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周报(第93期)丨解振华:大力推动绿色低碳科技进步;李高:争取今年内重启CCER;2022年我国万元GDP碳排放下降0.8%

21低碳李德尚玉,实习生王如雪 2023-06-05 17:54

本期看点:解振华:大力推动绿色低碳科技进步;李高:争取今年内重启CCER;2022年我国万元GDP碳排放下降0.8%;中欧牵头启动可持续金融CGT二期工作。

2023年,中国不断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随着“双碳”1+N政策体系构建完成,涉及多个行业领域的N个配套政策文件不断出台,各地“双碳”工作实施意见及碳达峰方案陆续公布,“双碳”工作将向更深层次推进,进一步影响生产和消费两端。

21碳中和课题组推出的碳中和周报,梳理盘点近期碳中和宏观政策、绿色金融等重点消息,致力于发现绿色低碳发展背后的价值。

本期看点:解振华:大力推动绿色低碳科技进步;李高:争取今年内重启CCER;2022年我国万元GDP碳排放下降0.8%;中欧牵头启动可持续金融CGT二期工作。

 

一、碳中和政策周报

 1、解振华:大力推动绿色低碳科技进步

5月26日,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与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主办的“亚洲低碳技术和创新大会暨第三届全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致辞时表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取得显著进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中国将继续坚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的战略定位,坚定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解振华强调,要大力推动各行各业绿色低碳科技进步,制度创新和落地应用,提升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水平,形成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与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有利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要深化与各国在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绿色基建、绿色供应链、绿色金融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呼吁广大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聚焦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制高点,支撑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趋势不可逆转,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和支持,与各有关方共建绿色“一带一路”。

2、李高:争取今年内重启CCER

在日前举办的中关村论坛林草碳汇创新国际论坛上,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李高表示,目前正在抓紧启动全国统一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各项工作,争取今年内重启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

根据生态环境部下属机构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的统计,在CCER开放审核的两年时间,总计有1315个CCER项目和7800万吨的CCER获得核准。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CCER多项工作已有阶段性进展。全国统一CCER注册登记和交易系统已开发完成,具备接受主管部门验收的条件。今年4月,生态环境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建议。参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的项目应采用经国家主管部门备案的方法学,以测算其实际的减排规模。

3、2022年我国万元GDP碳排放下降0.8%

5月29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2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2年,全国平均气温10.51℃,较常年(1991-2020年)平均值偏高0.62℃,为1951年以来历史次高。全国平均降水量606.1毫米,较常年(1991-2020年)平均值偏少5.0%,为2012年以来最少。

初步核算,2022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1年下降0.8%,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1年下降0.1%。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森林蓄积量达到194.93亿立方米。全国林草植被总碳储量达到114.43亿吨,其中,林木植被碳储量107.23亿吨,草原植被碳储量7.20亿吨。林草植被年固碳量3.49亿吨,年吸收二氧化碳当量12.80亿吨。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去年中国万元GDP碳排放、能耗继续下降,反映了中国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随着“双碳”目标积极稳妥推进,生产与消费两端同时发力减排,能源转型不断加速,未来中国碳排放与能耗将进一步下降。

4、国家能源局:我国首个海上百万吨级碳封存工程投用

6月1日,在距离深圳西南约200公里的中国海油恩平15-1原油钻采平台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被捕获、分离、加压至气液混合的超临界状态回注至距平台3公里远、在海床800米底下的“穹顶”式地质构造中实现长期稳定封存这是我国海上首个百万吨级二氧化碳封存工程。

每年封存量达30万吨,总计超15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1400万棵,这标志着我国成功掌握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处理、注入、封存和监测的全套技术和装备体系,实现了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领域从无到有的重要突破,恩平15-1平台是亚洲最大的海上原油钻采平台,所在海域平均水深约80米。中国海域地壳稳定性好、沉积盆地分布广、地层厚度大、构造地层圈闭多,具备封存二氧化碳的良好地质条件,封存潜力达2.58万亿吨。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二氧化碳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碳封存技术的应用很好的缓解了碳污染,我国海上首个百万吨级二氧化碳封存工程投用助力碳中和,为环境保护再添助力。

5、科技部: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监测评价机制

日前,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张雨东在中关村论坛上表示,下一步,科技部将从三个方面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工作:一是统筹协同相关部门以及地方低碳科技创新部署,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监测评价机制,促进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二是营造适宜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发展的创新环境,加大对低碳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强低碳科普;三是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形成促进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新动能。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离不开科技发展,科技成为发展的推动力和创新力。

6、山东印发城乡建设碳达峰实施方案

近日,《山东省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印发,从绿色低碳城市建设、绿色低碳县城和乡村建设、提升建筑全链条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等方面提出22条措施。

《方案》提出全面推广绿色节能建筑,“十四五”期间,新增绿色建筑5亿平方米以上,到2030年,星级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50%以上。同时,提升既有建筑能效水平,“十四五”期间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3000万平方米,力争到2030年具备节能改造价值和条件的既有居住建筑实现应改尽改。在建筑用能方面,积极发展城镇分布式光伏系统、清洁能源供暖等,逐步建立以电力为主的建筑能源消费体系,到2025年,建筑用电占建筑能耗比例超过55%。发展应用绿色低碳建材,到2030年,新建建筑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70%。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城乡建设领域是碳达峰重点领域之一。推动城乡建设领域绿色发展、节能减碳,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

