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蓄势谋变:东进南拓向世界,空间战略跃升牵引高质量发展

大湾区观察梁施婷 2023-06-01 11:25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梁施婷 广州报道

当地区生产总值已接近3万亿元,人均GDP破15万元时,广州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如何加强建设治理,完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成果,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发展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这是广州在近日举行的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提出的12问之一。

广州尝试做答。在5月31日举行的“高质量发展·看规划”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姜莉表示,广州将通过着力谋划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创策源地,优化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品质,增强高端要素资源配置功能,加速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核心集聚地,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标杆。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留意到,发布会特别邀请广州南沙开发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作介绍。从参加发布会的代表隐约释放出一些信号:向东,黄埔和增城将是广州带动粤东,联动华东、畅达欧亚的重要枢纽,成为产业能级提升的重要增量;向南,南沙作为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的“双核”之一,牵引着广州面向世界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从项目的导入来看,今年一季度,黄埔、增城分别完成以386.5亿元和247.2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南沙区开工项目达到33个,总投资803亿元。重大项目投资落地背后,广州加速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

姜莉表示,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从项目用地、土地储备、精准供应、城乡统筹等方面强化要素支撑,保障高质量发展项目落地。

向东向南,双轮驱动

“东部枢纽承载着我市辐射带动粤东,联动华东、畅达欧亚,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好支撑大湾区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使命,是广州参与湾区内湾竞合、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同时也是提升广州国家中心城市能级的重大举措。”广州市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总规划师、一级调研员张越飞表示。

随着今年9月30日广汕高铁即将开通,增城将正式驶入“高铁时代”,同时也将开启东部作为综合立体交通枢纽的新篇章。

根据规划,东部枢纽将建设国铁、城际、地铁“三铁合一”“零换乘”枢纽,构建4条国铁、4条城际、15条地铁的轨道网,打造8条高速、14条快速路的高快速道路体系。

其中,新塘站城市航站楼将实现“一站双港”30分钟直达白云、宝安两大国际机场。规划建设的增莞番高速、增莞大道、东江大道南延线和新槎大桥等跨江通道将强化与东莞互联互通。

张越飞表示,东部枢纽将重点发展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都市消费工业三大支柱产业,核心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引进金融、科技、会展、商贸服务等领域的企业总部入驻,打造广州东部CBD,预计到2035年东部枢纽地区工业总产值将达2.5万亿元。

如今,东部枢纽规划横跨黄埔到增城南部,坐落着广州开发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广州科教城、增城开发区等省级乃至国家级重大平台。

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发建设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郑勇透露,目前知识城在建的项目超过230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4000亿元。

“中新知识城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打造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集群。”郑勇介绍,目前百济神州、粤芯半导体和小鹏汽车等高端制造业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未来知识城将建成亚洲一流的生物制药园区,打造全国集成电路第三极核心承载区,建成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的整车制造基地。

广州向东推进的同时,也在加速向南拓展。广州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要优化形成“一廊一带、双核五极”的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结构。“双核”之一就是南沙新区。

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王世福看来,南沙成为与中心城区交相辉映的未来城市新中心,是颇具战略意义的举措,“双核”强心战略是大湾区时代广州从“大广州”到“强广州”的关键谋划。

广州南沙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吴超表示,当前南沙正统筹布局农业、生态、城镇等功能空间,优化组团式空间格局,努力打造展现新时代新气象的广州城市“新核心”。

规划以南沙站、南沙邮轮母港、庆盛站为三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广珠澳高铁、南中珠城际、地铁22号线南延线、深中通道南沙支线、狮子洋通道等重大交通设施,完善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

“明珠湾对标纽约曼哈顿,集聚高能级资源要素,打造大湾区中央商务区、世界级滨海中央活力区。”吴超说,明珠湾区将推进全省首个未来城市建设试点,根据规划,绿色建筑将达100%,其中公共建筑100%达到二星以上标准,力争2035年率先建成零碳中央商务区。

同时,南沙也将深化广州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机制,借鉴港澳城市规划设计标准,探索“国际标准、中国特色”的规划设计模式。

做强城市能级,打造全球科创策源地

一季度,白云机场、广州南站客运量位居全国第一;国际性大型展会重启,广交会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平台,今年一期的参展企业、面积创下历史新高。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省会城市,正充分发挥枢纽地位作用,推动国内国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资源要素加速在这里集聚,并源源不断地辐射到全省乃至全国。

姜莉介绍,广州正深入落实大湾区规划纲要,高标准规划建设广中珠澳高铁、莲花山过江通道等项目,规划2000公里城市轨道网络,打造“湾区1小时交通圈”和“邻穗1小时通勤圈”。同时,通过空、港、铁立体布局建设通达全球的“12小时航空交通圈”、国际航运中心、打造世界级铁路枢纽,全面提升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能级。

举一纲而万目张。越织越密的交通网络也为广州跃升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创策源地注入动力。

2020年,《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获得了国务院的批复,明确知识城建设国家知识中心的战略目标。其中,知识城规划建设科教创新园,形成“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生产应用”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目前,知识城已落成航空轮胎大科学装置、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中心等科创平台41个,引进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等一批大院大所,现有国家级博士和博士后工作站分站9个,占全市近三分之一。

郑勇介绍,知识城深度对接新加坡的科技创新资源,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共建高水平研究院所。目前,知识城深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引进中国汽车知识产权运用促进中心等100余家知识产权专业机构,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的年专利审查量已超20万件、占全国近五分之一。

目前,东部枢纽已经形成了汽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产业集群,成为广州先进制造的高地。从去年的数据看,黄埔和增城的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60%—70%。今年,广州24个重大发展平台也主要集中在广州东部地区。

姜莉表示,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全面梳理了今年1722个“攻城拔寨”项目,做实做细规划资源要素保障,同时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统筹划定工业产业区块,强化工业用地保障,优化土地供应结构。2023年,广州计划供应土地32平方公里,重点解决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用地需求,着力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过去近三年,广州获批用地124平方公里,安排用地指标13万亩,储备土地75平方公里,保障机场三期扩建、东部公铁联运枢纽、小鹏汽车智造产业园、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分校、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交易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

“广州不仅仅要成为中国南方的战略枢纽和支点,联通内外,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构建,更应该在贸易、规则制定、经贸合作等方面,更深刻地参与到国际分工中,发挥枢纽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涛认为,一系列规划和改革背后,透露出广州正以产业创新为重点,加速拓展创新链条,发挥产业体系齐全的优势,让更多原始创新、基础领域的研究可以实现在粤港澳大湾区框架下的多地合作。

站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广州正再次解答如何通过科学战略规划,推动“3+5+X”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链集群发展、做好新一轮重大生产力布局的课题。

(作者:梁施婷 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