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十周年系列访谈|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许勤华:中国式现代化与“一带一路”本质相同

一带一路前沿何柳颖 2023-06-09 18:04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何柳颖 深圳报道

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迎来十周年。

十年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关系持续稳固。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2013年到2022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从1.04万亿美元扩大到2.07万亿美元;同期,我国与沿线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2700亿美元。

十年间,中国基建团队深入亚非欧等地,借助中国方案、中国制造、中国建造的力量,无数座桥梁从水平面升起,一段段公路延伸至远方,一众高速铁路搭载着当地民众呼啸而过……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我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达571.3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42.1万个就业岗位。

当前,世界经济环境严峻,政治形势复杂,连接、沟通、合作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学院许勤华教授在接受21记者专访时表示,“如今的世界发展和安全困境更为彰显建设‘一带一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的美好愿景。”

在许勤华看来,当前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困扰着世界各国,并严重拖累了世界经济复苏。世界各国迫切需要以团结反对分裂,以合作共促发展。她称,“很多国家都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

展望“一带一路”的下一个十年,许勤华表示,“一带一路”建设的综合效益将进一步显现,发展层次将更为丰富,同时还将带动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可以说,共建‘一带一路’为全球文明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的实践奠定了基础,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模板与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与“一带一路”

《21世纪》:你如何评价“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间的成果?

许勤华: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成果丰厚。在政策沟通方面,我国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充分沟通协调,形成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广泛国际合作共识,沿线国家战略合作对接持续扩容,高峰论坛沟通卓有成效;在设施联通方面,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已基本形成,一大批互利共赢项目成功落地;在贸易畅通方面,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稳步提升,贸易方式不断创新,贸易畅通迈上新台阶;在资金融通方面,沿线国家金融合作进展迅速,已建立起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在民心相通方面,各国在文化、教育、旅游和科技创新等领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一带一路”倡议的民意基础得到不断巩固。

“一带一路”倡议是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下称“2030年议程”)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理念、目标和举措方面与其高度契合,比如,无贫穷、经济增长等。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将使参与国贸易增长2.8%至9.7%、全球贸易增长1.7%至6.2%、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

“一带一路”倡导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等理念,深受国际社会欢迎,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吸引力,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全球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事实充分证明,“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惠及世界。

十年的成功实践和丰硕成果表明,共建“一带一路”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能,为各国互利共赢开辟了新路径,为增进人类民生福祉做出了新贡献。十年间,“一带一路”倡议的每个成果事实上都是对当前全球治理所面临的共性问题的及时回应,这些成果正在为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注入更多信心和力量。

《21世纪》:应该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一带一路”的关系?

许勤华:两者本质相同,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具有内在的逻辑同一性,体现了“中国梦”与“世界梦”、“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息息相通、美好与共。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推动形成开放、多元、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并为我国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循环创造条件。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为发展中国家,是生物多样性富集地和生态脆弱区,绿色“一带一路”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路径相契合,为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不同以往的道路与方式,真正做到“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

很多国家期待看到“中国方案”

《21世纪》:当前全球形势复杂,“一带一路”建设面临哪些挑战?

许勤华:我认为,“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现实或潜在主要风险与挑战有三个方面。

一是各种安全问题可能干扰和破坏“一带一路”建设。当今世界处于动荡变革期,“一带一路”建设面临诸多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挑战。在传统安全领域,世界各地动荡源和风险点明显增多,导致“一带一路”建设的外部安全环境趋于更加不稳定。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传染病大流行、恐怖主义活动、生态环境恶化等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冲击和挑战此起彼伏。

二是世界经济持续下行趋势可能影响“一带一路”建设发展势头。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遭遇严峻挑战,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叠加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导致产业链、供应链运行受阻乃至中断,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疫情阴霾尚未完全散去,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加剧,世界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短缺等问题相互交织,共同加大了世界经济下行的压力,也会增加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的经济风险和不确定性。

三是政局变动和社会动荡可能影响“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当前,部分沿线国家陷入经济低迷、债务危机、失业率高企等困境中,国内社会不满情绪不断累积。一些国家不仅内有风险,还面临外部干预。部分沿线国家严峻复杂的国内形势将可能导致这些国家的合作能力和意愿大幅降低,阻碍“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落地和推进。

《21世纪》:未来“一带一路”合作存在哪些新机遇?

