增长速度位列全球第二名,仅次于美国。但在基础研发和应用研发分别占总的科研投资的比例上,我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作为经济大市,佛山的基础研究占科研投入比例仅有1.1%,应用研究占科研投入比例约4.8%,均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在全球城市中处于相对落后、亟需转变的地步。
在其看来,佛山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活动正是佛山重视科技工作质量、重视科技工作者质量的具体体现,未来佛山仍需保障与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科技投入,保障科技工作者的数量和质量。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他谈到,结合当前国内外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必须要把“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个要素全部打通,由政府主导创环境、企业主体强创新、学科人才激活力、科技研发出成果、金融配套强保障、中介服务提效率、成果转化增效益。
但他同时也提醒,这七要素之间也存在着“语言不通”的障碍,建议各级各类研发机构和平台之间加强分工合作。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企业的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其技术成熟度,达到企业可以低成本、低风险地转化,并实现较高收益的程度。
而在科技人才的培养方面,中国科学院院士、季华实验室研究员叶恒强也谈及,目前教育与科技两条系统在人才培养方面是不同的机制,没能充分释放实验室这类集聚了一流科创资源的科创平台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建议打通两套系统之间的壁垒,让青年人才的培养途径更加多元化。据其透露,为了让季华实验室永葆科创活力,目前季华实验室正在探索与复旦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学生。
针对未来科研方向,冯斌建议,抓住大湾区的建设时机,抓住国家在高质量发展锂电、光伏等新能源及半导体行业蓬勃发展的契机,在新能源、半导体行业抢占先机,实现产业高质量和可持续的发展。
“科技工作者们的建议也是佛山接下来要共同努力的方向,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佛山深入推进‘制造业当家’息息相关。”佛山市委常委丁锡丰表示,佛山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形成高端科创人才聚集效应。
与此同时,他也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点亮精神火炬”, 践行科学家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勇于创新争先。
(作者:吴蓉 编辑:李振)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