7、2022年国家铁路单位能耗降低,污染大幅减少

国家铁路局5月29日对外发布《2022年铁道统计公报》。

公报显示,2022年国家铁路单位运输工作量综合能耗比上年减少0.17吨标准煤/百万换算吨公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上年减少158吨,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减少1112吨。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铁路作为交通主体,是碳排放的重要主体。作为基础设施,目前铁路由于体量大等原因还没有办法实现清洁能源的全面应用,不过铁路能耗减少是能源保护的重要一环。

二、绿色金融周报

1、中欧牵头启动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CGT)二期工作

5月30日,由中欧牵头发起的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分类目录工作组(Taxonomy Working Group)召开工作组会议,正式启动《共同分类目录》(Common Ground Taxonomy, 简称CGT)二期(phase II)工作。

IPFS分类目录工作组中方共同主席、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绿金委)主任马骏在会上表示,自2022年6月发布一期工作成果以来,《共同分类目录》在国际金融界产生的影响力逐渐扩大,许多中国和国际市场主体已经采用《共同分类目录》对新发行的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产品贴标,中国金融学会绿金委也在组织专业机构对中国境内的存量绿债按CGT进行贴标,以期待进一步提升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对外程度。此外,斯里兰卡央行和巴基斯坦最大的商业银行都重点参考IPSF《共同分类目录》制定了当地的绿色金融分类目录,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在编制本地绿色目录的过程中参考CGT。马骏说, CGT的编制工作将进入第二期,该阶段的重点是逐步扩大CGT的国别基础(如将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绿色目录纳入比较基础)、进一步扩展CGT所覆盖的经济活动范围、对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展CGT相关的能力建设。为了支持二期CGT的工作,CGT技术专家组近期也进行了扩容。扩容之后,中方参与CGT专家组的人员包括来自丝路基金、外汇业务交易中心、中节能衡准、联合赤道、中碳科技、晨星、中诚信绿金、安永、北大国发院等机构的专家。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IPSF《共同分类目录》工作为提升国际可持续金融标准兼容性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和欧盟继续携手合作,推动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2、隆基发布2022年可持续发展报告:全年使用绿电占比47.18%

5月31日,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基”)在北京市首钢园召开隆基2022年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布会,这是隆基发布的第6份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报告。报告称,从2012年到2022年的10年间,隆基生产的光伏产品达290GW,累计输出的清洁电力超过1148287GWh,按照IEA(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国际能源署)全球电网平均排放因子估算,相当于避免了5.36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到2022年全球能源相关碳排放总量的1.46%。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一直以来,作为太阳能科技公司,隆基推动光伏成为可负担的清洁能源。用清洁能源制造清洁能源,隆基带来了碳减排的双重效益。

3、中国邮政首次发布《2022年环境信息披露(TCFD)报告》

5月31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布《2022年环境信息披露(TCFD)报告》,这也是邮储银行发布的首份《环境信息披露(TCFD)报告》(以下简称《报告》)。2022年,邮储银行制定了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提出建设一流的绿色普惠银行、气候友好型银行和生态友好型银行目标。邮储银行总行、分行及控股子公司成立碳达峰碳中和暨绿色金融领导小组,总体部署和系统推进相关工作。截至2022年末,邮储银行绿色贷款余额4,965.4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3.38%;绿色债券投资余额299.5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9.58%;绿色债券累计承销规模117.70亿元;绿色融资余额5,832.3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6.24%。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邮储银行发展可持续金融、绿色金融和气候融资,探索转型金融和公正转型,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努力建设一流的绿色普惠银行、气候友好型银行和生态友好型银行。

3、浙商银行第一期绿色定向资产担保债务融资工具(CB) 发行

5月29日,浙商银行独立承销的“中国康富国际租赁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度第一期绿色定向资产担保债务融资工具(CB)” 成功发行,创全国首单定向绿色CB、全国首单租赁公司CB、全国首单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加载CB、北京市首单CB。本次债券发行规模5亿元,发行期限2年,募集资金全部用于支付清洁能源项目发电设备款,涉及4个光伏或风力发电项目。

近年来,浙商银行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加快能源金融支持力度,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国办发〔2022〕19号)以来,该行全力探索存量资产盘活,形成存量资产盘活全价值链条服务,充分利用资产证券化、CB等创新产品,用于支持绿色产业、企业转型等高质量发展领域项目投资;同时加大CRM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实现企业、投资人、社会等“多方共赢”。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近年来,浙商银行盘活存量资产、发展绿色金融、聚焦绿色能源产业赛道,为绿色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5、上海发改委:强化绿色发展领域民间投资支持

5月30日,上海发改委印发《上海市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措施中提出,强化绿色发展领域民间投资支持。鼓励民间投资积极参与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项目,对可再生能源项目按程序给予0.05元/千瓦时—0.3元/千瓦时的资金支持。鼓励民营企业投建出租车充电示范站、共享充电桩示范小区、高水平换电站等示范项目,对充电设备给予30%—50%的设备补贴,对充电站点和企业给予0.05—0.8元/千瓦时的度电补贴,落实经营性集中式充电设施免收电力接入工程费等措施。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民间投资是全社会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绿色发展领域,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作者:李德尚玉,实习生王如雪 编辑:李博)

李德尚玉

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