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信基金陈正宪:长时间周期养老 给幸福加点料

21惠养老见习记者黎雨辰 2023-06-01 12:39

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黎雨辰 北京报道

“个人养老金产品首先需要具备对抗通货膨胀的能力,其次还应该适应不同客户的特征和风险偏好。”在5月30日举办的21世纪经济报道“21惠养老·破解个人养老金制度下的资产管理机构养老业务新挑战”闭门研讨会上,建信基金总裁特别助理陈正宪如是建议道。

陈正宪指出,养老是兼具政治性、人民性和专业性的国之大计,也是建行高度重视的金融战略。基金管理人管好投资者的“养老钱”,不能停留在搬运国外经验,更需要务实探索,使资产配置根植国内权益市场特征与投资者需求。

资产配置的“二重考量”

中国正面临“老龄化加速、社会养老负担重”两大难题。统计显示,未来30年,中国每3人中就有1人将达到退休年纪,平均每1.67个年轻人就要抚养1个老年人。据社科院的测算,到2050年我国养老金缺口将预计达到100万亿……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于2022年正式推出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其必要性不言而喻。

基金管理人该如何“谋定而后动”,为养老目标基金打造稳健收益?

基金管理人的一个长远目标,在于通过服务唤起投资者“养老长时间周期”的意识。机构投资者可以在其中为投资者发挥好“导航仪”的功能。这种“导航”并非意味着全盘为投资者代劳,而更多是在投资者拥有养老目标的基础上,为投资者提供方向,使其实现通向目标的“路径最小化”。

“养老产品的短期业绩可以参考,但不是最关键的。”在研讨会中,陈正宪首先强调了个人养老金的“长久期资金”属性。从国内外研究来看,他指出在中长期中,权益资产往往更适合成为对抗通货膨胀的利器。

国内权益市场波动较大、投资主线切换较快,这对基金管理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此陈正宪认为,在传统的宏观层面大类资产配置,以及微观层面的基金优选基础上,基金管理人也要最大程度提高中观配置有效性,形成“产业周期-景气度-行为金融”多维度分析和交叉印证的逻辑闭环,在投资过程中实现“优化结构、主动偏离”。

同时,若要在投资回报中顺利“破局”,个人养老金产品还应适应不同客户的特征和风险偏好。

例如对于较快面临退休的群体,投资者更为接受和认可的个人养老金产品大概率在收益风险端的波动更低,持有的“颠簸感”更低,创新高进程更为稳健的产品类型。因此在投资上以“固收+”类、能控制一定回撤的个人养老金FOF产品,较能符合投资者的需求。

对于离退休时限比较长的年轻群体,基金管理人在投资端则可以结合“长期主义”及“主动主义”,在权益资产具体标的的选择上,优先考虑投资具有长坡厚雪的产业,将养老生命周期与产业周期进行匹配。

捕捉指数产品机遇

特别地,在陈正宪看来,指数化产品与养老目标基金尤其具有优良的适配性。与主动权益类产品或其他FOF相比,养老目标基金更加注重追求资产长期增值的稳定性。被动及指数化产品作为普通投资者分享时代发展红利的有力工具,可以在多个维度驱动养老目标基金风险收益比的提高。

由于指数化产品覆盖了境内外多类资产、多种行业和各类风格,它们也为养老FOF基金经理提供了资产配置的便利。在国家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能力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国内权益市场经常表现出结构性行情特征。

“每年总会出现几类细分资产表现出很好的夏普比率,比如2019年白酒、2020年半导体、2021年新能源和2022年的煤炭。”陈正宪称,“为了捕捉其中的投资机会,养老FOF基金经理可以使用细分行业/风格ETF完成配置。同时债券指数、商品指数、REITs等产品也可以提供个人养老产品在投资配置上需要的风险分散效果。”

由于指数产品具有相应的编制方案,对于养老FOF的基金经理来说,其策略透明且成本低廉,不需担心股票基金风格漂移或债券基金单一持券踩雷,可以把精力更多的放在指数化产品的预期收益和风险的评估上。同时指数化产品的管理费、托管费和交易费用低于主动产品,可以替养老FOF持有人节约成本,长期来看复利效果可观。

具体来看,陈正宪建议,养老FOF投资经理可以关注结合主动投资及被动指数优势的指数增强产品。预期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未来主动投资的超额收益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但幅度会逐步收敛。指数增强产品不仅具备被动产品风格清晰不易漂移的特点,同时通过量化模型或基本面增强方式来进行收益增强,是选择范围广泛、风险相对可控、长期收益占优的基石类产品,可以在个人养老产品的配置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陈正宪看来,国内机构可以借鉴海外机构陪伴客户、帮助其了解市场历史周期的举措,也可以考虑尽量拉长对养老目标产品的业绩展示期,例如以三年或五年为单位,并在语境当中引导投资者更加关注长期收益。

(作者:见习记者黎雨辰 编辑:姜诗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