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发挥好消费和投资的作用,推动总需求回升
5月份CPI同比上涨0.2%,涨幅比上个月回升0.1个百分点,近4个月来首次回升。虽然CPI略有回升,但依然处于低位,涨势弱于预期。PPI同比下降4.6%,降幅比上个月扩大1个百分点。PPI跌幅大于预期,表明工业领域价格下跌趋势较为显著。物价水平持续处于低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输入性、周期性因素叠加效应。去年上半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形成高基数,今年同期大宗商品价格处于下行周期,同比降幅持续扩大。我国是主要大宗商品进口国之一,形成了输入性价格下跌效应。随着国际原油、主要有色金属价格下行,带动了国内相关行业价格下降,不但影响了PPI持续走低,还促进CPI中的燃油类价格走低。5月份交通工具用燃料、汽油价格分别下降11.1%、11.3%。
二是主要物资供应充足。农产品方面,随着天气转暖以及供应链通畅,禽肉类、鲜菜、鲜果等供应增加,价格整体下降。全国生猪存栏量保持在4.3亿头左右,生猪供应充足,猪肉价格保持在较低位置。工业产品方面,我国在煤炭、钢材、水泥等行业均保有较大产能,促进相应的产品价格处于低位。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我国制造业产业链非常完备,从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到加工工业的供给能力都很强,确保了工业各个生产环节的产品供给保持充裕。
三是需求恢复较为缓慢。价格是由供需决定的,当供给充足而需求不足,就会表现为价格走弱。5月份,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订单指数均回落且都低于荣枯线,表明需求收缩的问题仍然存在。终端消费需求上,服务类、工业消费品价格下降,主要类别的非食品价格集体回落,各个板块的消费出现偏弱现象。“五一”假期结束以后,线下消费释放的“脉冲”效应已经减弱,后续消费持续增长动能不足问题需引起重视。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逐渐开启常态化运行轨道,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一定缓解,预计经济增长逐步回升态势不会改变。但物价水平持续处于低位,反映出需求不足压力仍然较大,经济内生增长动能仍然偏弱。恢复和扩大需求仍然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需要继续推动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经济运行持续好转。重点要发挥好消费和投资在推动总需求回升中的关键作用,确保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方面,充分发挥消费在扩内需中的基础性作用。首先,通过稳就业、增收入,提升消费能力。用好就业政策“组合拳”,扩充就业岗位容量,拓展青年人就业渠道。随着就业稳定改善,促进居民收入增长,才能做大消费的蛋糕。其次,加强基础性保障,促进消费潜力释放。不断完善和提升养老、托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降低居民的后顾之忧,促进居民敢于消费。重点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就业帮扶,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消费。再次,加大对重点消费领域的支持引导。促进餐饮消费持续恢复,扩大文旅消费、农村消费,创新消费新场景,激发消费活力。
另一方面,更好发挥投资在扩内需中的关键性作用。首先,加快推进基建项目落地,筑牢投资基本盘。围绕“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瞄准农业、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加大补短板力度。其次,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投资力度。加大对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投资力度,加快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进程,打造重点领域产业链竞争优势。再次,适度加大房地产业投资支持力度,促进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当前房地产开发投资仍然在萎缩,房屋新开工面积和施工面积降幅扩大,成为影响内需偏弱的最大因素。在坚持房住不炒和总体调控目标不动摇的前提下,适度加大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进一步降低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限购限贷等政策约束。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