许勤华:一方面,新一轮世界经济绿色化、绿色经济复苏政策和低碳化转型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呼吁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的“绿色复苏”,俄乌冲突更是加速了主要国家迈向绿色低碳的能源转型进程。中国可以进一步把握绿色化、低碳化的发展趋势,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等领域的深化合作。

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推进数字“一带一路”建设。当前以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放眼未来,中国应充分发挥在数字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基础设施、智能支付和物流体系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数字技术合作,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新引擎。

其实,如今的世界发展和安全困境更为彰显建设“一带一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的美好愿景。当前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困扰着世界各国,并严重拖累了世界经济复苏。世界各国迫切需要以团结反对分裂,以合作共促发展。很多国家都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未来需要继续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各国一道共同努力解决当前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21世纪》:展望未来十年,你对“一带一路”的发展趋势有何期待?

许勤华:我认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综合效益将进一步显现。过去十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化经贸投资务实合作,推进众多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项目建设。这些项目建设周期长、见效慢,但长期性、综合性效益突出。未来十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成果的综合效益将进一步展现,中国与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将更为高效,沿线国家相关产业链将更快发展和完善,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效果更加明显。

“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层次将更为丰富。面向未来的“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将增强“硬联通”,也将打通“软联通”,包括在政治互信、政策交流、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等领域拓展更多合作空间。

同时,“一带一路”将带动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过去十年,中国在提升东部开放水平的同时,也在加快中西部和东北部开放步伐。放眼下一个十年,“一带一路”建设将进一步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相结合,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推动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

可以说,共建“一带一路”为全球文明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的实践奠定了基础,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模板与方向。

“福利馅饼”与绿色丝路

《21世纪》:有西方媒体指责“一带一路”有些项目是在制造“债务陷阱”,你对此有何看法?

许勤华:事实胜于雄辩,十年来“一带一路”建设所取得的切实成果和给沿线国家带来的民生福祉就是对这一质疑的最好反击。

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对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科技创新合作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得出非常正面的结论,不仅促进了生产元素的流通而且提升了生产力水平。中国在“一带一路”的投资是一种对于急需发展起来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贡献的种子基金,“要想富先修路”,基础设施修建好了,欢迎世界各国来投入宝贵的发展经验、技术和资本,大家受益;“一带一路”国家可持续发展了,世界可持续发展目标才能成功实现。对于中国冒着风险的先期投入、良好心愿和伟大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实际上,“一带一路”建设的资金大多数来自于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等多边“资金池”,中国提供的贷款不附带苛刻的政治条件,主要面向基础设施等促进生产力建设领域,而非大宗消费领域。

此外,中国政府已多次宣布免除欠发达国家的贷款债务,制造“债务陷阱”的说法完全是空穴来风。以斯里兰卡的外债为例,相关数据显示,斯里兰卡外债中对华债务仅约占10%,中国并非其最大债权国,且中国贷款利率水平较低,将该国债务问题归咎于中国和“一带一路”毫无道理。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因为参与“一带一路”合作而陷入债务危机,也没有任何一个“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国认可所谓的“债务陷阱”说法。恰恰相反,“一带一路”建设给沿线国家带来的是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更加实在的经济增速和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一带一路”可以说是各合作伙伴共享的“福利馅饼”。

《21世纪》:中国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司长李克新近日提及,绿色发展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方向、中国的发展方向。在全球迈向低碳社会的当下,绿色丝路应如何发挥最大效能?

许勤华:随着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日渐深入人心,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也得到有效推进。

在顶层设计方面,我国及时发布官方政策文件,表明支持绿色发展的坚定立场,对绿色丝路建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在《对外投资合作环境保护指南》、《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等系列已有政策文件基础上,根据发展形势和需求进行适时更新,为合作伙伴提供更加清晰的路径指导。

在合作平台方面,我国积极搭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政策对话和沟通平台,发起切合多元需求、涵盖不同议题的绿色发展多边合作机制,加强大数据、能源、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创新交流与合作平台。

在技术支撑方面,推动环境信息共享和绿色技术交流,鼓励各国研究机构合作开发创新技术工具,大力培育绿色技术创新基地和国际环保产业园,有效识别和防范“一带一路”生态环境风险。

在融资保障方面,有序推进绿色金融市场双向开放,鼓励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在国际市场开展绿色融资,同时强化金融机构对外投资项目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加强各国绿色金融合作和相关能力建设。

(作者:何柳颖 编辑:李艳霞,和佳)

何柳颖

21报系海外部记者

关注欧洲财经动态、时政热点。欢迎交流!邮箱:hely@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